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 毫秒
1.
陆华 《高教探索》2005,(4):26-28
在全球化、国际化的时代背景下,高等教育开始了第二次国际化的进程。然而,高等教育也是民族国家内部的一个系统,而民族国家依然延续了其封闭的政治实体的本质。这就形成了一对日益突显的矛盾。本引入了国家关系研究中“化扩张”与“软权力”的概念来分析这一矛盾,认为:在全球化时代,民族国家仍然牢牢控制着其高等教育,然而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进程中存在着他国化渗透和软权力控制等现象。高等教育国际化成为国家间相互影响与化扩张的重要手段。在此情况下,民族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与其大学必须把握好这一国际化进程中的战略取向。  相似文献   

2.
本文紧紧围绕“经济全球化”这一重要的时代命题,阐述经济全球化是我国高等教育实行国际化发展的内在因素和客观要求,并对高等教育国际化所应采取的措施进行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3.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指为了服务于知识文化和政治经济等多个目的,高等学校在知识普遍性的内在动力和政治经济文化的外在动力的推动下,其内部国际性特质通过各要素的活动显现出来的过程。高等教育国际化对培养创新人才具有特殊的作用。转变观念、建立机制、进入过程和改善条件是加快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4.
高等教育国际化与创新人才培养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指为了服务于知识文化和政治经济等多个目的,高等学校在知识普遍性的内在动力和政治经济文化的外在动力的推动下,其内部国际性特质通过各要素的活动显现出来的过程。高等教育国际化不等于全球化,更不是高等教育"全盘西化"。高等教育国际化对培养创新人才具有特殊的作用。转变观念、建立机制、进入过程和改善条件是加快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5.
李辉 《华章》2014,(28)
全球化与国际化并不相同。在高等教育研究范畴中,全球化是二十一世纪发展中的一种国际环境,而国际化包括高等教育机构所进行的实践活动,同时引导各国大学进入国际市场。本文首先探讨全球化与国际化两者之间的关系,认为高等教育机构要想在新的全球化市场中获取并保持竞争力,政府和高校的共同努力是不可或缺的。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历史透视,我们可以看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本质就是人们通过改造或变革组成世界高等教育系统的各要素而结成的国际间以高深知识为中心纽带的网络关系的交往实践。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历时性特征是:始终都以承认知识的普遍性价值为根本动力,以高深知识在大学间的交流为普遍目的。而在新全球化时代背景之下,高等教育国际化与高等教育全球化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主导力量不同、前提条件不同、价值诉求不同。  相似文献   

7.
当前,关于高教国际化的研究章虽然层出不穷,但哲学层面的省思却甚为少见,有感于此,作对高教国际化的概念、动因以及实践中的一些矛盾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刘晓棠  刘世奇 《文教资料》2014,(12):102-103
高等教育肩负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历史使命,全球化趋势使高等教育面临与国际全面接轨的挑战。基于以上观点,本文从高等教育国际化和全球化的内涵、高等教育国际化现状及高等教育国际化未来发展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9.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前景展望:动因与现实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作为当今世界不可逆转的趋势,全球化推动了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进程,促成了高等教育成为国际自由贸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使得营利性高等教育部门的影响力不断扩大。由于高等教育的优势资源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少数发达国家主导了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并从中获得了大部分的经济利益,而中等收入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则扮演了高等教育的购买国。最新的研究表明,虽然新的机会和潜在的利益与风险并存,但国际化仍然是未来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趋势。  相似文献   

10.
在全球化浪潮的迅猛助推下,我国的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面临着大学治理模式和知识结构西化,学术边缘依附,人才非均衡性流动,国际化课程趋同,信息技术与语言劣势等现实问题与挑战。我国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建设应大力弘扬教育本土特色,充分发挥国际比较优势,推进并践行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公平与和谐理念,注重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1.
高等教育与区域发展-以"首都教育"为视角的考察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高等教育与区域发展具有相关性 ,我国经济发展呈现区域化趋势 ,沿海地区展开教育资源竞争 ,以此带动人才战略、技术升级和产业换代及文化发展。在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背景下 ,教育被列入第三产业 ,高等教育的发展有可能也有必要与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 ,研究北京地区高教发展的有利与不利条件以及高教向边缘发展 ,向沿海发展 ,向企业教育和民办教育发展的趋势。高等教育发展正面临着新一轮资源配置 ,高等教育走廊和远距离校区就是资源重新配置的表现。可以看出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 ,以及与交通及通讯事业发展的相关性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突出  相似文献   

