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王华良 《钓鱼》2008,(3):30-31
一、不要钓“极深”与“极浅”; 钓谚中有“冬钓深”、“冬钓潭”之说。意思是天寒地;东的冬季钓鱼要钓深水,可这个“深”到底要多深呢?北方的隆冬,水上冰层坚厚,钓鱼人为了找鱼能踏冰走遍垂钓水域的每个角落,是不是水越深的地方存鱼越多越值得去探索呢?实践证明并非如此。  相似文献   

2.
符荣财 《钓鱼》2010,(15):37-37
所有钓鱼人都知道,每次的钓获情况如何,钓位选择的好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人们常说"春钓浅,夏钓深,秋钓阴,冬钓阳"以及"方钓角,长钓腰,窄钓宽,宽钓窄,深钓浅,浅钓深"等都是几十年来,数以万计的钓鱼人以自己的亲身实践总结出来的经验之谈。在这里有关钓位选择的具体方法,和大家一起聊聊。  相似文献   

3.
有两则钓谚是说垂钓深度的:“深水大鱼到,浅水钓鱼苗,不深不浅钓鱼好”,“春钓滩,夏钓潭,冬钓暖”。细心的钓友可能早就看出来了,这两则钓谚有一点点的抵触。那么春钓到底是钓深还是钓滩(浅)?  相似文献   

4.
杨伯诚 《钓鱼》2006,(19):32-33
在水库钓鱼,与池塘钓、竞技钓最大的不同是必须精选钓位。所谓“三分钓技、七分钓位”讲的就是自然状态中好的钓位,那怕是钓鱼的新手,也能满意而归:碰上差的位置,即便是老将,使出浑身解数,也可能收获甚微。怎样在自然水域选到最佳钓位昵?笔者依据十几年的实践认为:灵活运用鱼谚巧选钓位,是不错的选择:  相似文献   

5.
颜恒 《钓鱼》2010,(23):40-41
神州大地地域辽阔,虽南北气象迥异,但冬天能钓到鱼却是不争的事实,所以那条“冬至不停钓,等于瞎胡闹”的钓谚是站不住脚的,至少表述上是不全面的。而另一条“冬钓深”的钓谚,虽然符合了冬季夭象寒冷,鱼易逗留在深水区的一般规律,但在经过了长期的垂钓实践后,我们却得出了另一个切实可行的结论——冬钓浅水鱼情也很好。  相似文献   

6.
徐刚 《垂钓》2005,5(8):30-31
没事与几位钓友闲聊,谈起一个话题:怎样才能找到水中的鱼儿?俗话说:七分钓位,三分钓饵。休闲野钓时如果很幸运地选到了好钓位,那鱼获多半就会令人满意。很多钓友在选择钓位时都会遵循一些谚语,例如春钓浅,钓水暖,钓草空;夏钓深,秋钓阴;钓半岛,窄寻宽,宽处要把窄来找……而这些谚语有时会把人搞得无所适从。其实鱼的活动比我们更有规律,就这个问题我想谈一些个人经验。  相似文献   

7.
管察 《钓鱼》2005,(12):22-22
鲫鱼是下层鱼,习惯底摄。在“台钓”出现之前,我们主要是底钓,坠钩平底,先撒窝,再根据底况和鱼的摄食偏向选择相应的钓饵。“台钓”不打窝,用诱钓合一的钓饵边诱边钓,但钓着钓着鱼上浮了,于是有钓离底、钓半水和钓一标深等钓术变化,但这是针对池塘而言。野钓或粗放型养殖水域鱼的密度低,诱鱼就不能省略了。  相似文献   

8.
广大钓友都知道,对于某些钓位,如果非得钓你想要钓的某种对象鱼,往往是钓不到的,我们可以把不能钓到某种对象鱼的钓位,称之为“死”钓位。这种“死”钓位至少具备以下两点:一是你想要钓的对象鱼根本就没有;二是即便通过人为诱鱼,也很难将对象鱼引诱过来。这种钓位太多了,以冬季出现的区域最广,范围也更大。这种钓位不但冬春夏秋都会出现...  相似文献   

9.
邹思全 《钓鱼》2005,(24):33-33
俗语说的好“三分钓技、七分钓点”,选好钓位,可望丰收,否则获鱼不多,甚至“光头”。选择钓位,首先要熟悉所钓水域的地形地貌、水情、鱼类的生活习性,活动规律,钓点的深浅,再与实践经验相结合,才能因地制宜的选到好钓位。[编者按]  相似文献   

10.
野钓选点     
一、按季节变换选择钓点。温水鱼类,水温8℃左右,鱼体开始游动,并表现出摄食欲望,水温25℃左右为摄食高峰。鱼儿栖息地也随温度而变化,钓点也应随四季不同温度而变动。“春钓浅,夏钓潭”,且“一日三迂”。即春钓时.早、晚钓深,近中午钓浅;夏钓时,早、晚钓浅.午钓深;秋钓阴;冬钓阳、钓深。也就是说,要随水温而改变钓点。  相似文献   

