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讲一位晋代渔夫,误入与世隔绝的一个村落,那里如同人间天堂。桃花源人自我介绍,说"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如果你仔细琢磨:如果他们的话可信,桃花源可够恐怖的。为什么?从秦到晋,至少500年,假设他们的祖先初来时100人,500多年后,桃花源里该有多少人?就算他们缺医  相似文献   

2.
1.想象桃花源之“美”。提问:桃花源风景真是美不胜收,你头脑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请选一个景点,用“这里的美,你看,”的句式给大家描绘一番。如:这里的桃林美,你看,长二三里,中间没有一棵别的树,一眼望去,就像是一片粉红色的彩霞。地上花草鲜艳美丽,在阳光下闪烁摇曳,像眼睛,像星星。树上花瓣纷纷落下,像是一只只飞舞的粉蝶……小结:桃花源之美,美在环境幽雅,美在风景秀丽,美在资源丰富,美在静谧祥和。2.理解桃花源之“乐”。提问:桃花源是美丽的,也是充满欢乐的,文中哪些人能感受到桃花源的“乐”?请选一类人,用乐,乐在”的句式理解桃花源…  相似文献   

3.
初中语文第四册《桃花源记》中“问今是何世”一句,课本来作注解。此句的谓语动词“问”没有主语,究竟谁作主语呢?一般教学参考书译为:“(他们)问起现在是什么朝代”,也就是说此句的主语是他们(桃花源人)。笔者则认为此句的主语应该是“渔人”。以“桃花源人”作主语,乍看似有道理,象是承前省略主语。但纵观全文细味之,便觉不妥。首先,桃花源人既然“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就不应该提出“今是何世”的问题。再者,就连桃花源人的“男女衣着”,也“悉如外人”,还有何疑点要问“今是何世”呢?可见,以桃花源人作主语,是不符事理的。渔人“缘溪行”,突然发现了桃花源这一“绝境”,本来就觉奇异了,再听桃花源人“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  相似文献   

4.
现行初中语文教材《桃花源记》一文中的“外人”(这里指“悉如外人”一句中的“外人”)和“何世”两个词,《教学参考书》上把它们分别解释为“指桃花源以外的人”和“什么朝代”,笔者认为,这两个解释均值得商榷。先来看看“外人”一词。如果按《教参》的说法,那么“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一句就应该翻译为“村里面来来往往的行人和耕种劳作的人,男男女女的衣着装束,完全像桃花源外的世人”,这一句一看就让人无法理解。从秦末到东晋,五百多年过去了,难道与世隔绝的桃花源中人的衣着装束是与外界同步发展的吗?五百多年来,外部社会的衣着装束肯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且“渔人”的衣着装束定然与桃花源中人是大不相同的,这从“见渔人,乃大惊”就可以看出来,远远地看到一个衣着迥异的人,桃花源中人才会“大惊”,才会视为异类。而且,在《桃花源诗》中有“衣裳无新制”一句,说明桃花源中人的穿着还是秦末的形式,我们如果还把“外人”理解为“桃花源以外的人”,这难道说,桃花源外世人的衣着装束也与五百年前秦末时一样,五百多年来没有任何发展?这显然是不可能的。所以“,外人”的合理解释应为“天外之人”,渔人看见身着古装的桃花源中人便把他们当成“天外之人”,桃花...  相似文献   

5.
《中等职业教育》2007,(10S):F0004-F0004
2006年,27位志愿者在杭州“第九世界公益俱乐部”的号召下,自费到贵州省从江县雍里乡支教。回来后,他们把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写成了《走进桃花源》一书。2007年8月26日上午,由浙江教育出版社主办的“贵州从江支教报告会暨《走进桃花源》赠书仪式”在浙江省图书馆举行。[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桃花源记》说:“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意思是桃花源的人们,不管男女,穿戴服饰都和桃花源以外的人们一样。人教社版的《教学参考资料》翻译说:“他们的穿戴都和桃花源外的世人一样。”桃花源人的服饰与外面世人是否一样?这个问题,在一些语文刊物上有好多文章作  相似文献   

7.
<正>有人问我,为什么在农村学校搞语文教学改革,我回答说,是为了心中那个梦。我是农村长大的孩子,那时候,农村很是贫穷、落后。上初中时,读了陶渊明先生的《桃花源记》,我就被桃花源世界吸引住了。那时,我就想,我的家乡什么时候能变成桃花源?什么时候家乡的人能像桃花源里的人那样,过上富裕安乐、友善和睦的日子?这成为我心中的梦。  相似文献   

8.
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曾将桃花源作如此的描绘:与世隔绝的美好,青山绿水的环抱,远离硝烟的平静……诚然,桃花源的魅力,吸引了无数人去探访。面对一次次探访失败的现实,他们不得不把“桃花源”视作虚无缥缈之地,不再抱有任何幻想,只将它视为心中美好的一景。然而,细品其文,你是否又会对文中提出的“与世隔绝”产生疑惑呢?渔人在“桃花源”中看到的是“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下文还提到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及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交往,连如今是什么朝代,竟然也不知,至于魏晋…  相似文献   

9.
《桃花源记》虽是一篇杜撰的文章,但千百年来传诵甚广,影响很深。它为人们描绘出了一个与现实人生截然不同的安宁、平静,且人人丰衣足食的桃花源世界。这桃花源,已成为中国民众对理想王国的向往和追求的代名词;这桃花源,在外国人的眼中,也是充满神奇浪漫色彩的人间乐园。它尽管不像《圣经》里的伊甸园一样充满爱情的诱惑,但至少展示了亚当偷吃智慧果之前伊甸园内的安详、静谧、和平与恬淡的氛围。陶渊明是怎样设计他的桃花源世界的呢?文章实际是以游记的形式来写的。首先介绍时间是晋代太元年间,人物是位渔父,故事发生地点是武陵——当时尚…  相似文献   

