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丁慎武 《中国教师》2013,(Z1):238-239
"教育无痕"是当前教育界盛行的教育理念,它为我们描述了一个极高的教育境界:没有夸夸其谈,没有正襟危坐,没有训斥责备;有的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式的心灵与心灵的融合,智慧与智慧的碰撞,生命与生命的对话。教育无痕是一种艺术,一种智慧,一种"将教育的意图掩盖起来"的真正的教育艺术,一种充满人性化关怀的超凡的教育智慧,她让被教育者在具体的教育情境中切身体验、自觉自悟。  相似文献   

2.
《考试周刊》2017,(16):176-177
明代谢榛说:"凡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这句话讲的虽是写作,但对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同样适用。好的结课当如撞钟,清音有余响。如何让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结课达到"课虽终,意犹存,趣无穷"的境界呢?下面,结合本人多年的教学实践与研究介绍几种方法,以期对各位同仁有所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3.
《墨子》是墨家思想的集大成之作,墨家学派对政治和道德的真知灼见,可谓达于天人之理,熟于事物之情,深察时势之变.作为一个思想理论体系,《墨子》对于当代思想品德教育具有多方面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而就其在我国传统思想文化成果大系统中的独特一枝而言,相较于儒家、道家、法家等各家各派之说,其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兼爱",把爱变成了人尽皆有、人尽应得的理性行为;"贵义""尚利",使功利主义得到了境界上的提升;"合其志功而观",明确了道德评价"行"的立足点.借鉴这三个特点,既是揭示和构建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继承性的需要,也是当代思想品德教育取得实效的重要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4.
陈苗苗 《中国教师》2009,(11):13-14
<正>为提升德育的质量和解决德育所面临的困惑,欣赏型德育模式作为更高境界的德育模式被提出,以帮助"天生哲学家"——儿童更自主地建构自身的品德系统。契合欣赏型德育模式,杨红樱的作品提供了  相似文献   

5.
素质教育是以"为学生终身幸福奠基,为学生全面发展服务"为宗旨,以"人本"理念来实现学生健康成长、和谐发展为根本出发点的教育。"体验·状态·境界"是素质教育的"幸福三维",而所谓教育的"幸福三维",就是在教育过程中滋生情趣,师生共同体验幸福快乐;在教育实践中享受生活,师生达到一种健康成长的幸福状态;在教育创新中拓展空间,师生共同进入幸福健康成长的境界。  相似文献   

6.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你可以将一匹马牵到河边,但你决不可以按着马头让它饮水。学生是思想品德教学的主体,思想品德不是单靠教就可以培养的。要达成课程目标,充分发挥课程德育功能,就必须关注学生的人格养成、人生发展。李峰同志提出"人生思品"新的教学向度,强调思想品德教学要为学生的长远发展提供基础性条件,对学生未来的幸福人生负责,关注学生人生,指向学生人生,发展学生人生。他尤其强调要从生活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和人生观三个维度设计教学,帮助学生构建崭新的思维方式,引领学生从反思中获取人生启迪,提升人生境界,丰富人生智慧,从而为我们真实地展现了思想品德课的独有魅力。  相似文献   

7.
王继明 《中国教师》2010,(Z1):107-107
《学校体育工作条例》规定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任务是"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增强学生体质;使学生掌握体育基本知识,培养学生体育运动能力和习惯;提高学生运动技术水平,为国家培养体育后备人材;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增强组织纪律性,培养学生的勇敢、顽强、进取精神。"在上述三项基本任务中,一般体育教师在增强学生体质;掌握基本知识、提高运动技术水平方面,想方设法,创造条件去完成。但在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方面,则不够理想,认为是"软任务"又不考核。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在学到体育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做到寓思想品德教育于愉快地体育教学与活动之中。  相似文献   

8.
教育理论学习具有三重不同的境界。第一重境界是"匠人",这一类教师和教育管理者相对忽略教育理论,更加专注于方法和经验,只关心怎么做的问题;第二重境界是"精英",不仅包括一些一线教师和教育管理者,还有部分教育理论研究者,他们具有一定的理论高度,但常常困扰于理论和实践之间;第三重境界是"教育家",他们习惯于反思和创新,能够透过教育问题的纷扰看到教育发展的希望和未来方向。  相似文献   

9.
寒昱 《教育艺术》2002,(10):11-11
现在 ,不少家长舍不得让孩子吃苦。有的孩子从呱呱坠地 ,吃喝拉撒睡几乎全被父母、祖父母等人“承包”了 ,致使孩子上学后生活还不能完全自理 ;有的家长对孩子百依百顺 ,有求必应 ,生怕孩子受一点委屈 ;有的家长为了给孩子谋个舒适职业 ,费尽心机 ,倾其所有 ,托人情 ,找门子。怕孩子吃苦的原因大致有三 :一、随着社会的进步 ,人们的生活条件越来越优越 ,有人觉得不需要提倡吃苦精神了 ;二、现在家庭多为独子 ,许多家长视孩子为掌上明珠 ,对孩子溺爱 ;三、不少家长不懂得吃苦精神对孩子的健康成长的必要性。中国自古就有“自古雄才多磨难 ,从…  相似文献   