11.
野河须静钓     
野河是指未曾放养鱼苗或无人管理的河塘,河内杂生鱼种一般以鲫鱼为主。由于人为捕捞太滥,鱼的数量不太多,加之钓友们经常垂钓,鱼儿敏感性增大(俗称鱼刁),这时候就必须静钓。 怎样才是静钓呢?如果以季节划分,则冬春是静,夏秋是动。以日划分,早晚是静,中下午是动;以钓的次数、钓的时间长短来划分,一次未钓过的河为静,钓过的为动;钓的次数少、时间短的为静,反之为动(包括河中某一钓点);以鱼划分,钓大鲫鱼须静钓,但这种动与静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要灵活运用。如当某一钓点垂钓次数多了,鱼儿变得刁滑,这里就成了“动”。…  相似文献   

12.
刘汉初 《钓鱼》2008,(6):28-29
“春钓滩,夏钓深,秋钓阴,冬钓阳”是流行最广的一则渔谚,它简述了按季节、水温选择钓位、捕捉鱼踪的一般规律,对钓鱼爱好者,尤其是初学乍练者,有很好的参考作用。每年大地回春后,晴天在温暖的阳光照射下,自然水域的浅滩和一米往上的水体升温较快,水生动植物随之萌芽、生长,在冬眠或半冬眠中复苏的鱼类纷纷趋温趋食向浅滩聚集,给钓鱼人带来了新的希望。  相似文献   

13.
秋钓南     
伏志友 《钓鱼》2004,(19):21-21
一位有数十年钓龄的朋友在介绍钓鱼经验时,把钓谚“春钓滩,夏钓潭,秋钓荫,冬钓深“改为“春钓滩,夏钓湾,秋钓南,冬钓潭”。其中“秋钓南“是一个比较新颖的提法,具体含义为秋天应钓水域的南边。  相似文献   

14.
刘定龙 《垂钓》2009,(8):30-32
一、鱼窝是钓位、饵料、用饵的正确结合 “三分钓技七分钓位”,在鱼不能去的地方,饵料再好也没法钓。钓位对整个垂钓结果一票否决,这就叫“七分钓位”。从饵料方面看,饵是诱鱼的,也是钓鱼的。在同一水域、类似的钓位,饵料的味型、状态和用法又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味型决定了鱼会不会被饵吸引,状态和用法决定了鱼在窝子中的数量多少和位置(是在上层、中层还是在下层)。  相似文献   

15.
有人说:“三分钓技,七分钓位。”事实也是如此,再好的钓技,如果把钩抛到水缸里,那是钓不到鱼的;钓技再差,或者初次钓鱼的人,把钩抛到鱼窝里,也是可以钓得很好的。人类从钓鱼开始,就在琢磨着怎么选好钓位,而且积累了很多经验,流传着许多选钓位的钓谚。近些年,钓鱼媒体经常发表关于选择钓位的文章,这些钓谚和文章选择钓位的观点大体上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16.
张炎冰 《钓鱼》2011,(18):12-13
“台钓”震动竞技钓坛是因为它钓得多、钓得快,可是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如针对性强,兼用性差;受钓位限制,技术单一,很多有用的技术发挥不出来。特别是面对鱼种多样、大小悬殊的鱼情,快钓小鱼1小时100尾,却抵不上钓慢鱼一次中鱼的重量。以至于有人讥讽池钓竞技是“动物园打猎”“笼子里捉鸡”。  相似文献   

17.
王庆荣 《钓鱼》2007,(10S):48-51
钓谚云:三分钓技,七分钓位。每到一处垂钓,选择钓位很重要,钓位选的好,则事半功倍,鱼获满护。钓位选不好,则事倍功半,难享鱼趣。最近我两次在自然水域垂钓中,选择“一尖两腰”做钓位,皆大获丰收,钓获量远远超过其它钓位。[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参加过几次深矾会的矶钓活动,发现组织得井井有条,时间安排得合理准确,前往的钓点都各有特色,几平每次都会有不同的惊喜。如果遇到不同钓法的钓位,上去之前前辈们都会先告诉你,这个钓位怎么钓好,这个时间段有什么鱼等等,就连潮汐资料也是事前准备好的。要知道,这些宝贵的资料可都是深矶会多年的累积。  相似文献   

19.
杨天举 《钓鱼》2009,(8):47-47
糟食钓法是一种以糟食为饵料,装配双钩或集束钩(组钩),选择静水域缓流水域钓鱼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其核心技术是糟食饵料的酿制。此法适用于钓多种底层鱼,尤其是钓底栖且贴底耕泥觅食的鲤鱼最有效。此法既适用于手竿钓边钓浅,又适用于抛竿钓远钓深。  相似文献   

20.
宿含雨 《钓鱼》2014,(7):28-29
“台钓”不挪窝,守着一个钓位就不动了是因为装备多,钓箱、竿包、遮阳伞、护包、支架,体积大,搬起来麻烦。传统钓装备少,行动方便,若环境、条件允许,30~50米距离内下三个窝,轮流着钓也有不错的收获,而且鱼还比“台钓”钓得大。能不能让台钓钓得多又钓得大呢?笔者的感受是多设钓点鱼获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