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何叙 《教育探索》2006,1(12):56-57
陈独秀体育思想是其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陈独秀主张教育要“德、智、体三育并重”发展。他提倡要用“兽性主义”教育来改造国民性,从而提高整个民族的身体素质和精神风貌。陈独秀的体育思想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陈独秀妇女解放思想论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独秀关于妇女解放的思想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批判封建礼教对妇女的残害:提出必须恢复妇女独立自主的人格精神;认为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才能最终实现妇女解放。上述思想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3.
新文化运动作为五四运动以前的属于旧民主主义革命范畴的思想文化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陈独秀“反封建”思想有着丰富的内容,他的利与弊直接影响后来中国革命反封建斗争的成败,对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产生了多方面深远的影响。因此,有必要重新梳理陈独秀的“反封建”思想。  相似文献   

4.
新文化运动自1915年9月始,至1920年8月,共经历5年,陈独秀自始至终都是运动的领袖。他的贡献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领导新文化运动不断发展,1915年9月至1916年底为初始阶段;1917年初至1918年底,新文化运动进入重要发展阶段;1919年初至1920年8月,因与五四运动合流,新文化运动迅猛发展;1920年夏,陈独秀成为共产主义者,改《新青年》为共产党机关刊物,而社会主义运动成为时代潮流,新文化运动遂告结束。另一方面,陈独秀又是新文化运动各项具体内容的引导者,除在思想、道德、科学方面外,其革命文学的主张奠定了他是白话文学运动主帅的地位。陈独秀得人和、地利、天时之利,推动了新文化运动。明显的空想性,个人色彩太浓,是新文化运动主要的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5.
前阵子从媒体上读到不少纪念五四运动的文章,但作文纪念这位被毛泽东称为五四运动“总司令”的好像不多。当然,有人会说,既然纪念那场运动,对“总司令”的纪念也就是“题中应有之意”了。这样说,也不无道理。可我更认同鲁迅研究专家孙郁先生的感慨:  相似文献   

6.
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一场旨在批判旧文化、倡导新文化的思想启蒙运动。该运动经历了发起、高潮与落潮三个阶段。自1915年9月《新青年》创刊至1916年12月的2卷4期是其发生期,特点是批判专制与迷信、宣传民主与科学。自1917年1月的2卷5期至1920年9月的7卷6期是其高潮期,标志是形成了新文化阵营,促成了文学上的革命,爆发了政治上的五四运动。自1920年9月至1926年底是其落潮期,标志是新文化阵营开始分化,党派纷争取代了思想启蒙。随着新文化阵营在文人南下潮中的解体,新文化运动也宣告了落幕。  相似文献   

7.
陈独秀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实现了由民主主义者向马克思主义者的转变,这从其对战争问题认识的嬗变中可窥见一斑.他对战争根源的剖析、"一战"性质的判别,以及对待战争态度的确定,分别经历着由人性恶到帝国主义、由公理与强权之争到帝国主义战争,以及由支持参加世界大战到主张尽力于国内阶级战争的认识演变历程.这是其接受马克思主义后知识学背景发生变化,实现由启蒙话语转换为阶级革命话语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8.
五四前,陈独秀和李大钊提倡的基本是资产阶级民主观。陈独秀注重平等及多数国民的权利与实现民主政治之间的关系;李大钊“民彝”的政治观念,其间理入了关注民众的色彩。他们的民主观包含了一些有利于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因素。十月革命后,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以陈独秀为代表的部分人士认为,接受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也就是抛弃民主主义的过程;以李大钊为代表的部分人士则认为,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民主不再是狭隘的资产阶级民主,而是多数人的民主,平民主义不仅是一个具体的政治制度,而且是一个抽象的人生哲学。  相似文献   

9.
陈独秀关于《红楼梦》全脱胎于《金瓶梅》的论述,集中体现了陈独秀的"金学观",而要全面了解陈独秀的"金学观",则须从"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小说之争"说起。尽管陈独秀、胡适、钱玄同在《金瓶梅》乃至其他小说的评论上多有分歧,但他们以白话小说为教本推动新文化运动的目标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0.
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的开拓者,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立者,他一直很关注妇女的命运,五四运动之后,他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与中国妇女的实际相结合,提出了许多符合中国实际的妇女解放思想,为实现女性人格独立、男女平等、促进男女和谐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思想基础,对当代中国妇女解放运动具有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1.
12.
五四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思想启蒙和爱国救亡运动。救亡的历史使命唤起启蒙的强烈愿望。陈独秀在这场运动中起着总司令的作用,以他为代表的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以救亡为历史使命,以《新青年》、《每周评论》等新锐刊物为理论阵地,始终在苦苦思索中国救亡的路径问题:首先,陈独秀认为必须破除封建专制思想的禁锢,代之以民主和科学思想,改造国民性。其次,陈独秀经过"巴黎和会"的惨痛教训,认识到资产阶级共和制度在中国是行不通的。而此时"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工人阶级正式登上历史舞台,陈独秀由此转向社会主义。再者,陈独秀等人在传播、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时,为捍卫思想的纯洁性而进行了三次大论战,在论战中马克思主义凸显了其理论的科学性,并由此诞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政治成果——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五四爱国救亡运动历史逻辑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爱国救亡必然的路径选择。在这场运动中,陈独秀居功至伟。  相似文献   

