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7 毫秒
1.
在毕飞宇的小说《雨天的棉花糖》中,强大的社会压力、单一的文化价值取向使主人公红豆未能实现自我伦理身份的确证而选择在挣扎中放弃生命。在个体生命与社会意识的冲突中,人物所面临的伦理选择和伦理困境以及最终难逃的伦理悲剧,共同塑造了这部作品的悲剧意味。  相似文献   

2.
孝和忠分别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家庭伦理观和社会伦理观,在理论层面上具有价值同一性,但在实际操作层面中二者之间却具有不可调和的矛盾。老舍在儒家伦理的基础上,主要通过塑造一个“四世同堂”的大家庭中三个兄弟的形象,阐释了自己的忠孝观:孝和忠之间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但在战争的异常状态下,当家和国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时,国家意识的觉醒与民族凝聚力的加强,可以使二者之间的矛盾暂时消解,这是一种中庸的、体谅的忠孝观念。老舍这种体谅的忠孝观对中国当代和谐伦理文化的建构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我国古代诗文,以其高超的技巧,深邃的内涵,辉煌的成就,屹立于世界文学之林。但仔细揣摩,觉得某些地方存有疑点,值得推敲。之一:“从此替爷征”?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家喻户晓,这位巾帼英雄确实为封建时代的女性争了一口气。但我认为她的从军值得怀疑。从“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这四句诗可知晓,当时木兰家里至少要有一个男丁去应征,且官府已知木兰父亲没有适龄儿子参军,所以才选定由他亲自去服役。而他家里突然冒出一个年轻的“男子”(木兰),哪来的?掌管征兵的官吏拿着“军帖”不会起疑心吗?不会进行盘问吗?须知,在…  相似文献   

4.
在20世纪以来的西方后工业社会,人们已愈加认识到,自我选择并不仅是无限自由的选择了,人与人之间道德伦理关系的价值与意义日益凸显出来。在这种新的现实语境中重新检视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便会发现英美女性主义和法国女性主义文学两种批评理论都存在一定的缺陷——即执着于抽象的理论层面,而忽视了女性在现实世界的生存境遇,尤其是女性的道德伦理境遇。事实上,西方女性文学表现了道德之善与人生“幸福”、道德反思与道德自律、自我存在与道德自由、和谐情愫与反乌托邦等“道德情境”的“内在冲突”性质,以及对和谐的人际关系与真、善、美的追求。这不仅与西方女性在历史语境中的地位密切相关,也体现了女作家们的宗教道德情结。  相似文献   

5.
曹植“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的道德伦理生命价值观与残酷的现实际遇。环境的激烈矛盾造成曹植一生的生命悲剧冲突。这种生命悲剧冲突向外衍化成各种生命意识和情绪,曹植的辞赋便可视为此种个体生命意识的渲泄和表达。这种生命意识主要体现在:表现生命中的个体生活境界;对国家、社会生命的深沉忧虑、关注;对“人”生命的关切;因道德伦理生命价值观无由实现而产生的各种生命情绪,这种个体生命意识的抒写恰是曹赋向屈赋复归的根源,也是曹赋在辞赋史上占据最主要位置的根本原因,但曹赋和屈赋在个体生命意识上又不尽相同,而这种差异又恰是两辞赋风格不同的根源所在。  相似文献   

6.
儒家伦理曾对中国乃至东亚、东南亚产生过重要而积极的影响,然而,在中国向“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宏伟目标迈进时,这种建立在自然经济基础之上的儒家伦理规范与现代法律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严重冲突。这种冲突是多方面的,主要体现在建立基础的冲突、主体地位的冲突、治国方式的冲突、行为规则的冲突和规范内容的冲突等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学习《木兰辞》,大家都说木兰是“爱国精神”的典范。我却不这样认为,理由如下:木兰在叹息声中出场,因为“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正是由于“可汗”的无理征兵才使得孝敬父母的木兰为解父难,无奈之下,被迫从军。“东市买……西市买……”,很多人认为这几句表现了木兰从军的积极性。记得古诗中有“鱼戏莲叶中,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的诗句。这只是一种铺排手法,怎么就能体现木兰从军的积极性呢?当出生入死的木兰得以幸存回家时,家人欢迎她的场面是多么热闹,木兰对还女儿…  相似文献   