12.
技术与高等教育-新时代的契机与变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旨在探讨技术是怎样潜在地影响了高等教育。文章从五个层面展开分析 :技术与现代社会 ;从历史视角透视技术与教育 ;技术对高等教育的影响 ;政策压力与合法性 ;高等教育领域内技术变革的阻力。  相似文献   

13.
经过二十多年的建设与发展,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实践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由于网络教育资源的特殊性和其他因素,使网络教育资源相对缺乏,从而严重阻碍了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深层次的发展.本文就此进行了分析研究,并提出几点建议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学术职业化与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本文借鉴职业社会学的相关研究成果 ,通过探讨 16 36~ 1914年间 (特别是 19世纪后期 )美国学术职业化进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作用的主要因素 ,分析了美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15.
大众化高等教育发展中的结构矛盾及其变革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中国高等教育正从精英化阶段向大众化阶段发展。本文评述了不同学科对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理解 ,分析了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型中的结构性矛盾 ,指出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 ,需要支撑系统的多元化、管理模式的多层化以及形式和水平的多样化。  相似文献   

16.
高等教育质量及其保障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质量问题始终是一个战略问题。目前关于高等教育质量概念的界定大致可分为模糊质量、产品质量、目标质量、显象质量、外适质量、内适质量、个适质量、绩效质量等。不同的化传承、价值取向、教育制度和考察视角可以透视出不同层面的高等教育质量观,而不同的高等教育质量观又会导致不同的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但尽管如此,多姿多彩的世界高等教育发展中高等教育质量及其保障仍然有其共性特点和趋势。  相似文献   

17.
多样化: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关键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过分一律是中国进一步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最大障碍。这“过分一律”表现在高等教育机构、专业口径、培养目标、教学模式、评价标准和管理体制与机制等方面 ,并以精英教育为样板。作者认为 ,我国国情决定高等教育大众化应以多样化为前提。多样化既包括高等教育机构类型、层次、形式、办学主体和服务面向的不同 ,也包括因需求和个性差异而带来的专业、培养目标、教学方式和管理制度的不同。前者称为“机构多样化” ,后者称为“管理多样化”。作者叙述了多样化的途径 ,讨论了多样化与统一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论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四个时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高等教育大众化是一个历史过程 ,它需要经历四个时期的演进 :其一是世俗化 ,这个时期要实现高等教育控制权从“神权”向世俗的转移 ;其二是实用化 ,它要实现高等教育课程结构向职业方向的变革 ;其三是大众化 ,即国家需要制定鼓励大众接受高等教育的政策措施并出现入学人口大规模增长 ;最后是个性化 ,它把高等教育发展重心从规模扩展转向个体的切实受益上来。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一般都需要经历这四个时期  相似文献   

19.
高等教育成本回收对公平的影响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本文简述了中国实行高等教育成本回收政策的发展历程 ,并讨论了这一政策对公平的影响。结果表明 :第一 ,招生并轨使社会经济地位低的学生获得了更公平的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但成本回收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并轨所带来的公平效应 ;第二 ,在实行成本回收的条件下 ,由于不同收入家庭学生选择高校与专业的倾向性不同 ,使低收入家庭学生在高等教育公共资助的分配中处于更为不利的地位 ;第三 ,实行高等教育成本回收能够促进整个教育系统中公共资源配置的结构公平  相似文献   

20.
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方式转换与制度环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我国选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配置资源的基本经济制度 ,使影响高等教育资源配置转换的制度环境发生了质的改变。本文在分析框架中引入制度环境这一外生变量 ,重点探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高等教育资源配置变化与制度环境的关联性 ,以及不同约束条件下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方式变化的特点。讨论的要点为 :在原有计划配置的框架中不可能使资源再扩大 ;资源的增量主要是在市场环境中通过制度创新实现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