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冰启 《语文新圃》2009,(3):34-35
从2006年到2008年三年间.吉林省松原市共有13名获得省级优秀学生保送资格的学生,一位深知内情的教育官员担忧地说:“以‘省优’保送大学的孩子,其家长有三个副厅级、五个正处级、一个副处级、三个教育局科级,看不到一个普通老百姓家的孩子。‘保送’成了官员子女上大学的‘绿色通道’。”(见《今晚报》)  相似文献   

2.
《少年闰土》的教学正在进行中.我把闰土“看瓜刺猹”的图片映到屏幕上,并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了相关的段落。这时.林卉青同学提出了异议:“老师.我认为‘手捏一柄钢叉’这一句中的‘捏’用得不妥当,应该用‘拿’!”我一怔,心想,自己教《少年闰土》已有六七遍了,这个字倒真没留意过。于是,我就对她说:“你读书很用心.善于发现问题,并有自己独特的见解。那么大家认为这句话中的‘捏’字用得恰当吗?”[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曾学红 《四川教育》2006,(10):29-29
[案例] 一位教师上《草船借箭》,在就课题质疑时.大多数学生都围绕“是谁借,怎样借.借到没有”等提出问题.唯独一个学生提出:“《草船借箭》这个题目不准确,因为‘借’是要经人同意的.而这个故事中是曹操中了诸葛亮的计。我认为题目应该是‘草船诈箭’或‘草船骗箭’。”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里顿时搞闹起来。  相似文献   

4.
记得一个新学期的开始,笔者要求同学们制定争“三好”计划。大部分反映较为冷淡,少数人嘟哝着:“年年争‘三好’争来争去争不到,不就只有那么几个名额嘛!”是啊!这句话发人深省,是有必要讨论一下了。事后,笔者与一位校长讨论起这件事,校长说了一番颇耐人深思的话:“‘争三好’,很多学生可望而不可及,我们抓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要落实两个‘全而’,全而贯彻教育方针、  相似文献   

5.
一次语文课上,一开讲我便信手在黑板上写下了课文的题目:我家的小院,并让学生一齐把课题读一遍。这时,一位学生站了起来,说:“老师,您把课题中的‘园’写成‘院’了。”我疑惑地看了那位学生一眼,低下头看了一下课本,呀,确实是“我家的小园”!于是,我马上把“院”改成了“园”。这时,一个念头从我的脑海里闪过:这里为什么要用“园”而不用“院”呢?“园”与“院”有什么不同呢?何不趁此机会让同学们探究一番呢!于是,我对大家说:“这位同学观察真仔细,老师要谢谢他。可大家是否想过这里用‘院’可以吗?‘园’与‘院’到底有…  相似文献   

6.
“赵老师.您怎么不太叫您班学生的大名啊?”小李老师问。“就是啊,听您班学生说,平时您不是叫他们‘毛毛’.就是叫‘豆豆’。甚至还有叫‘乖乖’和‘宝贝蛋’的。”小张接着说,“上次在您班上完《幸福在哪里》一课后.问学生最幸福的一件事情是什么时。竟然有很多人说是在你叫他们‘乖乖’的时候!”“一说起称呼.您班学生兴奋得两眼噌噌地朝外直冒光!”小李玩笑似地接过了话茬。“哈哈哈……”办公室的其他人被两位活泼的年轻人的一唱一和引得笑语不断。  相似文献   

7.
关于“人匣过,然后能改”的翻译,现行的一些图书众说纷纭。1.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师教学用书》和上海教育科学院出版社出版的《初中古诗文对译与详注》等参考读物是这样翻译的:“一个人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2.张世礼先生在1999年第11期《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上又是这样下结论的:“综上所述,‘人恒过,然后能改’中的‘过’.是名词用作动词,但不能解释为‘犯过失’,而应解释为‘良省过失’或‘悔过’,  相似文献   

