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长期以来,心理学家们更多地以“后弗洛伊德派“来称谓艾里克森并认为他的人格心理观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但是随着对其理论的逐步认识与分析,却发现他的理论与弗洛伊德的理论在许多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区别.本文试图从对构成艾里克森人格理论的几个核心问题(自我心理学,心理社会的发展,心理治疗的目的与手段)的阐述与分析来谈谈艾里克森人格理论的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正处于自我同一的关键期,人格的协调与整合是这一时期的主要任务。在这一时期,大学生的许多心理问题都与这一任务的操作过程和结果存在必然联系。在众多的心理治疗方法中,阿萨鸠里创立的“第三把椅子”技术在解决当事人的人格内部冲突并促进其成长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文章从理论背景和案例两个方面对这一技术进行探讨,以期获得较为完整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正处于自我同一的关键期,人格的协调与整合是这一时期的主要任务.在这一时期,大学生的许多心理问题都与这一任务的操作过程和结果存在必然联系.在众多的心理治疗方法中,阿萨鸠里创立的"第三把椅子"技术在解决当事人的人格内部冲突并促进其成长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文章从理论背景和案例两个方面对这一技术进行探讨,以期获得较为完整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自我是心理治疗和人格理论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人格心理学发展至今,自我作为个体维持心理健康、形成健全人格的核心因素,从而成为一个倍受关注的话题。在后现代主义语境线,对自我的各种研究取向已倾向于不再如传统心理学那样,把自我看作是一种本质,而更强调自我是一种过程。尤其是叙事心理学试图在理解个体所经历的特殊经验时,把焦点放在意义和解释上。正是这个研究取向为我们开启了了解自我和他人的一扇窗。  相似文献   

5.
一、幼儿人格教育 人格教育,即发展受教育者心理品质的教育.它强调尊重人、发展人、完善人,旨在使受教育者形成健全和完善的人格,建立一种完整和健全的心理结构.有学者甚至指出:"一切教育行为的目标与最高追求,必须为塑造健康的人格这一课题服务."[1]对幼儿期在个体人格形成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心理学研究已达成了广泛的共识.在注重幼儿内在潜能、主体意识、创新精神、社会能力和个性的新一轮幼儿教育改革中,人格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在各种人格理论中,精神分析学派的人格理论举足轻重,它是"心理学历史上第一个重要人格理论,大多数现代人格学说在不同程度上受到这一理论影响".[2]它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探讨人格形成与发展的规律,为人格教育提供了心理学的理论依据,蕴含了丰富的幼儿人格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6.
心理治疗(psychotherapy)一般是建立在西方不同的心理学理论体系基础上的心理学技术,如精神分析、脱敏疗法、格式塔疗法、存在分析疗法、来访者中心疗法、现实疗法和行为疗法等。以情胜情法创自《内经》,是世界上一种独特的心理治疗方法,被中国历代医家所重视,在心理学界尚未被广泛了解。笔者试结合心理学理论探讨以情胜情法在心理治疗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7.
张昊 《现代企业教育》2014,(20):370-371
文化心理学是对文化与心理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该学科对心理学的发展与提升具有很大的推动意义。本文的研究主题是文化心理学理论和现实意义,主要以"文化心理学对传统心理治疗理论的影响"为例,进行文化心理学现实意义分析。  相似文献   

8.
精神分析心理学是西方现代心理学中的一种很独特的心理学。这种心理学的学说思想非常特殊,追随者众多,影响极大,被称为西方心理学的第二势力,是现在心理学的一个重要流派。精神分析学派是由弗洛伊德于19世界末在奥地利创立的,故而也成为弗洛伊德学派"。psychoanalysis"一词有两种译法:一是译为精神分析,指弗洛伊德对精神病患者治疗时采用的一套方法,包括自由联想,梦的解析以及移情;二是译为精神分析学说,指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如心理动力说,人格结构说以及人格发展说。本文通过对精神分析的基础概念和一些代表人物理论的简要描述,进一步了解精神分析学派的观点以及在心理学发展过程中做出的贡献以及出现的问题和不足。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文化心理学和人格心理学的角度入手,采用中国本土人格理论"大七人格理论"分析了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的女性主角林黛玉的人格特征,并籍此发现女性形象背后隐含的古代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   

