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石述思 《报林求索》2012,(11):150-150
<正>莫言更像是得了世界好声音的冠军。他毕竟是个严肃写作的人,感到这些猛然糊在身上的热潮有些燥,于是毅然决定闭门谢客,保不齐会搬家。在人文精神溃散、作家地位沦丧的今天,一个叫莫言的人获得了诺奖,像一起事故。或者是有些没落的诺奖评委会在刻意与中国修复关系,当然这一努力也得到了中国外交部发言人的表扬。只能说莫言幸运的,能与他比运气的也许只有  相似文献   

2.
莫言在西方     
莫言是海外学界最熟知的中国作家之一,不可否认,对于莫言的获奖,众多海外译者、出版商、媒体和学者的"共构"起到了重要作用年届七十,瑞典汉学家罗得保还很清楚地记得他第一次听到莫言的名字时的情景。那是上世纪80年代末,他朋友的家里住进了一位中国客人。罗得保曾在北京工作多年,对中国有着特殊的感情,所以经常过去聊天。有一次问起中国最近有什么不错的作家,"莫言吧,他有本《红高粱》不错,"那位中国客人很简短地说。1990年,罗得保有机会再次来到中国。一到北京后,他就开始到处找莫言的小说。那位中国朋友所说的《红高粱》,还有一本《天堂蒜薹之歌》,当时也已经出版。他很  相似文献   

3.
正10月11日晚,我去一位朋友家取一本王世襄先生的书,未能收看电视节目和上网,十多年前去了日本、久未联系的作家黑孩,突然从东京打来电话。她说正在看电视新闻节目,得这次诺贝尔文学奖的不是日本的村上春树,而是中国的莫言:"莫言的第一本书  相似文献   

4.
在当代众多中国的文学者之中,莫言能够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有着诸多的因素,其中较为重要的一点是莫言作品中中国文学的世界性因素。文中主要以莫言的作品为例,对中国文学的世界性因素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5.
李杰 《报林求索》2012,(12):90-91
<正>诺贝尔文学奖花落莫言,让莫言一下子跃升为中国最赚钱的作家之一。在他被捧上天,被疯狂消费和娱乐化之后,应慎思"莫言热"背后的泡沫。不久前,2012年第七届中国作家富豪榜发布,得益于"诺奖效应",莫言以2150万元的版税收入高居第二。两个月前,诺贝尔文学奖花落莫言,引发全民关注。无论各地实体书店抑或网上书城,莫言的书一度售罄,在出版商连夜加印后,还是可以看到读者们排队购书的盛况。据了解,莫言作品以上海文艺出版社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作品系列"销售风头最劲。《蛙》和《丰乳肥臀》单本的印量约为60万册,《檀香刑》《生死疲劳》和《红高粱家族》都突破30万册。诺贝尔文学奖颁奖典礼的时候,莫言作品  相似文献   

6.
黄健 《出版广角》2012,(12):86-87
2012年10月11日19时,瑞典诺贝尔奖委员会宣布,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为中国作家莫言。《纽约时报》中文网在头条位置报道了这则消息,报道说,在过去十年,莫言是被出版商所偏爱的三个作家之一,用来打破批评家所指出的诺贝尔文学奖被欧洲作家所垄断的局面。此时,我正在与文学界的朋友聊天,通过微博第一时间得到了这个令人振奋的消息。大约在二十分钟后,央视才开始报道这一让华夏大地欢欣鼓舞的新闻。  相似文献   

7.
我按照良心来走。谁好,我就赞扬谁,谁不好,我就批评谁林墨山:接到瑞典来电时,您的第一反应是什么?莫言:他们在电视正式公布前20分钟,打了一个电话给我。当时我正在抱着我的外孙女吃饺子。我还是很吃惊的。因为我感觉前一段中国网络上炒来炒去,都是在炒作,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但当知道这是件真事时,还是感觉到很惊讶,马上当然感觉到很高兴。林墨山:这是您想过或期待着的事吗?莫言:曾经想过。当年土耳其的帕慕克得奖之后,我想,哦,他比较年轻,年  相似文献   

8.
本刊讯2012年10月11日,对于中国文学来说,无疑将是载入史册的一天!瑞典时间13时,北京时间19时,瑞典文学院宣布了举世瞩目的一个答案: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中国作家莫言。10月12日,中国北京出版创意产业园区,以及莫言全部作品版权方的所属公司北京精典博维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在京共同举办了莫言文集的新闻发布会,祝贺莫言获奖,并公布了最新最全的莫言文集相关出版情况。随着莫言获奖的消息确定,关于莫言作品的归属问题立刻也成为  相似文献   

9.
由小国瑞典颁发的诺贝尔文学奖不过是西方一个小小的奖项,中国人的“诺奖”梦只能显示文坛中人的“诺奖”焦虑症.即便莫言获奖也不能拯救文学,人们对莫言获奖与否的关注,恰恰反映了我们这个时代对文学的轻视.  相似文献   

10.
莫言获奖了,大好事!国人纷纷抢购莫言,算是怪事!一者能获得诺奖的作家,往往都是影响大、国人阅读量大的作家.可是偏偏莫言的书,能一下子卖空,这至少说明此前人们没太搭理这个作家. 究其原因比较复杂.一者国人不爱文学,功利主义读书;二者热爱文学的青春期的人们,又太喜欢那些穿越和魔兽:三者莫言的所谓"魔幻现实主义"虽然号称土生土长,直接来自民间的语言,但是,却总是更多合乎现代主义文学的传统,跟国人的阅读习惯,相去甚远.  相似文献   

