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浓硫酸与铜反应的演示实验是中学化学和中师化学教材中用以说明浓硫酸强氧化性的经典实验。人教社2000年版《普通高级中学化学试验修订本(必修)第一册》对本实验的装置已从敞开式改为封闭式(见P.135),这是环保意识在新教材中的体现。但本实验的设计仍存在如下欠缺:1.为产生稳定的二氧化硫气体,要持续加热浓硫酸,反应完毕将试管内液体例人废液缸后管内剩余物温度仍很高,不能立即加水,观察溶液颜色,故整个演示持续时间较长;2.使用铜片,不便中止反应,若按教参介绍的方法将铜片改为螺旋状铜丝,在橡皮塞内难以上下抽动,若穿过铜丝的孔过大,装置密封性又受到影响。  相似文献   

2.
一、实验操作把一条较长的光洁铜片或粗铜丝,插入盛有2ml左右的市售浓硫酸的试管中,使铜片部分浸入酸中,部分露置于酸外,加热,并用单孔胶塞将生成的气体导出,通入品红溶液中。二、指导学生观察以下现象:1.铜与浓硫酸在常温下不发生反应,在加热条件下反应。  相似文献   

3.
1 二氧化硫漂白品红溶液1 1 实验装置1 2 改进方案1 2 1 课前在实验室制备一瓶二氧化硫的饱和水溶液。1 2 2 演示时用 5ml一次性注射针筒吸取二氧化硫的饱和溶液后并注入装有品红溶液的试管里 ,使其红色刚好褪去。1 2 3 在试管口套紧一个气球 ,给试管加热 ,然后冷却 ,观察溶液发生变化。2 浓硫酸与铜反应2 1 实验装置2 2 改进方案2 2 1 将铜片改为螺旋状铜丝 ,铜丝在玻管内上下抽动 ,玻璃管上端套上乳胶头。2 2 2 取浓度为 84 % - 90 %的硫酸 5ml与铜加热 ,反应所需时间会较短 ,具支试管内溶液呈明显蓝色。2 2 3…  相似文献   

4.
拜读了刊物《实验教学与仪器》中2006年第1期戴明老师的《浓硫酸与铜反应的实验改进》和2009年第11期姚斌老师的《铜和浓硫酸反应演示实验的改进》后,笔者在感叹其设计新颖的同时,又感觉其中略有瑕疵。如戴明老师的实验中,装置内残留的二氧化硫气体无法全部排出而最终导致污染;铜丝质软,如果在橡胶塞上直接插入不方便,并且上下抽动铜丝时会使橡胶塞与铜丝的接触处漏气。在姚斌老师的实验中,  相似文献   

5.
铜与浓硫酸反应在常温时无明显现象,加热时铜丝表面渐渐变黑,伴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生成,溶液变绿色,随反应的时间推移,铜丝表面有黑色物质扩散到溶液中,对本实验中出现的与教材描述内容不相符的一些现象进行实验探究,找到实验中发生的与教材描述内容不相符的原因,为铜与浓硫酸反应实验教学提供理论与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6.
现行高中化学课本中介绍的浓硫酸氧化性及二氧化硫漂白性”演示实验,虽然很容易进行,但却存在一些缺点:  1实验在敞口的试管中进行,产生的有刺激性气味的二氧化硫气体毒性较大,逸散到空气中易造成环境污染。  2加热铜丝与浓硫酸的混合物,反应过于激烈,常伴有黑色物质生成,影响对铜离子颜色的观察。  为此,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以可控性和减少污染为目的,对此实验进行了改进。改进后的实验一是可以避免二氧化硫逸出对环境造成污染;二是现象明显,便于观察,且操作上也不复杂。现介绍如下:  1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将…  相似文献   

7.
在高中化学(乙种本)第五十六页[实验3—5]和[甲种本]第六十四页[实验3-6]中,都需要在试管中放入一块铜片,注入少量浓硫酸,给试管加热,使其反应,观察有关变化,以证明浓硫酸是强氧化剂,它具有强氧化性。若在上述实验操作中,用一段长约20厘米的细铜丝,揉成疏松的小球代替铜片,则  相似文献   

8.
为了防止浓硫酸与铜反应演示实验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硫气体的逸出,制作了一套完全密闭的反应装置,减少了演示实验过程中有害气体的排放。  相似文献   

9.
分析现有的氯气制取与性质实验装置、浓硫酸与铜反应实验装置的优缺点。提出有害气体实验通用的防污染装置的设计思路,并将该设计思路运用到氯气的实验室制法、浓硫酸与铜的反应、亚硫酸钠与硫酸反应制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的实验中,及时终止有害气体的继续产生,确保未反应完的(或残留的)有害气体能够完全被吸收等,从而实现中学化学中某些有害气体实验的安全性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0.
对铜与浓硫酸反应演示实验的改进山东省安丘市第五中学王春贵在讲浓硫酸的氧化性时,为让学生真正认识其特性,做好在加热条件下浓硫酸与铜的反应的演示实验是关键。我将一课本[实验3—5]加以改进:大试管配单孔塞,导气管口套玻璃尖嘴,检验二氧化硫气体用的蓝色石蕊...  相似文献   

11.
1 问题的提出 浓硫酸与铜反应的实验是中学化学教材中一个重要的演示实验.课本上该实验提供的方法是,先在试管里加入一小块铜片(约0.1g)和3 ml浓硫酸,用装有玻璃导管的单孔胶塞塞好,再用酒精灯给试管中的反应混合物加热,如图1所示.通过将产生的气体通入品红溶液(褪色),验证反应生成了SO2;反应完毕且冷却后通过将试管中的液体倒入少量水中(得蓝色溶液),验证反应生成了CuSO4.  相似文献   