8.
北朝乐府民歌《木兰诗》是我国古典诗歌中脍炙人口的著名诗篇。它叙述的是女英雄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经过浴血奋战,立下赫赫战功,最终辞官还乡与家人团聚的故事。整首叙事诗主要写了木兰替父从军的背景与准备过程,艰辛的征战生活和凯旋回家三个阶段。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个故事的三个阶段中,都有一个互文修辞句。分析这些互文句,有利于理解木兰的形象。木兰在“点兵”“军书”“卷卷有爷名”而“阿爷无大儿”的情况下,“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从小的方面说,木兰是孝女,能够体贴年迈的“阿爷”,主动承担起“从军”的责任;从大的方面说,…  相似文献   

9.
曹津源 《现代语文》2003,(12):24-24
“军书十二卷”、“策勋十二转”、“同行十二年”与“壮士十年归”———这四句中的三个“十二”与一个“十”字都是虚数。习惯上这类数字都表示多的意思。“同行十二年”与“壮士十年归”两句中的“十二年”与“十年”都是说十多年的意思,如作实数理解,前后便矛盾不可解了。“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旨在强调木兰的父亲这次非出征不可;“策勋十二转”只是言木兰记功次数之多,也不能理解为木兰被提升了十二次。清人汪中作了一篇《释三九》,提出了三、九等虚数的用法法则,把前人有关数字问题的考证与争论都搞清楚了。古汉语中不但有“虚数…  相似文献   

10.
伦理学本应影响人类生活与道德实践,但现代道德哲学却越来越缺乏这种能力。美德伦理学的当代复兴,正是为了反思现代困境,重塑伦理学直指人心的力量。为此,当代美德伦理学者基于美德伦理与规则伦理之间的差异,尝试系统建构亚里士多德主义伦理学的道德心理基础。然而,这种阐释路径可能忽视了古今之间伦理思想的一致性与连贯性。以“道德价值”问题为切入点,通过比较亚里士多德与康德的文本,从而展示康德的自律思想与亚里士多德的选择思想之间所具有的惊人的相似性,即:人们基于理性的主动选择,才能赋予行为以道德价值。因此,亚里士多德与康德的理论并无本质的冲突或矛盾。如果对亚里士多德立场进行适当修订,便可以同康德的主要观点彼此结合。  相似文献   

11.
《木兰诗》是我国古典诗歌中一首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它以浓挚的感情和铺叙、对照、渲染的表现手法,集中地描绘了一个平凡的女子——木兰代父从军和她解甲还乡的不平凡的经历。木兰不一定实有其人,可是,女扮男装却实有其事。木兰不过是这些女子的一个代表而已。木兰的悲欢离合,是富有戏剧性的。因此,千百年来,她的感人的事迹在群众中流传不息。《木兰诗》究竟表现了一种什么思想倾向呢? 这首诗一开头,它就把读者吸引到它所描写的场面中了。木兰平日织布时发出的“机杼声”,已经被她的声声叹息所代替。原因是可汗“沙场秋点兵”,老父名在军籍,家中没有长男,怎能不使木兰焦虑、愁闷?但她终于做出“愿为市鞍马,代父去从军”的勇敢的决择。  相似文献   

12.
对于《木兰诗》的思想主题,历来传统的观点认为,通过记叙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赞颂了木兰勇敢、机智、坚韧不拔的精神。然而笔者以为,与其说它是一首英雄的赞歌,还不如说它是一曲凄凉的战争悲歌。透过明朗欢快的笔调,我分明听到了一种愁苦的悲音,“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在军情十万火急、战云笼罩的情况下,一个弱女子的声音谁愿意去聆听?于是英雄的豪迈气概,掩盖了脉脉的儿女情怀。除了匆匆地替父出征,木兰别无选择!因为“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战争是残酷的。借助“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的描述,我们可以想见杀声震天、尸横遍野、…  相似文献   

13.
《木兰诗》是北朝乐府民歌中最优秀的民间叙事诗之一,可与汉乐府中的《孔雀东南飞》相媲美,它折射出我国诗歌史上叙事诗的炫烂光彩,散发着令人反复吟咏并为之倾倒的迷人魅力。 全诗通过木兰代父从军这一故事,塑造了一个千古巾帼第一人的女英雄形象。诗歌开始便从木兰不同凡响的抉择中铺下了人物形象的坚实基础。木兰本是普通的劳动妇  相似文献   