13.
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与胡适并肩作战,政治思想的分歧使陈独秀与胡适分道扬镳,他们始终保持着朋友情谊.陈独秀晚年的思想又与胡适殊途同归.  相似文献   

14.
鲁迅始终认为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的主持,是革命的前驱者,并敬仰他的人格,鲁迅的陈独秀观并没有因为陈被开除出共产党,成为托派而有所改变,出自冯雪峰手笔的《答托洛茨基派的信》,并不代表鲁迅的态度,陈独秀也十分敬重鲁迅,对他在新文化运动中的贡献和中国现代文化史上的地位始终给予充分肯定,他喜欢真实的有血有肉的鲁迅,始终认为鲁迅不是神,是有文学天才的人(编者摘编)。  相似文献   

15.
谒陈独秀墓     
《学习之友》2010,(7):31-31
有机会去了一趟安庆,看了陈独秀墓。 如今,墓地不叫墓地,改叫“独秀园”了。独秀园的入口处,有一长60米,高4米的长卷花岗岩浮雕——《惊雷》,那上面镌刻着陈独秀创办《新青年》,领导五四运动,创建中国共产党,开辟中国历史新纪元的人生轨迹。浮雕的对面,是一座雄伟的汉白玉石牌坊,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翔实的历史资料为依据,阐述陈独秀在中国近、现代史上,高举文学革命旗帜的意义和他在文学革命中所建立的功绩,具体论述了以下观点:视文学革命为文化、政治、社会运动的前驱;高举文学革命军的三大主义旗帜,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主张“文学之文,以情为主”,批判“文以载道”,文学革命的伟大成就。  相似文献   

17.
王若飞和陈独秀在中共党内是两位重要人物。大革命失败后,陈独秀不再担任领导职务,在党内受到批判,王若飞能采取正确的态度对待他。在中共六大上,王若飞多次发言阐述对陈独秀的态度,充分显示出一位革命家的胸怀,后来得到毛泽东的赞扬。王若飞曾是“陈独秀派”,但后来没有参加“托陈派”的活动。  相似文献   

18.
陈独秀与共产国际的冲突与决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共产党自从1922年7月决定加入共产国际后,中国的共产主义运动开始与共产国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种联系是以共产国际遥控中国革命为主要特征的,由此决定了共产国际对大革命时期中国机会主义的产生、泛滥负有不可推诿的责任.作为中共党的总书记的陈独秀有着浓烈的自主思想和一套有别于共产国际的指导中国革命的思想和方法,在国共合作的国民革命时期,陈独秀与共产国际在国共合作方式、北伐战争、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等问题的认识上存在着严重的分歧和冲突,其思想根源主要在于陈独秀浓烈的自主思想与共产国际强制政策之间的紧张关系无法合理地排解,并最终导致了陈独秀与共产国际的决裂.  相似文献   

19.
陈独秀作为“五四”时期“打倒孔家店”的急先锋,他在对东方化哲学及其漫延出的中国人国民性的一系列批判中,已经显露出在思想伦理上全面清理甚至清扫“孔子”的图谋。在陈独秀眼中,孔教思想的漫衍充塞乃是中国人迈入现代生活的最大障碍,是与代表欧美明进化的“法律上之平等人权,伦理上之独立人格,学术上之破除迷信、思想自由”三条原则根本对立的,而我们的“现代生活”正是要向现代欧美明进化的方向迈进。他认为在这场思想革命、伦理革命中决没有调和的余地,所谓“不塞不流,不止不行”。中国人要过“现代生活”,就必须与孔教决裂,与孔教为核心成份的整个旧化、旧伦理、旧道德、旧思想,甚而旧风俗、旧习惯决裂。  相似文献   

20.
陈独秀在第一次大革命时期,逐渐认识到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主张依靠工人阶级进行反帝、反封建军阀的无产阶级革命。他通过文章和实际行动宣传马列主义、组织工人革命团体、策划和指导五卅运动及三次工人武装起义,掀起了上海乃至全国工人运动的高潮,推动了工人运动的发展,为中国的民族革命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