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通过实证研究,对实训课程效能进行了分析.论述了高等职业院校实训课程效能评价指标和影响因素体系,构建了效能评估的各项指标及其影响因素.课程效能评价指标体系包含能力习得,能力操作,能力物化三个维度共14项指标.影响因素指标体系包含课程性因素和学生背景因素两个维度,其中课程性因素又包含评价性因素、教学性因素、管理性因素、条件性因素四个方面共15项指标.  相似文献   

2.
“效能”一词是指某种事物或物质内含的有利的作用。图书资料的“效能”是一种精神产品所蕴藏的能量的释放。它同某些事物和物质就效能来讲,都具备本身的内在的能力,但产生的作用却是不相同的。“效能”是客观具备的作用能力,它的作用能力的发挥,必须依赖于主观因素的作用。否则,效能就不能发挥。图书资料的效能正是这样,没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实证研究,对实训课程效能进行了分析。根据调查统计数据,运用单一样本T检验和因子分析,构建了高等职业院校实训课程效能评价指标和影响因素体系,提出了效能评估的各项指标及其影响因素。课程效能评价指标体系包含能力习得、能力操作、能力物化三个维度共14项指标。影响因素指标体系包含课程性因素和学生背景因素两个维度。其中课程性因素又包含评价生因素、教学性因素、管理性因素、条件性因素四个方面共15项指标。  相似文献   

4.
效能,从语义学上来看,是指事物所蕴藏的有利的作用。一个事物的效能是指该事物发挥某些积极作用的内在能力及其实际结果。一般来说,效能包含以下三个方面内容:第一是优秀的工作成果,包括质与量两个方面在内的积极成果,这些成果应该基本满足该事物所面对的社会的合理要求;第二是高质量的内部结构和人员素质;第三是通过改革创新而实现的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既能从变化的环境中努力吸收更多的资源,又能通过自身完善对环境做出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5.
国家进行课程改革,学校进行国家课程校本实施的目的是最大程度地提升课程效能。课程效能是指课程在促进个体经验增长和课程目标达成上所产生的有效结果和能力。我国目前普通高中学校的国家课程校本实施主要体现为忠实地实施国家规定课程、对部分国家课程进行调适、对全部国家课程进行调适三种样态,三种样态的课程效能逐级提高。要促进学校课程效能的提升,需要学校增强课程效能意识,完善课程设计,加强校长课程领导力建设和教师培训,设立指向目标的课程评价等措施。  相似文献   

6.
一、时间效率观念。认为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珍惜时间、遵守时间。学习办事重效率、讲效益。二、效能观念。对自己的能力有自信心,有较强的成才愿望和意识。三、价值取向观念。所谓价值取向,就是对事物的判断采取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和标准。四、多样化观念。对发展着的事物和现象,有自己的看法和观点,不盲从于一种观点,认为事物的发展是多样化和多渠道的。五、创新观念。在学习和  相似文献   

7.
<正>与普通儿童一样,学龄前特殊儿童也好动好玩,喜欢游戏,但他们对事物的感知相对迟缓,认知事物的兴趣较差、主动性较弱,沟通能力和社会技能也存在不足。根据这一特点,国内学者在课程开发和实践上做出了一些探索。但总体来说,分学科的较多,课程整合性较差,特殊儿童被动学的现象未能从根本上得到改变,教学效果并不理想。突破这一现状最为有效的方法就是将主题课程引入到特殊教育当中。所谓主题课程就是根据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教学目标,将教学当中所要涉及的知识、经验、方法和技能整合到一个  相似文献   

8.
采用追踪实验研究的方式,以335名初中一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探索课程嵌入型表现性评定对数学自我效能与数学问题解决能力之间关系的影响.结果表明:①无论是实验班还是控制班,数学自我效能及其分效能即日常生活中数学任务分效能、数学相关课程分效能、数学学业问题解决分效能均对数学问题解决能力产生显著性影响,两者在影响效果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②实验班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对数学自我效能及日常生活中数学任务分效能产生了显著影响,控制班则未产生显著影响,两者在影响效果方面具有显著性差异;③实验班、控制班的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均对数学相关课程分效能、数学学业问题解决分效能产生显著影响,两者在影响效果方面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9.
校长课程领导力是学校课程发展、教师专业发展与学生素养提升的重要保障。基于校长课程领导力的概念解读与维度分解,研究探讨了校长课程领导力的构成要素以及作用机制。以中小学校长为调研对象,采用描述性统计、PLS-SEM分别进行现状分析与模型检验,探究校长课程意识等对课程领导效能的关系。研究发现:中小学校长的课程规划与管理能力较强,课程意识与课程评估能力则较为薄弱;校长课程管理能力与课程评估能力直接影响课程领导效能,而校长的课程意识会经由六条中介作用路径正向影响课程领导效能。基于以上研究结果,提出了注重校长课程领导力培训的科学精准、加强对校长课程领导情智要素的实证研究、构建基于叙事的校长课程领导力提升机制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小学生作文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书面表达的实践活动,也是小学生实现由认识事物到表现事物的转化过程。为了促进学生实现这种转化,作文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和表达能力,同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词语化能力。什么是词语化能力呢?就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后,需要用合适的词语作为代码赋予其上。这种对事物感知赋予合适的词语作为代码的形式就是对事物感知的词语化过程。使这个过程得以形成的能力就是对事物感知的词语化能力。  相似文献   