11.
研究背景2012年10月11日晚,瑞典文学院揭晓中国作家莫言获得201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莫言成为首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诺贝尔奖,不仅是专业学术领域的认可,更是一种普世的权威尊重。尽管诺奖评选史上,也有政治性和意识形态性的诟病,但依然不能动摇诺贝尔奖在世界上最权威、最具影响力的地位。文学实力不仅仅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构成要素,其在国家形象构建上,起到更为  相似文献   

12.
金秋十月,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无疑是中国文化界最欢欣鼓舞的事情。由于其影响力大、权威性高,诺贝尔文学奖一直为世人所看重,在莫言获奖之前,中国作家为这一文学世界最高荣誉赋予了太多的梦想和期待。莫言的获奖,对中国人来说,是圆了一个梦想,我们终于实现了诺贝尔文学奖"零"的突破。莫言的获奖,更意味着世界对中国的关注、对中国文化的认可,这对于中国文学创作、文化的传播与发展都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诺贝尔文学奖授予莫言,既是对莫言文学创作成就的肯定,也是对中国新时期文学30年来整体创作成就的一种肯定,更是对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社会发展进步的肯定。  相似文献   

13.
韩辉 《出版广角》2015,(10):36-37
在世界多元文化格局下,中国文化"走出去"已上升为国家战略,作为文化重要载体的中国文学,其"走出去"之路却始终步履维艰.本文从译介学角度出发,以莫言作品在英语世界的传播为例,探讨文学译介活动中的翻译模式和出版宣传,以期为中国文学"走出去"提供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4.
黄龙 《新闻前哨》2014,(8):49-50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中国文学获得国际认可的标志,同时也是中国文学作品在国际市场进行有效传播的典范.2012年10月11日,瑞典文学院向世界宣布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莫言成为中国登顶“诺奖”奖台的第一人,标志着中国作家实现了诺贝尔文学奖“零的突破”.诺贝尔文学奖评审委员会高度评价莫言的作品:“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创造了一个令人联想的感观世界.  相似文献   

15.
《北京记忆与记忆北京》一书收录了陈平原先生关于北京和北大的历史、文化随笔计35题,依主题分为三辑:"关于城"是从历史记忆、旅游资源、文学想象等多种角度进入北京的春夏秋冬、前世今生;"关于人"讲述自己旅食京华的心路历程;"关于书"则是游走北京书肆冷摊访书淘书的经验,以书架起城与人的结缘。作者虽然是岭南人,但却是最早呼吁建立"北京学"的学者。本文摘自该书。有删节。  相似文献   

16.
傲慢与偏见     
正2012年10月,莫言位于山东高密的老宅子虽然被纷至沓来的访客拔了萝卜苗,但他成为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他改变了西方对中国文学,乃至对中国文化的傲慢与偏见,由此也或将换来当地大面积栽种红高粱的无谓之举。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在舆论的追捧下,莫言仍然看似面相木讷,但其作品洛阳纸贵,不仅给中国文学,也给中国出版打了一剂"鸡血"。莫言个人的成功,其实是中国作家群体与世界接轨的成功。莫言"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找到了一种让西方认可和愉悦的话  相似文献   

17.
当梦想照进现实文学离不开虚构,虚构离不开想象。作家用想象来虚构,编造一个故事或者一种情境,让作品引人人胜。通过想象编造故事或情景,或者,通过想象阅读故事或情景,都是人的精神生活,和为五斗米忙碌的生活截然不同。  相似文献   

18.
关于莫言的新闻报道近期充斥着整个文化新闻界,各大媒体报道规模相当庞大,多为深度报道、人物专题访问,围绕莫言获奖的前前后后进行了深度挖掘。报道的主题多为莫言获奖的意义、获奖后社会各方的反应与反思,如公众该如何理性消费"莫言热"、"莫言热"商机能持续多久、莫言自己如何看待这场热潮、中国文学该如何融入世界等。"莫言"成了一个具有非凡意义的象征符号,  相似文献   

19.
2012年12月10日,在诺贝尔奖颁奖仪式上,中国作家莫言(左)从瑞典国王卡尔十六世·古斯塔夫手中领取诺贝尔文学奖。新华社发 案例 2012年10月11日,当知悉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后,媒体都想第一时间采访莫言,而且最好是专访。,可实际情况是,第一时问只有央视等有特别优势的极少数媒体专访到了奠言,其他媒体都只得到了一次集中采访的机会。但是,一些媒体并没有“坐而待毙”,而是采取了重复以往采访莫言报道的方式,让重复报道倍显新生。例如,绍兴晚报在莫言获奖次日的头版基本重复了2008年笔者专访莫言时的标题(前后两次的标题分别是《莫言:最喜欢雨天的绍兴》和《莫言:到绍兴下雨天才有味道》),以及当时莫言在绍兴高校演讲时的照片,从而大大强化莫言获奖这则新闻与绍兴读者的贴近性。  相似文献   

20.
本刊讯(记者杨嘉)由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等联合召开的"刘先平大自然文学创作30年暨‘大自然在召唤’作品研讨会"近日在京召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