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陆瑛 《小学生》2012,(8):84-85
新课橱雨的语文课堂充满了“动”。听,课堂上充满着琅琅的读书声和此起彼伏的讨论声;看,教学过程中设计的极具个性的表演及形式多样的作品展示……这一切,使平静的课堂变得“热闹”,使单调的课堂变得“生动”。一堂课中,老师为了活跃气氛,想方设法让学生“动”起来,一旦教室里无声,总觉得“冷了场”。冷眼看这“热闹”与“生动”,我们会感觉到学生“动”有余而“静”不足。教师很少肯花时间让学生潜心地去默读课文,  相似文献   

2.
课堂应是“动”与“静”的和谐统一。新课标下的阅读教学充满了“动”。听,课堂上充满着琅琅的读书声和此起彼伏的讨论声;看,教学过程中设计了极具个性的表演及形式多样的作品展示……这一切,使平静的课堂变得“热闹”,使单调的课堂变得“生动”。冷眼看这“热闹”与“生动”,我们会感觉到学生的“动”只注重形式:一方面参与活动的对象只是几个优等生,大部分只充当陪客听众而已;另一方面学生思考不深刻,往往问题一提出就举手发言,但说的是对文本浅尝辄止的理解,因为有感情的朗读只注重技巧方面机械的模仿……究其原因,我们认为是课堂上“动…  相似文献   

3.
素质教育已推广多年,但应试教育的影响和做法仍是盘根错节,藕断丝连。语文教学课堂内“满堂灌”、“讲风”依然存在,要想提高学生素质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最好的办法就是为孩子们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让“静”的课堂“动”起来,使“死”的课堂“活”起来,让他们在动中学,在乐中学。  相似文献   

4.
信息技术教学打破了过去那种“粉笔加黑板”原始、单一的模式,无疑使我们的教育在“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上迈出广一大步。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在学科教学中可以很方便地利用网络资源等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课件又将使得干巴巴的说教变成了多感官的刺激,使抽象的变得具体、形象,使看不见的变成看得见;使“静”的变成“动”的,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尽可能真实的情景,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然而,作为一个计算机教师在多媒体教学日益成熟与网络教学丰富的今天,如何贯彻《新课程标准(试行)》,把信息技术与课堂进行整合,本人谈几点不成熟的想法。  相似文献   

5.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统一的共时活动,但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只强调教师单向施教,只突出教师依常规和固有模式对教学的控制、领导,忽视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动参与,“忽视了作为共同活动体的师生群体,在课堂活动中多边多重、多种形式的交互作用和创造能力”①,导致教学陷于“无人”、支离破碎和片面化之中。它使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气和乐趣”,“使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上得不到充分发挥”,②教师变得厌教,学生变得厌学,难以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要想从根本上改变这种局面,就必须突破这种“无人”的和片面…  相似文献   

6.
一、思想品德活动课,让课堂“活”起来 思想品德活动课是一种活动。既然是活动,就要“活”起来、“动”起来。在传统的教学中,“闷课”是较为普遍的现象,教师照本宣科满堂灌,学生则听得很乏味,学生则受到诸多的限制、支配、束缚、控制、压抑,因而变得唯唯诺诺,亦步亦趋,俯首帖耳,盲从依附。因此,思想品德活动课要改变这种现象就要让课堂“活”起来,只有开放的、充满活力的课堂运行体系,才能把学生从“闷课”中解放出来,使他们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得到真正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牛海溶 《小学生》2012,(8):93-93
随着新课标的进一步学习和实施,音乐知识在音乐学科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它包罗万象:乐理知识、歌曲教学、视唱练耳、器乐欣赏……就乐理知识来讲,由于它相对于歌唱教学少了许多“动”感,缺少趣味性,比较枯燥、单调,因此学生记不住、不爱学、不感兴趣。怎样才能把枯燥的乐理知识变得生动易学,使学生勤学、乐学呢?在教学中,我尝试着用“愉快教学”法,根据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设计“动”态的课堂,把乐理知识融入到形象生动的画面、故事、歌谣、律动、游戏以及美好的情境中去,使教学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地理课堂教学不是任何流于形式的“作秀”,应该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有序地“动”起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动眼、动口、动手、动脑、动情等.让课堂热热闹闹、活而有序地“动”起来,这就是我们所期望实现的。但课堂教学并不是越热闹越好,笑声越多越好,那样往往会使井然有序的课堂变成一团散沙。本文探讨了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的条件。  相似文献   

9.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技术已逐步走入课堂,作为教学媒介传递教育信息,使人的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得到延伸。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借助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可以使众多难以用语言表达的部分,变得图并茂、生动活泼;使一些物理现象、过程、状态,由“静”变“动”,由抽象变成“直观”,使微观变成“宏观”,使看不见、摸不着的变成有“声”、有“色”、有“形”。从而突出课堂教学的重点,突破难点,最有效地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增大课堂教学的容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以提高教学效果。本就如何运用现代技术手段提高物理教学效果谈谈自己的体会。  相似文献   

