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三位文学巨匠的笔名鲁迅、郭沫若、茅盾,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三位文学巨匠。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纵观其笔名,曾超过百个。鲁迅是他1918年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开始使用的笔名,尔后凡作以此名为多,何以用此笔名,他自释有三条...  相似文献   

2.
侦探小说家陆澹安是小报中与《晶报》对垒的《金刚钻报》的创办人及编辑之一,他在《大世界报》、《金刚钻报》等报纸上发表了多篇散文、游戏文章及小说,并使用了一定数量的笔名。除了因编辑之责包办整个版面而不得不使用多个笔名外,对于报刊文章没有强烈的流传后世的愿望、为避讼事等等,这些亦应是陆澹安以及当时一批报刊文人使用众多笔名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鲁迅”笔名的用意1918年,鲁迅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短篇小说《狂人日记》,第一次采用了鲁迅这个笔名。这个笔名的意思是什么呢?鲁迅曾说,用这个名字的原因之一,是取愚鲁而迅速之意。他认为,自己比较苯拙,无论做学问或者干事情,效率比不上天分较好的人。...  相似文献   

4.
《新作文》2007,(10)
教完《藤野先生》这篇课文,感受颇深,始终感觉这篇记叙性的散文是《朝花夕拾》中最好的一篇。今天的话题,我就从他的笔名谈起。我们都知道鲁迅原名周树人,曾有过很多笔名,其中有发表在《文化偏至论》上的笔名是"迅行",含有希望、奋发、前进的意思;1918年发表小  相似文献   

5.
冯文炳从1922年开始从事文学创作,起初在报刊上发表文章或出书,均署本名.直到1926年7月26日《语丝》周刊(第84期)发表其《无题之三》(系长篇小说《桥》的一章)时,他才突然弃本名,第一次署笔名“废名”.作家为何要给自己起“废名”这样一个笔名呢?将近一年之后,即1927年4月23日,他在《语丝》周刊(第128期)上发表了一组日记,题为《忘记了的日记》,所记时间为1926年6月1日至6月14日.在6月10日的日记中有一段话交代了使用这笔名的缘起:  相似文献   

6.
笔名始于何人,没有作过查考。明代的“兰陵笑笑生”,总可以算笔名吧。《金瓶梅》研究已成一门学问,此公是何许人,至今还是个谜。有清一代,笔名渐有增多之势,编《唐诗三百首》的“蘅塘退士”,撰《新笑林广记》的“我佛山人”,为《豆棚闲话》作序的“天空啸鹤”,辑录《嘻谈录》的“小石道人”,看来署的都是笔名。  相似文献   

7.
笔名是因眷恋故乡的山水而起的:著名作家、诗人郭沫若(1892—1978),原名为郭开贞。1919年9月11日,郭开贞在上海的《时事新报》副刊《学灯》上发表《鹭鸶》《抱和儿浴博多湾中》两首诗时,第一次使用"郭沫若"的笔名。这是因为他出生在四川省乐山县峨嵋山下沙湾镇,该县  相似文献   

8.
唐俟这个笔名主要用于《新青年》杂志上,首见于新诗《梦》。“俟”为等待的意思,诸家所说相同。“唐”字,周启明认为是“功不唐捐”之“唐”,即“空”的意思,杨霁云也曾同意此说(见许广平《略谈鲁迅先生的笔名》)。但不少人不同意这种说法。我认为这个笔名的主要意义即在于“俟”字——所以又可简称“俟”,同“鲁迅”的主要意义即在“迅”字上是一样的。鲁迅在1921年9月9日致宫竹心的信上就说:  相似文献   

9.
我在读书时,知道鲁迅的原名叫周树人,那他为啥要用鲁迅这个笔名呢?江苏小读者——林灵“鲁迅”在我国可谓家喻户晓了,这是我国著名文学家周树人用得最多的一个笔名,他是在发表短篇小说《狂人日记》时,第一次采用这个笔名的。《狂人日记》最初被刊载在北京《新青年》杂志上。鲁迅先生有个青年朋友叫许寿棠。他在南昌时读到这篇小说,便深深地被打动了。他从文章深邃的思想与简练的笔法上推测,一定是周树人所作,可署名却是鲁迅。许寿棠为解开这个谜,便给周树人去了封信询问,得到了肯定的回答。许寿棠觉得新奇,回到北京后,立即去拜访周先生,问:…  相似文献   

10.
张闻天原名张应皋,取《诗经·小雅·鹤鸣》“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诗意。应皋,亦写作荫皋。 1919年夏入南京全国河海工程专门学校,即不用本名而以字(闻天)行。1919年“五四”运动中在《南京学生联合会日刊》上发表时论、杂感,均用“张闻天”或“闻天”。此后直至1924,在《时事新报·学灯》、《民国日报·觉悟》、《小说月报》、《少年中国》、《少年世界》、《东方杂志》等报刊发表评论、创作和翻译,在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出版著译单行本,都用张闻天而未见笔名。 1925年3月至5月在重庆主编《南鸿》周刊,除用本名在该刊发表作品之外,还用“萝蔓”、“飘篷”、“长虹”、“大风”等笔名。其中“萝蔓”在此之前已用于《新蜀报》。 1925年冬到莫斯科入中山大学,用俄文化名Измайлов(伊思美洛夫),中文著述即以“思美”、“洛夫”为笔名,发表在《布尔塞维克》等刊物上。这时还以“刘云”的笔名与吴亮平合译《法兰西内战》。  相似文献   

