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口的数量影响教育的规模、人口的质量影响教育的质量、人口的结构影响教育的结构,而教育能够控制人口的数量、提高人口的质量、优化人口的结构。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以来, 广东人口与经济发展基本相适应.广东经济发展总体上有利于控制人口增长,但广东经济总量增长需求、工业化发展初期阶段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客观上也刺激了人口增长.广东应加大人口控制的投资力度,进一步开发人口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人口的财富效用.  相似文献   

3.
基于人粮关系的成都市耕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成都市耕地资源现状发生显著变化,粮食安全问题日益凸显.结合成都市2003-2012年耕地资源、粮食与人口动态变化特点,分析其现实耕地资源生产潜力和人口承载力;以2016-2020年为目标年,运用GM(1,1)灰色系统预测模型对耕地面积、粮食单产、人口等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并结合温饱型、小康型与富裕型三种不同的粮食消费标准对预测年份内耕地资源的人口承载力状况进行分析.最后提出了提高人口承载力、实现耕地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4.
本文采用了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研究了宁波市人口与耕地矛盾的现状和趋向,并提出了缓解这一矛盾的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5.
文章根据湖北省2000-2008年间耕地、人口及经济发展状况等方面的有关统计资料,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统计指标,分析了湖北省自2000年以来耕地资源和人口增长及经济发展之间的动态变化关系,同时建立多元回归模型对其进行了更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河北省耕地-粮食-人口系统与耕地压力指数时空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河北省1980-2009年相关数据,在耕地-粮食-人口系统动态分析的基础上,计算耕地压力指数,分析该指数的时空动态变化及成因。结果表明:1980年以来河北省耕地面积及其人均量持续减少;粮食总产量及人均产量呈现增加-减少-增加的变化趋势;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压力指数呈现减小-增大-减小的相似变化趋势;省内各市耕地压力指数差异较大,北部地区耕地压力指数波动大且耕地压力明显。针对问题提出耕地-粮食-人口系统协调发展的调控重点。  相似文献   

7.
人口和耕地是构成省情省力的基本要素,在相当程度上制约和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对近代安徽这样一个农业大省,其重要性更为明显。为全面认识近代安徽的省情,弄清农业生产潜力和农村经济情况,有必要对安徽近代人口与耕地状况及结构变量作出分析。  相似文献   

8.
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目前我国人口正处在一个关键时刻,六十年代生育高峰时出生的婴儿,从现在起将陆续进入结婚生育年龄。也就是说在未来一、二十年内,我国将进入第三次人口增长高峰。估计到2000年,全国人口将要超过“七五”计划规定的十二亿大关。根据推算,到2030年左右,我国人口总数很可能达到十四亿。如果全国上下不能严肃认真执行计划生育政策,从近期看,会影响到本世纪末工农业生产总值翻两番的目标,从远期看,更会影响到下世纪中期全面实现现代化的远大目标。所以,我国目前当务之急是尽快降低人口出生率,控制  相似文献   

9.
当前,人口问题和教育问题已成为世界上两大社会问题。社会人口再生产是一个连续不断的社会过程,教育又是以人为对象的永恒的社会现象。可见,人口与教育自从人类社会产生时起就有内在联系。到了现代,由于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在数量与质量上的要求日益提高,推动了教育的社会化和专业化迅速发展,使人口与教育之间的关系,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在性质上,都与过去的情况有很大不同。因此,有必要适时地认识和研究人口与教育的关系及其变动趋势。然而,长期以来,我国一直不太重视对“人口与教育”这一问题的研究,举个简单的例子,在我们的教育理论中,往往大谈“教育和政治”、“教育与经济”、“教育与社会”的辩证关系,却几乎不提“教育与人口”的关系问题。正是由于人们对此问题认识不清,研究不够,导致了我国人口发展与教育发展的极不协调。一方面,人口多,文盲多;另一方面,教育事业薄弱,人口素质下降,造成了恶性循环。如果长此以往,将严重影响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所以,当前急需探讨和研究人口与教育问题,特别是认识清楚人口与教育的一般关系,并从中总结  相似文献   

10.
人口问题是一个重大社会问题。在我国,众多的人口使社会经济的发展背上了沉重的包袱,要从根本上解决人口问题,必须研究教育与人口的关系.一、教育与人口数量1、教育与人口生育率教育与人的生育有着内在的联系,人们接受教育的程度与人口生育之间存在着反比例关系。接受教育的程度越高,生育率越低,受教育程度越低,生育率越高。1982年  相似文献   

