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4 毫秒
1.
一字之差     
一九六三年八月六日人民日报第五版登了一篇通讯,题目是:《劳动和革命》,今年一月三日人民日报第五版登了一篇通讯,题目是《将军和儿子》。这两篇通讯都是人民日报转载别的报纸的。前一篇的原  相似文献   

2.
读了人民日报一九六五年十二月一日头版头条刊登的《全国学大寨,大寨怎么办?》的报道,颇受启发,我反复地读了三、四遍。我认为,这篇报道对当前全国各地学习大寨的热潮中,将有很大的现实指导意义。它既为全国进一步学习大寨精神指出了方向,又为大寨继续前进指出了方向。报道的主题是新颖的。照一般人通常的想法,在全国各地轰轰烈烈地开展学大寨的新情况下,报纸将继续报道大寨所取得的伟大成绩。人民日报却以显著的版面刊登了大寨不足之处,这一面体现了对先进地区要一分为二的观点,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另一面更加有力地宣传了大案人不断革命的精神。从报道中,  相似文献   

3.
在1985年全国好新闻入选作品里,有一篇《人民日报》记者采写的获一等奖的通讯《今日大寨》。这里录下它的开篇一段: “金秋时节,我来到大寨。第一印象是,这里山村静悄悄。虎头山默默无语,大柳树长丝低垂,几条牛在山坡慢悠悠地吃草,小雀在枝头鸣叫……往昔那‘红火’的景象,那无尽的人流,都已悄然逝去。那曾经踏上四面八方的参观者的千千万万个脚印的大寨之路,如今已长满荒草,只留下窄窄的山道。夜晚,我住在大寨国际旅行社,偌大一层楼只我一人,静得令人发怵。清晨,我站在虎头山边,遥望蓝天白云,不禁思绪万千:大寨!你为什么这样寂寞?”明眼的读者,从这段描写里已经品味出这篇通讯的特色了。在评委和编者为它加的简短评语中,最后是这样下结论的:通篇报道寓理于情,笔调自然而流畅,使读者在亲切的形象感受中,与主题思想发生共鸣。这  相似文献   

4.
我是党报一手从通讯员培养成长起来的高级记者。 从一九五四年当农民写稿算起,至今已与“方格田”打交道四十来个年头。前前后后大约写了二千多篇作品,包括消息、通讯、特写、速写、记者来信、散文、杂文、社论、调查报告、报告文学。同时,还出版了《大寨人故事》、《农业学大寨》、《社会主义实干家》、《大山情》、《记者酸甜苦辣》、《怎样写消息》、  相似文献   

5.
为纪念建国50年出版的《通讯 名作100篇》(新华出版社出版,冯健、李峰主编,穆青、李庄为顾问),将《大寨之路》选入了该书。这使我又回想起往事。 随穆青串街走巷 《大寨之路》是 1963年 11月下旬采写的。在此之前,我对穆青的采访作风留有深刻印象。1958年春夏之交,穆青从新华社上海分社调到总社不久,就先到山西分社。当时分社地址在太原市新民头条1号。他不住宾馆,住在分社的客房,也没有随行人员。那年我20岁刚出头,到新华社山西分社当记者只两年,还是光棍。他那年也不过三十来岁,知道他也是鸡年生的,正好…  相似文献   

6.
如果不是我坚信这是一篇人物通讯,也许我会把它当作一篇文学作品来欣赏。然而我宁肯相信人民日报编辑同志的处理标准,因为他们把这篇作品发表在新闻版而不是发表在副刊或文学作品专页上,这就使我确信不疑地把这篇作品看作是属于新闻体裁的人物通讯,而且我认为这是一篇其魅力不亚于任何一篇文学作品的新闻通讯。我指的是发表在一九八六年一月十七日《人民日报》第三版上的一篇通讯,题目是  相似文献   

7.
通讯《把英雄画卷给祖国献上》发表以后(载四月十一日人民日报),参加对越自卫还击战的许多干部、战士说,这篇通讯说出了这次作战最本质的思想:有毛主席和老一辈革命家为我军制定的无产阶级军事路线和建军路线在,有半个多世纪的革命传统在,我们这支军队是一定能够战胜任何侵略者的;有这样的军队在保卫着祖国,保卫着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祖国和人民是完全可以放心的。这篇综合通讯的产生,经历了一个比较长时间的酝酿过程,几乎集中和融汇了我们在前线随军采访的全部感受。没有前线将士对我们  相似文献   

8.
从60年代初到70年代末,大寨的知名度足可与北京、上海相比。远道而来的访问大军中,包括众多的国家总统、政府首脑、艺术大师。本人曾有机会三次到大寨和昔阳采访,其中两次采访与江青的活动有关。这篇小文,仅记述一些个人耳闻目睹的片片断断。  相似文献   

9.
去年6月,我们《孝感报》通过深入调查和核实,妥善处理了一篇失实通讯,而这篇通讯已于6月下旬在一家报纸刊出。我以为剖析一下这篇通讯的造假手段,思考一些相关的问题,是很有必要的。5月的一个下午,一位通讯员给我送来一份稿件。这份6000字的长篇通讯记述了一位老红军的动人事迹。这位30年代初参加革命的老红军,战争年代曾任区委书记兼区长,为革命九死一生,在战争中失去了右臂。“左腿致残”,“身上还留着7块弹片”。1946年,这位老红军在中原突围中与党组织失去了联系。此后在40多年的漫长岁月中,仍然保持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始终如一地以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在平凡的工作中默默奉献,做出了惊人成绩。1987年,党组织恢复了  相似文献   