8.
美丽的错误     
一次,我听一位老师上《科利亚的木匣》一课,他在板书过程中把“匣”字写成“箱”字了。当时有学生举手提出:“老师。你把‘匣’字写错了。”老师听后连忙对学生说:“同学们.这‘箱’字是老师故意写的.我想看看大家上课有没有认真!”之后.教室里立刻鸦雀无声,学生全都坐得端端正正.眼睛注视着黑板。整节课气氛沉闷。课后.一学生告诉我说:“老师经常这样.自己说错了或写错了。就说考考我们。真没劲!”  相似文献   

9.
周少兵 《阅读与鉴赏》2007,(12):78-78,79
笔者在组织学生讨论《金黄的大斗笠》一文时,突然有学生问到:“老师,文章第十一段中为什么说‘姐姐带着斗笠来啦’,而不说‘姐姐戴着斗笠来啦’?因为我们在说斗笠时经常用‘戴’而不是‘带’啊。”学生虽然没有说出“带”与“戴”两字的区别。但他已经感觉到两字在此处所传递出来的意味是不一样的,学生思考之仔细让人感到欣慰!  相似文献   

10.
刘有斌 《现代语文》2006,(4):101-101
在《阿Q正传》第八章里有这样一段文字:“‘赵……赵家遭抢了!’小D气喘吁吁的说。阿Q的心怦怦的跳了。小D说了便走;阿Q却逃而又停的两三回。但他究竟是做过这路生意的人,格外胆大,于是蹩出路角,仔细的听,似乎有些嚷嚷,又仔细的看,似乎许多白盔白甲的人,络绎的将箱子抬出了,器具抬出了,秀才娘子的宁式床也抬出了,但是不分明,他还想上前,两只脚却没有动。”上段文字中两次出现了“似乎”一词,我在上课时就两个“似乎”提出了这样的问题:“阿Q听到‘似乎’有些嚷嚷,看到‘似乎许多白盔白甲的人’,那么阿Q究竟有没有听见‘嚷嚷’,有没有看见…  相似文献   

11.
吕柯 《海外求学》2003,(16):52-53
前不久,华中师范大学一附中高三(6)班的杨濛同学接到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录取通知,并获得大学4年高达14.4万美元的巨额奖学金。据悉,今年我国共有400余名学生向该校提出申请,但最终只有两人申请成功,杨漾便是这两位幸运者之一。  相似文献   

12.
一名今年夏天考入复旦大学中文系的学生谈及中学语文课时说了这样一番发人深省的话:“语文课至少不能让学生厌烦,不能让学生一无所获。同样一个作者的文章,不同的教师教,对我的影响真可说是天壤之别。初中时学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这样一篇能感动学生的文章,老师作了一点客观的叙述,只说:‘这是怀念母亲的记叙文,读后要弄清楚叙事要完整,有头有尾。’课就这样流失了,心中未留下半点痕迹。她是作为一个旁观者讲一讲、轻描淡写地讲一讲与己无关的事。高中学史铁生的《合欢树》,老师教得激动万分,甚至把自己的坎坷遭遇坦露在学生的面前,用自己刻骨铭心的体验剖析史铁生的心灵倾诉,在大难临头,精神濒于崩溃的情况下,母亲是最无私最有力的支撑和抚慰。两年过去了,老师唏嘘的神情和文中一个个形象镌刻在我心里,我第一次认识了邻居的真挚情谊,我第一次感受到亲情的无私无价,‘悲伤也成享受’,那无言的悲痛常在我脑中萦绕。后来,我自己也去读了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只有一种平面的感觉,缺少了老师教《合欢树》的震撼。老师教课总要有点打动学生心灵的话啊!”  相似文献   

13.
前不久.我曾聆听一位老师借班上课.教学内容是五年级下册《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当教者板书课题之后.就有学生迫不及待地举手发言:“老师,你把‘德’字写错了!'’堂下哗然.老师也愣住了。要知道.这是一节县级公开课.教室后面坐着几十位来自县、镇的领导和兄弟学校的老师呀!我不禁为他捏了一把汗.这该怎么办呢?  相似文献   