10.
赵晓芳 《教师》2014,(7):19-19
正王国维曾经在《人间词话》中讲到人生的三种境界。其中第一境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境:"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境:"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用这三种境界来描述我在衡阳师院参加"国培计划(2013)"中西部农村骨干教师培训项目初中思想品德置换脱产研修班的种种经历和感悟,是最恰当不过的。一、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国培班学员是各县市的初中思想品德骨干教师,大都有着非常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对思想品德教学和学校管  相似文献   

11.
人生在成长中走向成熟,生命在生活中感悟境界。境界是一种精神与修养,是一种微妙的感觉。教师的境界平凡而独特、朴实而珍贵。当我们行进于教学之境,驻足于心灵之路,常会叩问灵魂、积淀情感,从而带来幽远的思索。境界没有止境,更没有捷径,正像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谈到的三重境界让人感悟颇深一样。  相似文献   

12.
大教育家卢梭说:"教育的本质应该以活动为中心,教师要善于观察孩子的天性,激发孩子的天性,发展孩子的天性,这才是教育的根本意义所在。"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教师要重新审视思想政治课教学,不仅要充分发挥"感性"的功能,更要去寻求不应该失落而遗憾地"失落"了"灵性"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正>人生在成长中走向成熟,生命在生活中感悟境界。境界是一种精神与修养,是一种微妙的感觉。教师的境界平凡而独特、朴实而珍贵。当我们行进于教学之境,驻足于心灵之路,常会叩问灵魂、积淀情感,从而带来幽远的思索。境界没有止境,更没有捷径,正像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谈到的三重境界让人感悟颇深一样。"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志存高远当是第一重境界。回首教学生涯,要常扪心自问:是否曾独上高楼,感受那不一样的孤独;是否曾举目远眺,体验那望不尽的愁苦。登高不易,唯有守住  相似文献   

14.
吴志国 《考试周刊》2014,(1):184-184
当今社会,由于社会开放、家长过分溺爱,或者老师过分严厉,相当一部分学生形成了叛逆性格。面对叛逆的学生,教师应做到"不要气馁,要充满信心;要尊重理解,平等民主;不要动怒,要尊重学生;要构建家庭、社区、学校一体化立体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15.
<正>"语文"历来被许许多多的人解读,被许许多多的人定义: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的最大功用是工具性;语文是培养人的审美能力和分析事理的能力……通过几十年的语文教学和近年来对语文科研文章的钻研,笔者认为:语文的最低境界是听说读写,是向着最高境界迈入的一个过程。真正的语文是境界的修养。而语文教学是一种引领,是将无境界的学生指导进入初始境界(语文的最低境界),然后引领到最高  相似文献   

16.
基础教育常被人理解为"基础知识的教育",实则不然,基础教育更重要的是给学生树立一个方向,让他们明白为什么学习,首先达到"好之者"的层次,然后通过兴趣引导和潜能挖掘,达到"乐之者"的境界。思维方式的锻炼和学习习惯的养成远比对已有知识的死记硬背重要,这也是高中教育的本质,这种教育更容易让学生体验学习的快乐,在不自觉中完成终生学习。  相似文献   

17.
论教师的教育境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教育境界是教育主体觉解而形成的一种意义世界,是教育主体的"灵明"所照亮了的他所生活于其中的意义世界。教师的从教动机、教学技能、对专业角色层次的自我定位是审视教师教育境界的三个视角。"行"和"悟"是教师教育境界提升的两条路径。提高对自我期望的定位、注重知识的积累、加强能力的锻炼以及学会在教育教学中反思是教师教育境界提升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一、成长即遇合 人的成长过程是一个遇合。目下流行的“交往”概念,是人与人之间达到心灵沟通,而人与人之间在世问(世俗)场景恐怕很少能够达到这一境界,惟有在出世间(神圣)场景才能够达到这一境界。心灵沟通是人类的追求,那本身就是通向人的终极意义(神圣)。而遇合的意义在于它更是人与一切的自然交往,而不一定非得追求心灵沟通——遇合不刻意反对、也不刻意寻求心灵沟通。  相似文献   

19.
善良的谎言     
活动时,见黄金琦小朋友小手红红、肿肿的,好像被什么东西烫过,我忙问她是怎么回事,她说:"是哥哥点火时不小心烫的.""疼吗?"我关切地问,黄金琦点了点头."下次可要小心.多危险!"  相似文献   

20.
教师职业发展最起始的境界是教材,教师心中要有正确的"教材观",因为教师只有吃透教材才有可能做好学科教学。我们的职业成长需要夯实根基,我们的学科教学需要我们重视对教材的处理,只要我们"多清静柔"处理好教材,我们才能玩转教材和教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