10.
《我看林业这十年》是1988年中央电台《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播出的一篇通讯,在全国优秀广播节目评选会上获得特别奖。这篇通讯讲了十年造林,讲了十年毁林,表明了我们的觉醒,催人奋起,堪称一篇深刻的国情报告。这或许是这篇报道最成功之处。据了解,这篇通讯播出以后,社会各界反响强烈。国务院林业部部长高德占专门致函中央台表示感谢,还组织了正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林业厅局长会议代表集中收听。听众  相似文献   

11.
朴实感人惜有瑕疵──简析一篇人物通讯黄晓钟本栏以往评介较多的是关于消息以及其他一些体裁的短篇新闻报道。本期我们选评一篇人物通讯。这篇通讯的优点是突出的,但也存在缺陷。析其成功与不足,以期对这一类新闻体裁的写作有所借鉴。《庄稼医生──梁妹子》是一篇获得...  相似文献   

12.
一、对大寨的报道。其他报纸采用的是照片和通讯综合的方法,而经济日报则以特写的形式且题目就很吸引人即:《郭凤莲“卖”酒》。一下子就把读者牢牢地给抓住了!使你非把这篇文章读完不可。读后让你觉得人家记者写的很亲切、很活泼、很生动,感到记者不是在刻意写报道,而是在和读者聊天,而读者却在不知不觉中,把十四大后这五年里大寨的变化全知道了,确实令人过目不忘。  相似文献   

13.
出版期为7月2日-8日的《黑龙江广播电视报》,刊载一位姓贾记者写的特别报道,其主标题是《大寨,时代的背影和阴影》,内容是拿郭凤莲儿子投资兴建昔阳普乐寺说事,并借一位僧人的话说郭凤莲信佛.稿中还像饶舌妇一样扯了不少大寨干群之间的闲话.黑龙江双鸭山市读者王维国将这张电视报寄给郭凤莲,并附了一封信,信中写道:"看了这篇报道才知道大寨和你的真实情况,不免让我大吃一惊,原来你的形象很多是假的……".  相似文献   

14.
1994年12月在河南人民广播电台《话说河南》板块节目中播出了一篇广播通讯《“状元”扶贫》。这是一篇歌颂党的富民政策,讴歌新一代农民在改革大潮中拼搏致富,富后不忘老区,走共同富裕道路的崇高思想的感人通讯。拿到稿件就感到棘手。原因是:《话说河南》板块是以多种话题内容,适当辅以音乐组合,由主持人直播的节目,显然用这种形式根本驾驭不了这篇广播通讯。既然是广播通讯就决不同于一般的通讯,这广播二字怎么体现呢?  相似文献   

15.
郭梅尼 《传媒》2000,(7):26-29
《生命的支柱--张海迪之歌》是1983年3月1日在《中国青年报》上刊登的.这篇通讯是中国青年报关于张海迪战役报道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共青团中央关于表彰张海迪这件工作的一部分.张海迪的宣传在社会上的影响,是共青团中央和中国青年报社组织这次大战役的结果,这篇通讯起了一定作用.这里,我仅就在采写这篇通讯中一些想法和做法谈谈体会.  相似文献   

16.
榆林记者站王忠杰采写的通讯《哥哥今日走西口妹妹欢喜不再留》,是一篇具有陕北地方特色、生动具体、反映问题深刻的好通讯;是一篇清“左”破旧、搞活经济的生动报道。这篇通讯,曾受到编委会领导的表扬和读者的好评,荣获1985年全国好新闻2等奖。这篇通讯有哪些新鲜、浓郁的陕北特色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一、在选择主题和材料上,具有陕北新颖而独特的特色。凡是熟悉陕北  相似文献   

17.
这是一篇事件性通讯,它通过西丰县印刷厂非法印发“阴票”这一让人啼笑皆非的新闻事实,深刻地揭示了该厂负责人面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认识上产生的偏颇和困惑,在行动上的荒唐可笑。 这篇通讯是按照事物的发展顺序安排材料的。这是记叙性通讯常用的一种形式。 这篇通讯是批评性报道,它的特点是,让被批评对象自己出来“亮相”。揭露、批评厂长非法印制“阴票”的荒谬、困惑,不是记者直接抛面;而是让  相似文献   

18.
陈述与表现     
厄尼·派尔被认为是二次大战时期美国最伟大的军事记者。优秀的战地通讯使他获得1944年普利策奖。他的代表作,有对北非战役和诺曼底登陆的连续报道。这里节选的是他在意大利战场上写的一篇通讯。这篇战地通讯,主要是写一个受到士兵爱戴的上尉。然而,这个上尉出场时就已牺牲了。这篇可以说是人物没有出场的人  相似文献   

19.
在2005年度山东新闻奖评选中,山东《烟台日报》刊登我采写的《逃离“采石场”》通讯喜获通讯类一等奖。这篇通讯缘何能够博得评委们的一致好评?我的体会是这篇报道是舆论监督稿件中曝光事件、关注问题解决较为成功的一例。  相似文献   

20.
刊登在《科技日报》2003年8月9日头版上的通讯《这是在宣扬一种什么文化?——走进“京西灵水第二届举人金榜文化节”》,在第十四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被评为通讯二等奖。从写作上来看,这篇获奖通讯有以下几点特色值得学习和借鉴。——疑问式标题,极具吸引力。这篇通讯的大、小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