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胡敏中 《教学与研究》2004,23(10):91-94
理论认识和应用认识是人类认识的两个不同领域和不同向度,理论认识是指探索客观世界的本质和规律,并试图建立某种理论学说的认识活动;应用认识是指探索客观事物在生产实践和生活实践中的作用机理和作用程序,并试图建立某种实践观念和实践模型的认识活动。理论认识和应用认识的认识动因、认识过程、认识成果、认识价值及思维方式等都是不尽相同的,但它们又都服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所揭示的认识的一般过程和规律。  相似文献   

2.
一、主体和客体是认识论中最基本的范畴认识论,一般说来,是关于认识现象和认识活动的学问。人类的认识现象和认识活动,都是在认识者和认识对象的相互关系中发生和发展,因而,研究哲学认识论,首先便要区分认识者和认识对象,没有这种区分便不能考察它们的关系。在哲学认识论中,我们通常称认识者为认识主体,认识对象或被认识者为认识客体。在认识论理论体系中,主体和客体是逻辑的出发点,关于认识的本质、认识的过程、认识的真理性和获得正确认识的途径等一系列问题,都是对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关系的展开。  相似文献   

3.
创造性认识是人类认识的一个本质的和内在的方面。从认识对象看,创造性认识 是以新的认识问题或认识矛盾为对象的;从认识主体看,只有具有创造力的人即创新主体才能从 事创造性认识活动;从认识过程看,创造性认识是探索人类未知领域的特殊认识活动;从认识特 征看,创造性认识的本质特征就是其创造性;从思维方法看,创造性认识的思维方法也具有探索 性和开创性,它不同于一般的、常规的认识方法和思维方法;从认识结果看,创造性认识是能获取 创造性认识成果的认识活动。  相似文献   

4.
教学过程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人类知识和培养各种能力的特殊认识过程,教学认识同人类一般认识相比,其认识的实践基础、认识的主体和客体、认识的手段和方法、认识的基本进程、认识的目的和结果等都有自己的特性。教学认识的目的和结果就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5.
认识对象论     
刘秀萍 《教学与研究》2006,42(10):89-94
在由认识主体、认识中介和认识对象组成的认识结构系统中,目前认识论研究中对认识对象的探讨显得非常滞后。然而,随着当代社会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纳入实践活动和认识视野中的对象更加繁杂多样、变化多端,亟待从理论层次上予以抽象、分类和透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论提供了解决认识对象论的前提和思路,本文以此为根据分析了认识对象的类型,概述了认识对象的特征和功能,初步勾勒出认识对象论研究的框架结构。  相似文献   

6.
论科学方法是化学教学中学生科学的认识方法东北师范大学化学系郑长龙一、认识方法是学生认识的重要因素之一认识包括二要素:认识主体、认识客体和认识工具。认识工具是联系认识主、客体的桥梁,是认识主体自觉能动性的表现。化学教学中学生的认识也包括二要素:认识主体...  相似文献   

7.
价值·评价·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价值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主客体关系,评价则是主体对价值的认识活动;评价揭示价值,价值决定评价;评价是认识的一种特殊形式,它和认识的关系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评价是一种价值认识,要真正理解价值认识,必须把它放在与事实认识的比较中来研究。价值认识和事实认识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价值认识具有更强的主体性,更大的相对性;事实认识为价值认识提供前提,价值认识制约着事实认识。  相似文献   

8.
分数的意义和小数的意义是“数的认识”的重要主题,也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初步认识与再认识的侧重点是不同的,再认识后才能深入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小数的意义。分析初步认识和再认识的联系与区别,有助于优化教学策略,让学生得到不同的认识策略,初步建立认识观。  相似文献   

9.
道德认识作为人类认识活动的.种特殊形式,是否具有真理性?对于这个问题,有道德认识真理性的地对主义和相对主义丙种回答。本文认为,这两种回答都是片面的。要正确地解决道德认识的真理性问题,就必须区分道德认识的多元合理性和道德认识的一元真理并正确理解和处理它们之间的关系,文章还指出,从合具体认识形式(如自然认识、社会认识、道德认识)和实践形式(如生产实践、社会实践、伦理实践)来看,道德认识真理性的检验标准是伦理实践。  相似文献   