12.
铜与浓硫酸反应的实验是研究浓硫酸强氧化性的重要实验之一。教材上说:“浓硫酸与铜在加热时发生反应,放出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或使品红溶液褪色的气体,反应后生成物的水溶液显蓝色。”其化学方程式为:Cu+2H SO()CuSO+SO+2H O浓↑24422Cu实际操作时同学们发现,与浓硫酸共热,溶液开始呈现并非蓝色,而是黑色的浊液,并且反应时铜丝表面由光亮逐渐变黑了。为什么会出现与教材叙述不同的这些现象呢?我们对铜丝变黑提出了一连串的假设:①黑色物质可能是铜被氧化为CuOCuS;②晶体铜表面被氧化后凸凹不平而影响光的反射而显黑色。③反应过程…  相似文献   

13.
铜与浓硫酸反应的实验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高中化学第一册中“铜与浓硫酸反应”演示实验的实验装置和实验方法进行了改进,用可移动的铜丝代替铜片,并对硫酸的浓度进行了探索。结果表明,当硫酸的浓度为80%时,实验现象鲜明,反应时问短,教学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4.
铜和浓硫酸共热生成硫酸铜、二氧化硫和水是说明浓硫酸具有氧化性的一个重要实验。在部编教材高中第一册13页中讲述了这个实验。但在实验中我们发现按教本所介绍的方法做实验,现象很不明显;第一步把铜片和浓硫酸共热,溶液变成灰黑色;第二步把此溶液倒入少量水中,但得不到蓝色溶液,溶液仍然是灰黑的。这不符合课堂演示实验要反应迅速,现象明显的要求。如果把铜和浓硫酸的混和物加热的时间加长到一两分钟以上,再倒入水中还可能出现红色。如何使此实验的现象明显?经过多  相似文献   

15.
<正>一、前言在实施人教版新教材第二册第五章第一节中的“浓硫酸与铜丝反应”和“二氧化硫性质”的实验教学时,若按教材直接加热浓硫酸与铜丝反应制二氧化硫开展实验发现反应慢、实验演示所需要的时间较长(约4 min以上),二氧化硫产量低、反应过程中很容易生成较多的黑色沉淀,对观察和判断硫酸铜的生成造成很大的干扰。若依教材提示,实验结束,要待装置冷却后,再将试管中反应后的溶液(含有剩余的浓硫酸)慢慢倒入装有少量水的试管中,才能观察到溶液呈浅蓝色。这样的实验操作烦琐,还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实验演示效果也不佳。同时,  相似文献   

16.
高一化学 (必修 )教材中铜与硫的反应实验是一个污染问题比较严重的课堂演示实验。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敞开试管中加热硫粉会产生一定量的二氧化硫气体 ,导致大气污染 ;二、因为需要高浓度的硫蒸气 ,所以硫蒸气也有一定的扩散 ,导致污染 ;三、大量硫粉加热后的试管难于清洗 ,需要消耗大量的碱液 ,最后导致水污染。为此 ,从减轻对环境的污染考虑 ,我们对该实验作了改进 ,实验装置如下  本装置主要的改进在于先加热铜丝 (但需要二氧化碳气体的保护 ) ,再加入少量硫粉。它的优点是 :1.反应所需的温度由铜丝提供 ,不再需要大量的硫蒸气了 ,大…  相似文献   

17.
在做浓硫酸与铜反应演示实验时,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现象,即在实验过程中看不到溶液变蓝色,试管底部出现黑色和灰白色沉淀,无法向学生解释,形成比较尴尬的场面,只能草草结束。为了弄清实验事实,笔者进行了探究实验。一、实验步骤1.将铜片加入到浓硫酸中,加热。现象:一是铜片表面迅速变黑,溶液出现浅蓝色,  相似文献   

18.
铜与浓硫酸在加热条件下反应产生的气体使润湿的蓝色石蕊试纸变红 ,观察反应后溶液的颜色呈蓝色 ,从而证明了浓硫酸具有强氧化性。但是在实际操作中 ,该实验成功率不高 ,根据笔者反复实验和仔细观察 ,认为课本在这两个实验的设计上存在以下几点不足 :(1 )铜片与浓硫酸加热反应 ,容易得到一种黑色浊液。课本上建议通过控制反应时间避免得到黑色浊液 ,这种方法有不足之处。(2 )为了使硫酸铜溶液呈蓝色的效果更明显 ,将反应后的溶液倒入另一支盛有少量水的试管里 ,这种做法在实际操作中存在缺点。(3 )SO2 容易造成环境污染 ,危害师生身体健康…  相似文献   

19.
铜与浓硫酸反应的实验是苏教版高中化学教材必修1中的一个重要演示实验。但根据课本中的实验操作,存在以下缺点:(1)S02易溶于水,在停止加热时,很有可能产生倒吸现象,致使反应的试管炸裂,而且反应物为浓硫酸,泄露会对师生产生威胁,具有安全隐患。(2)用铜片和浓硫酸反应,加热时反应进程较难控制。(3)实验装置过于复杂,不利于操作。(4)拆卸装置时仍会有部分S02泄露,不能实现实验的绿色化。所以我们通过多次的实验与探究对该实验进行了如下的绿色化设计。  相似文献   

20.
高一化学第三章多次讲到三氧化硫,介绍了三氧化硫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一般实验室都无三氧化硫试剂,所以,一般学生对三氧化硫没有感性认识。为增强教学效果,建议增做二氧化氮与二氧化硫反应生成三氧化硫固体的实验。该实验操作简便,现象明显,说明问题。实验的具体操作是用亚硫酸钠与浓硫酸反应制备二氧化硫气体,用浓硝酸与铜片反应制备二氧化氮气体。分别在两只无色干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