10.
让幽默点缀生物课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苏联著名教育家斯维特洛夫说:“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其实生物教学中的主导者——教师也需要幽默。有时一句幽默的话语,或者一个幽默的动作可以使原本沉闷的课堂变得活跃,使枯燥的知识变得有趣。课堂幽默能让学生沐浴在快乐中接受教育和享受学习。  相似文献   

11.
形势的发展、课程改革的呼唤,迫切需要采取多种教法.使课堂变成“对话室”、“活动室”、“游戏室”、“演示室”,教学变得生动有趣、灵活多样,效果好,教师是一位多变的魔术师、引导者,学生是课堂的主人翁。  相似文献   

12.
赵西友 《考试周刊》2013,(71):147-148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每一节课都有可能产生生成性的问题.老师如何发挥教学机智,变生成性的问题为有用的课堂资源,使物理课堂变得更加精彩呢?本文主要从“意外”不可避免,善于利用“意外”,使课堂变得精彩,用机智处理好“意外”等方面阐释如何处理物理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性问题,使课堂变得更加生动、精彩、有效.  相似文献   

13.
如今的“公开课”,代表着新课程,传播着新理念,追求“新、奇、异、美”。但公开课流露的各种怪现象,也让一线教师深感不安。 怪相一:课堂必须是“活动”的 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是新课标的要求,也是公开课最为抢眼的特点之一。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们可以围坐在一起,或争论,或私语,教师穿梭其中,学生可以自由发问,随时举手,随时根据需要下位、讨论,课堂气氛变得极为活跃。  相似文献   

14.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使课堂教学的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许多新课改的课堂一扫往日死寂、沉闷的气氛,变得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然而,有的课堂,教师设置的活动过多,“你唱罢来我登场”,气氛异常活跃。课后很多学生谈到对这节课的感受时却只说“很好玩”、“很有趣”,在知识的增长和思想的触动方面却感到茫然无知。毫无疑问,在这样的课里学生确实“动”了起来,但新课程强调的“师生交往、积极互动”,难道就是只要这样的“动”而摒弃“静”了吗?难道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就是图个“活跃”、“热闹”的场面吗?  相似文献   

15.
教师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这里所说的“动”,最根本的还是思维的动。预习充分、课堂高效、课后巩固是学习的三个主要环节,牢牢抓住了这三个环节,全程齐“动”,学习成功就有了基本的保证。如何让学生真正动起来?这里介绍我的催动三法。  相似文献   

16.
爱动,是孩子的天性。然而,在课堂中很多时候需要安静和倾听,但是在低年级很难做到。有时,老师的一声呵斥也许能暂且安静几分钟,可是不久,孩子们又在那儿蠢蠢欲动了。既然压抑孩子一动不动是不可能的,那就不妨顺应他们的天性,让孩子们动起来。当然这要“动”出点名堂,“动”出乐趣,在“动”中有所得,让课堂成为孩子喜欢的“动感地带”。  相似文献   

17.
课堂是否真正“动”起来,与课堂主体——学生有很大关系,只有学生“动”起来,才是真正“动”的课堂。这样的课堂是指课堂教学期间学生长时间、不间断地“动”,大数量地“动”,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动”,要高质量地“动”。长时间是指在课堂教学总时间中所占的比例应较大。不间断指的是在教学过程和学生学习过程中,不能出现学生无所事事的“无效”时间,要让学生始终有事可干。要更多地发动学生,要发动更多地学生。课堂教学中,只要有合适的机会,合适的内容就让学生去做,能让学生分析的让学生分析,能让学生判断的就让学生判断,能让学生观察的就让学生观察,能让学生总结的就让学生总结。应尽量多地让全体学生都“动”起来,这才是真正地“动”,若只有个别同学在课堂上“动”,不论其思维有多大的深度和广度.也不能称为“动”的课堂。  相似文献   

18.
多媒体能使教学内容化静为动,变小为大,化抽象为具体,使学生便于观察、理解和记忆,扩大了课的容量,增大了课的密度,突破了课的重难点,使课堂达到了优化,进一步提高了教学效率。究竟如何有效发挥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优势,笔认为贵在“精”,正确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  相似文献   

19.
“数字生活化”的课堂使我们的数学教学与实际生活联系得越来越紧密。过分追求“生活味”,使我们的课堂多了几分热闹失缺了数学的本质,变得不像数学课了;过分追求“数学味”,又使得我们的课堂远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而变得枯燥与沉闷了。怎样协调两者的关系呢?我们首先来看看著名特级教师吴正宪老师执教的《平移和旋转》中的一个教学片断:  相似文献   

20.
重点介绍了通过创设“疑点”、激活“动点”、捕捉“兴奋点”、寻找“发散点”以及找准“结合点”的方式,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中思,思中做,做中用,努力构建生本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