14.
《警世通言》第二十一卷《赵太祖千里送京娘》是世代累积型的作品。冯梦龙编辑时加入“京娘自杀”伦理结,体现晚明尊情与风教共存的风气。故事流变实反应故事来源中历史与民间伦理的对立,文学与历史的显影、阴阳二重性与因果伦理的断裂。冯梦龙提出的“情教”作为小说创作的典型策略之一,试图将因果报应这一普遍道德伦理结构与“情”结合,填充文本空隙,使之向传统历史叙事话语靠拢,又制造了新的伦理矛盾与冲突。这启示我们应以伦理学眼光重新审视传统故事流变与文史互证等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5.
王海虹 《辅导员》2014,(22):33-33
小学班主任不仅是学生知识的传授者,同时也是学生心灵的陶冶者。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第一次在国家文件层面提出“教育魅力”这个词。在小学生世界观尚未形成的时候,班主任自然是学生心目中“正能量”的榜样,拥有强大的“教育魅力”。  相似文献   

16.
彭华 《成都师专学报》2010,(2):14-18,40
古中国有儒释道“三教合一”之说,但三教实际上又不可等量齐观。就伦理道德层面的功能与作用而言,佛教和道教确实是不可与儒教比肩的。佛教在中国化的过程中,便在伦理道德上自觉地选择了“儒学化”这一路径。道教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其走向与佛教基本上如出一辙,即在伦理道德上亦不约而同地走上了“儒学化”的道路。佛教伦理和道教伦理的“儒学化”,主要体现在阐述忠孝思想作品的撰写、忠孝思想的提倡、戒律与“五常”的会通、以忠孝作为宗派立教之本等方面。  相似文献   

17.
《木兰诗》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民间叙事诗。诗中所塑造的女英雄术兰的形象,千百年来为广大人民所喜爱和传颂。“古有花木兰,替父去从军;今有娘子军,扛枪为人民。”表现无产阶级革命的主题的红色娘子军连连歌中写进这样的歌词,足以说明《木兰诗》的影响之深广;直到今天,“木兰”这个名字,还常常被人们作为女英雄的象征。《木兰诗》大约产生在我国南北朝时代。它的主题在于歌咏女英雄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表达广大劳动人民对于和平生活的热烈响往。全诗按故事发展的顺序展开,大体可分为五个段落。诗歌开头一段,从木兰当户织布写起,点明木兰劳动者的身份;从停机叹息引入故事发  相似文献   

18.
伦理与道德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伦理是社会关系及其规范秩序,是个体性与普遍性相统一的实体性存在;道德是根据伦理的实体性要求所进行的主体建构,是人们对社会关系所规定之“道理”的认同、接受与内化,它表现为个体的主观意志和内在品质。伦理与道德的不同并不意味着二者存在实质性的冲突和根本性的分歧,二者既相互依存又相互阐释。然而,当代学校德育放大了二者的区别,在德育内容、德育方式和德育价值观方面都表现出伦理与道德的疏离。这种状况造成的直接后果是学生陷入伦理义务和道德义务的冲突、公共伦理和个人美德的冲突。为避免这样的冲突,德育应寻求二者的统一,从本体论、认识论、实践论和目的论四个方面建构“伦-理-道-德”一体化的德育形态。  相似文献   

19.
尤奈斯库的剧作中贯穿着对伦理身份、伦理关系、伦理选择等的书写。尤奈斯库笔下人物的伦理身份有着不确定性,人物的伦理身份有着错位的特征。剧作家还描写了畸形的亲缘关系,冲突频发的婚外恋关系以及兽性因子失控而引发的悲剧。尤奈斯库剧作中部分人物的伦理选择展现出了淡漠的道德意识,也传达出了剧作家对于道德观念与伦理选择的思考。尤奈斯库在剧作中对伦理问题的“荒诞”书写实际上是对现实世界的“真实”展现。  相似文献   

20.
一、错用误用例1贪图小利的人往往只看到自己的小圈子,打自己的小算盘,进而忽视了集体和国家的利益。(1999年全国卷)例2“耶路撒冷”是和平之城的意思,却又是遭受劫难最多的城市,可是长期的冲突并没有使其失去迷人的魅力,从而使旅游者望而却步。(2003年北京春季卷)例1中的“进而”表示继续向前,进一步的意思,不能表示目的和结果。而此句的后一分句“忽视了集体和国家的利益”是前一分句“贪图小利的人往往只看到自己的小圈子,打自己的小算盘”的结果,不是在前一分句基础上的进一步行动。例2中的“从而”是引出目的或结果的,一般来说,“从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