11.
吴泰昌同志在《达夫的自序》(见《解放日报》一九八○年十二月二十一日《艺文轶话》一栏)中说,郁达夫的短篇小说《银灰色的死》,“最初没有署名投寄到《时事新报》《学灯》栏,半年后突然揭载了出来。”但据我查考,此篇是以“T、D、Y”的笔名,连载在一九二一年七月七日——九日、十一日——十三日的上海《时事新报》《学灯》栏上的。作者用此笔名发表文章的还有《编辑余淡》,载一九二二年三月十五日《创造》季刊第一卷第一期。  相似文献   

12.
鲁迅使用的最后一个笔名是“晓角”。许广平在《欣慰的纪念》一书中说:“末了,还要说明一句,先生最后用的笔名,载在《中流》上的是‘晓角’二字,他最后还不忘唤醒国人,希望我们大家永远记取这一位文坛战士的热望”。署名晓角,分别发表在黎烈文主编的《中流》一卷一、三、四、五期上的这篇文章,题名《立此存照》。值得注意的是,该文在前三期都是作为杂志的“补白”发表的。第五期的编者按指出:“《中流》初办时,鲁迅先生即以笔名‘晓角’给我们写着补白《立此存照》,实在可以说中国自有杂志以来都不曾有过这样精悍的,名贵的补白”。  相似文献   

13.
读徐光明同志《雪峰名、笔名、化名辑注》(《天津师大学报》1984年第2期),欲补识如下,谨候方家明教。1,关于“画室”这个笔名的由来。冯雪峰用这个笔名,始见于1925年春在北京时:写的散文《柳影》,刊于1925年5月出版的《支那二月》第4期。为何取名“画室”,1982年7月  相似文献   

14.
郭沫若笔名考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老原名郭开贞,号尚武。沫若为一九一九年九月十一日在上海《时事新报》付刊《学灯》上发表新诗《抱和儿在博多湾海浴》时首先使用的笔名,后来即以此名闻世。他的笔名有鼎、鼎堂、郭鼎堂、石沱、石沱生、郭石沱、坎人、易坎人、杜?、杜顽庶、麦克昂、高汝鸿、沫、羊易之、克拉克、龙子、爱牟、江耦、郭乐山等二十多个。署用这些笔名,情况各有不同,但都是经过慎重考虑,颇有深意的。对这些笔名的由来、涵义和使用情况进行探讨,将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掌握郭老的著译情况;对我们更好地认识郭老和学习郭老,也有所助益。为此特选郭老部分笔名,略加考释,供同志们进一步研究的参考。  相似文献   

15.
《包身工》的作者是夏衍,他原名叫沈端先。沈端先何以要用“夏衍”作笔名呢叫夏衍自传》:“至于我现在常用的笔名夏衍,开始于一篇短篇小说他》,以后写剧本,都用这个笔名了,用得多了.于是现在的一般朋友.也以为我真的姓夏了,其实,夏衍是我父亲的号“雅吉”的谐音,如此而已。”夏衍的父亲沈学诗,号雅言。《琐忆》“……鲁迅先生经常在忡报》副刊《自由谈》上写稿,攻击时弊…·“”课下注释说:帅报》,旧中国历史最久的一份报纸,1872年4月30日在上海创刊。在上海创刊为何就能命名为“申飞呢以辞海》:“申,上海市的别称。以境…  相似文献   

16.
高利克 《中文自学指导》2010,(2):70-82,F0003
1960年,高利克先生在北京大学留学期间,写下了第一篇汉学论文《茅盾先生笔名考》,并将文章送茅盾先生过目。茅盾阅后在原稿上多处批注,并在文末写了短文《关于我的笔名》予以回应。2009年秋高利克先生将这份珍贵的手稿赠予中国现代文学馆收藏。今年恰逢该文写作五十周年,本刊征得高利克先生同意,全文首发以志纪念。  相似文献   

17.
据《光明日报》《中国新闻出版报》《长沙晚报》等报道,湖南青年诗人陈渡风(笔名寻梦)的诗集《幻想男孩》上了畅销书排行榜,上海易文网称其掀起了一种继席慕容、汪国真之后的“陈渡风现象”。看到这些,我心里一惊,诗集这种习惯  相似文献   

18.
作家与笔名     
笔名是作家在发表作品时所采用的名字,河多作家的笔名.都是河用意、有来历的晚清时期的文学家曾朴,以“东亚病夫”为笔名,发表《孽海花》,表示人忘外国人对中国人的嘲弄和侮辱。鲁迅,原名周树人.一生用过一百三十多个笔名。“鲁迅”这一笔名是地198年在《新青年》杂志发表第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开始使*的,也是最钟爱的笔名,因其含义h三:寄托着对于仁厚而善良的母亲鲁瑞的爱;蕴含“愚鲁之人应当赶快做”的自诫;古代中国周、鲁家于任,是毛泽东的笔名有次毛泽东从同学萧子境的手中借到《世界英雄豪杰传》一书,毛泽东X.Jt…  相似文献   

19.
李边 《小学生导读》2014,(11):20-21
正我们熟悉的好多作家名字,其实不是他们的原名,而是笔名。给自己取个笔名可不是一件随随便便的事。你知道一些作家的笔名是怎么来的吗?鲁迅,原名周树人。1918年4月,他发表了《狂人日记》,用了鲁迅这个笔名。他是这样解释自己笔名的:母亲姓鲁;周鲁是同姓之国;取愚鲁而迅速的意思。  相似文献   

20.
瞿秋白同志为着革命斗争的需要,曾用过的笔名、别名和代号,达一百多种。丁景唐和文操同志合编的《瞿秋白同志笔名、别名集录》,黄美真、姜义华、石源华同志合写的《〈瞿秋白著译系年目录〉补遗》,陈弼同志撰写的《瞿秋白同志名字考》等,对瞿秋白同志的笔名、别名作了详细的考证汇录,为研究我国现代文学史,研究瞿秋白的生平和业绩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但其中还有一些遗漏,特补遗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