14.
孙宝灵 《现代语文》2006,(3):110-110
由教育部高教司组编,徐中玉、齐森华主编的全日制高校通用教材《大学语》,是目前最流行的《大学语》教材。此教材以“素质教育课程”定位,把“增强人精神的培育”放在任务的首位。钱钟书的《论快乐》就是作为现代史以来人精神的优秀代表之一,出现在学生面前的。在课后“提示”部分,编这样说:“作承认快乐是短暂的,‘永远快乐’不能实现。但同时指出,快乐是由精神决定的,对快乐的‘希望’是人生永不悲观的精神源泉,并且强调:‘发现这个真理,和发现是非善恶取决于公理而不取决于暴力一样重要’;而执这一前望,世界上就‘没有可被武力完全屈服的人’。在抗日战争最困难的时期,在‘呐喊和投枪已不允许’的情势下,能似不经意地发出这样的声音,就不仅是对人生哲理的深微阐发,而且隐蕴有反抗侵略、鼓励抗战的社会现实意义了。”但选《论快乐》表现了怎佯的人精神呢?我的理解与教材中的“提示”有重大分歧。  相似文献   

15.
鲁迅《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用“记念”一词,长期以来,不少人感到疑惑不解。我在校内许多次讲授这两篇佳作,常有一些学生向我提出疑问:“为什么鲁迅用‘记念’不用‘纪念’?”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后期,我在校外作鲁迅作品教学辅导讲座,有位前来听讲的中学语文教师对我轻声说:“鲁迅将  相似文献   

16.
蔡兴蓉 《教师博览》2004,(11):34-35
我市某报首发式上.开始照例是领导做报告。精练的废话.严肃的套话.斩钉截铁的车轱辘话我暗自惊异:正如相继落下来的两粒露珠一样,新八股与老八股何其相似也!忽然,主持人点了我的名字——轮着我发言了。我于是走上讲台.说:“林语堂先生说过‘演讲要像女人的裙子,愈短愈好’.因此.我只谈一句:‘祝《多元化传播导报》不负重望.越办越好!”’满  相似文献   

17.
王佩 《教师博览》2005,(8):48-49
曹雪芹写了一部大书,人们能背诵得几句来?有位朋友幽默日:“我只背得一句:‘女儿是水做的。”’引得在座之人皆哈哈大笑。友人之言是戏语,大家笑笑正好开怀解闷:但曹雪芹的这句“名言”为何脍炙人口?难道就是一个“登徒子”的“好色”的“审美感受”?若那样.《红楼梦》“风斯下矣”!  相似文献   

18.
李正芹 《小学生》2010,(11):19-19
曾听过一节数学课——《角的认识》。教者是一位年轻的女教师。学生认识了“角”的概念之后,她就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自己身边遇见过哪些“角”,并且让学生大胆的说。一名学生当场冒出这样一句“不守成规”的话:“老师,你的上嘴唇就是一个‘角’!”在一堂数学课上,年轻的女教师的遇到了这样的尴尬  相似文献   

19.
据说,某学生作文,喜欢用“而”字却又用得不恰当,于是,老师给他写了一则评语:“不‘而’而‘而’,‘而’而不‘而’,而今而后,已而已而。”另一位学生写日记:“天亮了,起床了,吃饭了。上学了,下课了,放学了。回家了,吃饭了,睡觉了……”针对这篇日记,老师给他的评语是:“该用‘了’不用‘了’,不该用‘了’尽是‘了’;‘了’字用得太多了,希望以后少用‘了’!”两则评语运用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方法,幽默委婉地批评了学生滥用“而”和“了”的错误方法。笔者无暇考证这两则评语的真伪,但却从中悟出一个道理,那…  相似文献   

20.
教学过程 活动一:情境导入,引领访谈 1.同学们,你们好!今天我们一起上一堂——《品德与社会》课,你们喜欢上《品德与社会》课吗? 2.不但同学们喜欢,有位老朋友也很喜欢呢!看——它是谁?(出示黑猫警长。)[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