11.
今年7月12日国务院召开会议部署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前期工作,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出席会议并讲话。他强调:土地利用必须从“粗放”转向“集约”,绝不允许借土地规划修编之机盲目扩大占地。富源县关于国土资源的管理经验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2.
〈一〉少数民族人口的急剧增长制约民族教育的发展。高比率的人口增长和基础薄弱的经济发展之间的强烈反差,给民族教育发展造成很大压力;〈二〉民族人口的素质状况制约着民族教育的发展速度和规模。文盲问题严重,文化程度普遍低的人口导致了对民族教育的不重视、女童入学率低和民族师资量少质差等现象;〈三〉少数民族社会人口结构制约民族教育结构。目前,我国少数民族人口中的年龄结构为年青增长型,合理的民族教育结构必须要适应这种状况;〈四〉少数民族人口的分布和密度制约民族教育的空间格局。民族  相似文献   

13.
论我国人口问题与教育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30年来,我国全面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人口问题仍是当前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我国的人口问题具有人口总数仍然偏多,人口素质偏低,人口结构不合理,人口分布不平衡等特点。人口问题对教育造成的影响主要反映在人口膨胀对教育的压力、人口波动对教育的冲击、人口结构变化对教育的影响、人口流动对教育的挑战与人口分布不均对教育的制约等方面。教育对人口问题的约制作用,表现在教育是提高人口素质的必由之路,包括推广优生学提高先天素质,发展教育加强后天培养等;是控制人口膨胀的重要途径,包括通过教育改变人们的生育观念和生育选择,实施人口教育培养他们对家庭计划生育的理智态度与责任感,以及通过教育促使人口分布渐趋合理等。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封建社会,农民起义的改数之多,频率之高,规模之大堪称世界之最。在农民定义发生原因这个同题上,学术界作了长期而有益的搽索,但是对人口增长速度和数量与农民起义发生的关系重视不够。笔者认为,人口增长与农民起义的发生有直接的内在的联系,人口过快增长远远超出了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从而引起了人平上地、劳动力价格、生活水平的迅速下降一同时相应使土地价格、上地兼并程度及农民破产程度迅速上升,从而引发农民起义。  相似文献   

15.
清初以来 ,特别是乾隆年间 ,广东人口增长较快。鸦片战争之后 ,广东地区较全国其他省份 ,社会动荡尤剧 ,天灾连年不断 ,人口流失频繁。但是 ,由于康熙、乾隆年间新生人口多、基数大 ,所以清末广东人口仍呈缓慢发展趋势 ,这在全国其他省份实在少见  相似文献   

16.
《地理教育》2011,(7):125-125
国家统计局2011年4月29日发布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2号),广东省常住人口达到104303132人,成为全国人口第一大省。东部地区占全国人口比重比10年前上升2.41点。  相似文献   

17.
消费制约着人口科学文化素质,它是一定人口科学文化素质的前提和基础,一定的人口科学文化素质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消费.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封建社会,农民起义的次数之多,频率之高,规模之大堪称世界之最。在农民起义发生原因这个问题上,学术界作了长期而有益的探索.但是对人口增长速度和数量与农民起义发生的关系重视不够。笔者认为.人口增长与农民起义的发生有直接的内在的联系.人口的过快增长远远超出了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从而引起了人平土地、劳动力价格、生活水平的迅速下降,同时相应使土地价格、上地兼并程度及农民破产程度迅速上升,从而引发农民起义。一、农民起义一般发生在人口商峰期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全国有2O00万人’“,估计到陈胜、吴广…  相似文献   

19.
10 0年前 ,我们的地球村只有 16亿居民 ,今天地球村的居民已接近 60亿。如何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 ,使人类更好地生存 ,是人类今天面临的一个重大难题。在经济学中 ,人口增长率长期被作为外生变量来加以处理。凯恩斯和汉森的人口经济理论没有把人口变量纳入经济体系内部作为内生变量 ,而只是将人口放在外生变量的地位上。凯恩斯认为人口增长是需求扩张的条件 ,需求的扩张又能扩大资本 ,从而刺激经济增长。汉森则认为人口增长可以增大劳动供给 ,通过产业工人人均资本的增加 ,来提高资本的边际效率 ,从而刺激投资 ,促进经济增长。但是…  相似文献   

20.
广东高职教育发展与广东人才需求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 ,经济的迅速发展 ,产业结构的调整 ,社会急需大量应用型技术人才。因此 ,加快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已势在必行。本文通过对广东省 3 6所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与社会人才需求的调研 ,取得了目前广东省高职人才培养情况的第一手资料 ,对高职教育发展提出了几点思考与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