10.
沙利文的人格发展思想新认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对沙利文人格理论渊源、基本内容和现实意义几个方面进行了介绍和分析。主要内容为:沙利文人际关系为中心的人格理论基本构成;人格发展的阶段理论;人际关系理论与现代发展心理学研究成果的对比,包括与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新认知发展理论及其他发展心理学家成果的一致性;沙利文人格理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一国两制”这一科学构想和重大决策,是基于对现实矛盾的具体分析,依据一定的历史条件而提出的,它的创造性就在于找到了解决矛盾使对立面结合的最佳方案。”一国两制”的具体构思也充满着唯物辩证法的哲理,深刻地反映了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运动的规律。运用“一国两制”的构思,不仅使香港、澳门顺利回归,而且必将推动台湾与祖国大陆在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上早日实现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构思,是邓小平在实践中对对立统一学说的创造性运用与发展,是灵活运用对立统一学说的一个典范。  相似文献   

12.
从本质主义到社会建构主义的人格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现代心理学对人格的定义具有本质主义的特点。社会建构主义站在后现代的立场主,对本质主义的人格预设提出质疑、认为现有的人格概念只是一种假定,一种用以解释人的行为的理论假设。社会建构主义认为:人格是“关系”的反映,是社会身份的体现,是一种“过程性存在”。对这一新的人格理念对心理学研究的意义笔者做了简要阐释。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有限与无限”、“直与曲”、“常量与变量”的剖析,揭示了高等数学中解决这些矛盾的辩证思想和方法。处理这些矛盾概念的数学方法是对立统一理论的完美注解,对学生认识事物,处理问题具有良好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4.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所创立的个体心理学治疗,是一种基于个体心理学理论的心理治疗方法。其治疗理念是在人格整体观的基础上,通过对出生顺序、最初记忆、梦以及生活风格等因素的分析,使来访者意识到自己缺乏合作能力,从而帮助他寻找到一种具有社会兴趣、更加有效的生活风格。该文主要对个体心理学的治疗理论、治疗目标、治疗过程、治疗联盟等方面做了探讨,力图对个体心理学的治疗思想做一个全面的梳理。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怨恨理论和群众心理学为切入点,借助"身份认同""想象的共同体"等理论,认为20世纪中国留学生文学存在一条从"大我"到"小我"再到"私我",由"强烈"到"普泛"再到"稳秘"的嬗递可辨的怨(恨)羡的情感基调。怨、恨、羡三者缘起不同、形态各异地展示了三代留学生文学的起源语境,并沉潜入中国人尤其是知识者的人格、情感结构中,成为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最特殊的现代性体验。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从人格心理及社会文化心理的角度,解读由美国名著《飞越布谷鸟巢》改编并获得五项奥斯卡大奖的影片《飞越疯人院》,并对其所反映的具有时代特征的美国六、七十年代社会文化心理变态现象,进行了表象和内涵的解剖。  相似文献   

17.
刘氏强调的兼美,就是在艺术美的一定范畴内必须兼备相反相成的两个方面,进而达到“不一”和“一”的对立统一;力求“是”与“异”的辩证统一;强调艺术家“识”和“力”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8.
症候式阅读法不仅需要关注文字表面所阅读到的内容,而且需要探索文章沉默、失语与空白的内容。赖希基于症候式阅读法,指出性格分析的心理学由于揭示了由存在条件决定的人的心理生活的这一过程,从而填补了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中两个悬而未决问题的"空白":一是日常生活是怎样转变为意识的;二是意识形态为何具有相对独立性。将赖希对第一个问题的回应与阿尔都塞关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相关阐释对比,发现其逻辑上的"失语"——对广义上"教育"的空白,将赖希对第二个问题的回应与阿尔都塞关于"意识形态将个体召唤和建构为主体"相关阐释对比,发现其在内容上的"失语"——对"社会总体语境"的空白。因此,赖希在个人从社会总体"全身而退"的语境中,探讨人的心理状态和性格结构,表现出其对马克思主义的偏狭理解,最终导致其对这两者结合的可能性期待全面崩盘。  相似文献   

19.
在比较文学的中国学派——“阐发研究”的框架下,运用西方的神话——原型批评的理论,对中国文学作品中“相依为命”的人物关系程式进行分析,探究其文化心理结构。中国文化的一个最有影响的原型就是阴阳互补观念,它是我们民族的一种原型心理,对中国文化的各方面都有深远的影响。“相依为命”程式就是这种原型心理的“复现”和“生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