11.
葛斌  吴志华 《教育科学》2012,28(1):27-31
运用"效能"思想对课程效度进行评估,同时也为课程评估提供了有关的新理念。为得到课程效能的真实情况,需要收集和分析不同类型"效能"评量指标,这些指标包括学生的学习发展现状、学生的学习能力基线、课程实施背景和情境信息、学校教育环境信息等。在研究课程效能的领域里比较常用的几种统计分析方法各有其优缺点。有关人员需了解"效能"评量方法的局限性,以做到有效使用。  相似文献   

12.
"课程基地"作为崭新事物进入江苏省基础教育的实践与研究领域,许多学校在实践中摸索,积累了一线的实践经验。本文从课程基地建设的实践经验出发,对课程基地建设的特质、基础、目标和内容、创意和效能、落实和保障作了系统的阐述和思路的廓清,提出了课程基地建设应该从学科本位走向课程引领的主张。  相似文献   

13.
"课程基地"作为崭新事物进入江苏省基础教育的实践与研究领域,许多学校在实践中摸索,积累了一线的实践经验。本文从课程基地建设的实践经验出发,对课程基地建设的特质、基础、目标和内容、创意和效能、落实和保障作了系统的阐述和思路的廓清,提出了课程基地建设应该从学科本位走向课程引领的主张。  相似文献   

14.
李晓华 《广西教育》2012,(38):78+85-78,85
什么是观察能力呢?观察能力就是对事物的留心程度和分析深度。具有良好观察能力的人观察事物时会细心地去看,去思考,能区分事物之间的异同点,从而能够透过现象发现事物的本质。  相似文献   

15.
郝仁杰 《考试周刊》2010,(20):169-170
随着互联网和计算机的普及,信息技术课程也越来越普及,现在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已经不是什么新鲜的事了。小学生处于接受事物、模仿事物很强,分辨事物的能力却很弱的矛盾时期,所以针对小学生的特点在这篇文章中对当下的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改进意见。  相似文献   

16.
课程发展或改变的目的,是通过教育过程中有计划的内容、活动、安排的改变,使教学和学习的有效性最大化。课程效能的结构由教师经验、学生经验、师生相互经验和教育结果四个变量动态构成。课程改革的根本追求就是最大程度地实现或提升课程效能。  相似文献   

17.
当今社会,人类社会进步最大的一个显性特征就是知识、信息的剧增,而高速有效地处理事物,包括快速高效的阅读能力就成为了时代对人的要求了。我们通过快速的阅读,获取信息、学习知识、处理事物,俨然成为我们"学会生存"所必备的技能。新时期,语文课程已经定义为"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相似文献   

18.
课程效能评价——以“教育效能与教育评价”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教育效能与教育评价”课程以个人的、团队的、组织的(PTO)效能和规划、实施与评价(PIE)代表其内容与过程的主要结构。教师以双语教学——中英文的阅读材料、学习指南、课程纲要和视听讲座的形式,采取具有高度互动性的学习方式,如个人与小组层次的讨论、比赛、模拟、奖励、批判性反思,向50名来自中小学、大学和行政机关的高层教育领导者授课,以增加课程的效能。文章所展示的就是如何应用课程中有关效能与评价的基本原理评价这一课程本身的效能。  相似文献   

19.
基础就是事物底部用于承载和支撑竖立其上的事物的根基.课程基础观即对高职课程基础性质、特点的理性认识和基本观念.当下对高职教育课程基础观有三种不同的提法,即"深"基础、宽基础和"根"基础.  相似文献   

20.
价值释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需要是事物因其存在和发展而对某种东西的依赖性。需要是一切事物都具有的普遍属性。就是石头,也具有需要。因为石头的存在依赖于它与其内外环境的平衡:石头的存在需要它与其内外环境的平衡。那么,是否可以说价值就是一事物对于另一事物的需要的效用?不可以。因为一事物对于另一事物的需要的效用并不都是价值;一事物只有对于“具有分辨好坏利害的评价能力和趋利避害的选择能力”的另一事物的需要的效用才是价值。而“分辨好坏利害的评价能力和趋利避害的选择能力”,也就是所谓的主体性:主体是能够自主选择的活动,是具有分辨好坏利害能力的活动,是能够为了保持自己存在而趋利避害的活动。所以,一事物只有对于主体的需要的效用,才是价值。相对主体的需要来说的那个对于主体需要具有效用的事物,也就是所谓的客体。因此,价值只能定义为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效用,只能用主客体模式来界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