10.
一、整数和小数 1.医生建议一个人平均每天吃盐到多5克,算一算:一袋盐(500)克你一家人至少能吃多少天?  相似文献   

11.
在桃花盛开的季节,桃花源请来了三位非常尊贵的客人——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一位名播三湘的画家,一位享誉世界的设计师。人们期待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各自为桃花源献上一份厚礼。走进桃花源后,诗人最为兴奋。晨光中,他漫步桃林,看到含苞待放、娇妍尽展的桃花,赞叹道:“白云芳草疑无路,流水桃花别有天。”月夜时,他顺着小溪而行,望着蜿蜒的小溪,听着潺潺的水声,不禁吟诵起王维的诗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在他眼里,桃花源里的每一朵花、每一棵树、每一条小溪都是绝美的诗歌。在桃花源里,画家一直没有停下来。有时他将画夹摆到山峰上,俯…  相似文献   

12.
寻找桃花源     
渔人向桃花源中人告辞,桃花源里的人对他讲:"不足为外人道也."渔人连连点头:"当然了."  相似文献   

13.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与世隔绝的桃花源迎来了一位特殊的贵宾———武陵渔人。村中人杀鸡宰羊热情款待他。可渔人告辞后,却为了贪图一己私欲,欲破坏桃花源中人安逸、幸福的生活。但当渔人图谋不轨时,桃花源又蒙上了它神秘的面纱———离奇地消失了……桃花源为什么消失得无影无踪?我百思不得其解。再读《桃花源记》,我的思绪飘回了千年以前……话说渔人离开桃花源后,村人召开了一次紧急会议,讨论渔人会不会将这个秘密公布于世。很快,会议出现了分岐:右翼组织认为渔人会信守诺言,不会向外…  相似文献   

14.
一、“悉如外人”的主语是什么?吴奔星同志转引的陈正凯同志的文章与吴同志本人对“外人” 的解释很有启发性.陈正凯同志说:“在这么漫长的时间里,尽管由于封建社会生产力发展缓慢,农业生产方式也许没有什么改变;但是人们的衣帽穿戴这些随时代风俗而变的东西,决不可能历两汉、三国、两晋的许多朝代而依然不变.……桃花源外人们的服饰怎能和与世隔绝的桃源中人的穿着悉同无异呢?” 吴同志说:“第一个‘外人’是从‘晋太元中’误入‘桃花源’的‘渔人’看  相似文献   

15.
莫俊峰 《读写月报》2023,(33):44-48
<正>《桃花源记》是一篇家喻户晓的名篇佳作,“世外桃源”更是为人津津乐道。对于该文的解读,古来不乏真知灼见。不过,如果越过“桃花源”的神奇,知人论世,去探索其背后的历史、文化和思想,就会感觉曲径通幽,别有洞天。一、一片惊奇看桃源:穿越500余载的古代社会“桃源人要自与尘俗相去万里。”(《古文观止》)借助“武陵人”的目光,作者展示了一个穿越500多年(实则600余年)的古代社会。  相似文献   

16.
走进桃花源     
许多年前的一个约 带我走进桃花源 你说你是痴心的等 相逢只为一段缘 心中的桃花源 红尘里看不见 心中的桃花源 红尘里看不见 你为我留下的那支歌 我会把它唱到永远走进桃花源!一考生~~  相似文献   

17.
智慧加油站     
猜猜看1.什么字全世界通用?2.一只十分饥饿的猫,看见一只老鼠后为什么立刻跑了?3.请你把9匹马平均放到10个马圈里,并让每个马圈里的马的数目相同,怎么分?4.有两个人,一个面朝南,一个面朝北地站立着,不准回头,不准走动,不准照镜子,他们怎样才能看到对方的脸?5.什么东西肥得快,瘦  相似文献   

18.
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虚构了一个安乐宁静的世外桃源,而这个世外桃源是他借一个渔人去“偶然”发现的。为什么文章不一开始就直接写桃花源,而要让渔人去“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从而冒冒失失闯进去,与桃花源人有了一段交往呢?换言之,为何要让渔人去发现桃花源?窃以为原因有三:  相似文献   

19.
本期选登试题 (欢迎读者寄来佳答) 11.(56届)有4堆豆子,每堆豆子的粒数分别为3,4,5,6.两人玩游戏,每次拿取豆子的方式有两种: (1)从一堆里拿取1粒豆子,但这堆里必须还剩至少2粒. (2)如果某堆只含2粒或3粒,则可以全部取出. 两个人轮流拿取豆子,拿最后一堆豆子的人为胜. 要想获胜的人,是先开始拿?还是后开始拿?为什么? 12.(61届)证明:存在无穷多个整数n,使得n,n+1,n+2都是两个整数的平方和.  相似文献   

20.
《桃花源记》脍炙人口,千古不朽。陶渊明的名字是与《桃花源记》连在一起的,提起陶渊明,首先想到的就是这篇《桃花源记》。一陶渊明头脑里为什么有一个桃花源?当然是因为他向往这么个世界,桃花源是他理想中的天地。因为现实世界——不单是他生活的东晋时代,而且是秦汉以降的人世——百姓没有好日子过。照鲁迅先生的说法,对于百姓来说,中国的历史只有两个时代,一个是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一个是求做奴隶而不可得的时代。桃花源人的祖先“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那是求做奴隶而不可得的时代,他们逃进桃花源,摆脱了这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