10.
在我们的哲学教科书中,把全部认识形式归结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这两种认识形式,现在看来,这两种认识形式似乎还难以囊括人类的全部认识形式、认识领域、认识规律、认识功能,更不足以解释人类的认识史。我们认为,在这两种认识形式之外,还有第三种认识形式,这就是体验认识形式。体验认识,也是人类的认识形式之一。  相似文献   

11.
在我们的哲学教科书中,把全部认识形式归结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这两种认识形式,现在看来,这两种认识形式似乎还难以囊括人类的全部认识形式、认识领域、认识规律、认识功能,更不足以解释人类的认识史。我们认为,在这两种认识形式之外,还有第三种认识形式,这就是体验认识形式。体验认识,也是人类的认识形式之一。  相似文献   

12.
哲学史是以整个人类哲学认识的历史为自己的研究对象的。所谓哲学认识,就是以理论思维形式表现出来的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的一般规律的认识。显然,这一认识既不同于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认识,也不同于对客观世界的具体领域的认识。哲学认识是在对诸具体领域认识基础上的高度概括和总结,它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是自人类进入阶  相似文献   

13.
历史认识的客观性问题。是历史认识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历史认识对象的特殊性以及历史认识中的主体性的发挥,并不影响历史认识的客观性。正确理解和把握历史认识的客观性对历史科学的确立和历史研究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论统性认识     
完整的具体的认识过程应包括三个阶段:感性认识阶段、理性认识阶段、统性认识阶段,即理性和感性相综合的认识阶段,上述三种认识可分别简称为现象性认识;本用性认识;关于现象和本质相统一的现实性认识。坚持把统性认识作为认识的最高阶段,有助于进一步完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层次体系;有助于从根本上克服经验论和唯理论两种倾向;同时也为普遍的理论与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中介性认识环节提供了理论的概括和认识论的说明。  相似文献   

15.
长期以来,传统的认识论只是从认识活动的纵向发展方面对认识过程进行阶段性划分,一般区分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大阶段。近年来理论界也有人把认识过程划分为感性认识、知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三个阶段。这些划分对于人类认识活动的研究固然十分重要,但是由于传统认识论没有或很少注意从认识活动的横向结构方面去考察认识活动的不同形式,因而未能对整个人类认识活动作全方位的立体考察,致使传统认识论对认识活动长期滞留在一般性的宏观描述层次上,不能深入细致地揭示人类认识活动的内在机制和全貌。本文拟从认识活动的横向结构方面,对人类认识活动的不同形式进行初步的分类,以期与传统认识论对认识过程的纵向划分理论相结合,全面揭示人类认识活动的全貌及其内在机制。  相似文献   

16.
欲望和需要是主体认识结构中的非理性要素,也是人类认识的动因或起点。在认识过程中,人们总是根据自己的欲望和需要去设立认识目标的。没有主体的欲望和需要,就没有认识的必要,因此,我们说欲望和需要是认识的前提。欲望和需要在认识活动中具有驱动性、选择性及评价和决策性等诸种功能,很值得我们深入地加以研究。  相似文献   

17.
“大爆炸学说”是目前被广泛接受的对宇宙的一种认识。它隐含着认识什么、如何认识、认识的可能性和限度何在等一系列基本认识论问题。该学说对宇宙的认识过程和方法表明:认识的直接对象是个别存在物、间接对象是所有存在物,认识的目标则是存在物的一般存在状态和方式;假设及其验证是使认识成为可能的必要方法,并将认识限定在可经验领域。  相似文献   

18.
1.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是人类的两种基本活动,人类作为自己活动的主体,正是通过这两种基本活动而和客体建立了两种基本的关系,即认识与被认识的关系和实践与被实践的关系。认识活动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活动?如何对它进行研究呢?哲学发展至今,出现了三种形态的认识论——认识逻辑学、认识心理学和认识社会学,它们对上述问题的回答是不同的。 2.在认识逻辑学中,认识现象被看成是思维现象,认识活动被看成是思维活动,认识能力被等同  相似文献   

19.
指津人语考场作文,关键问题乃写作者的认识能力。认识,包括对题目的认识、对材料的认识和对人情事理的认识。作文能力训练,不在认识上下工夫,终究不会有起色。  相似文献   

20.
李灵其 《学周刊C版》2010,(3):106-106
认识中的主体和客体,是人类认识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两个要素。认识的主体,也就是和一定的社会关系或社会历史条件相联系的人。与认识主体相对应的认识客体,则是进入实践领域并被主体所反映的客观事物,也就是认识对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