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远程教育合作文化理论的发展经历了由自然存在向自为存在的转化,“知识建构意义论”“认知发展促进论”“精致细化加工论”“竞争冲突妥协论”‘制度规范约束论”“目标追求趋同论”是自为存在论诸多观点中最具代表性的。远程教育合作文化理论“自为的存在”方式,为其构建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和广阔的文化空间,从而促进其逐渐由自为存在向自觉存在转化。  相似文献   

2.
当下的校园,各种教育关系都是基于一种空间错位的“势能”差来维系与演进的,这种“势能”驱动会导致教育空间的层级固化,从而强化教育的规训体系、行政思维、工具理性和排他性。空间在哲学意义上存在实体论、属性论和关系论的传统,而福柯基地概念的引入,意味着空间具有了“互构”“共在”“共生”的意蕴。教育变革的动能驱动应借助空间重构,以基地化关系空间实现课堂教学、道德教育、学校管理和集团化办学的深度转型。  相似文献   

3.
在《存在与时间》中,海德格尔利用现象学和解释学的方法,消解了流俗的空间观念,首次提出了生存论、存在论的空间观念。在他看来,“在世界之中存在”这一源始的生存论结构是此在之空间性的可能条件,对此在之空间性具有源始的建构作用,此在通过去远和定向的生存活动而获得了自己的空间位置。此在的空间性源出于此在的时间性,时间性被看作是本真操心的意义并为空间性奠基。海德格尔通过时间性来解说空间性在其思想架构中有其逻辑必然性,但是也面临着严重的理论困境。在《存在与时间》之后,海德格尔逐渐从侧重于对此在日常生存论层面的空间性研究过渡到了对空间存在本身的研究,这种过渡使得空间与时间在作为领会存在意义的视域这一层面上“对等”了起来,海德格尔甚至直接将这种视域称之为“时间一空间”。在《艺术作品的起源》《物之追问》《筑·居·思》《艺术与空间》等后期作品中,海德格尔通过对位置和物这两个概念的析解,揭示了空间存在本身的意义,最终指出人与空间的关系就是从根本上得到思考的栖居。  相似文献   

4.
在海德格尔前期思想中,人这种此在的存在论表现为生存论.虽然没有明确地涉及技术问题,但技术已经作为背景发挥作用.从生存论立场来看,技术在生存“在世”中显现,技术显示为对器具等世内存在者的上手性的揭示,技术是此在的存在与世内存在者的存在之间的关联环节.世内存在者和此在的在世都显示出具有空间性.世内存在者的空间显示为位置关联,此在的空间显示为“去远”近化的接近的环围.世内存在者的空间和此在的空间,都是通过技术而被设置的和被给予的,技术参与了空间的构成.  相似文献   

5.
海德格尔从“存在论”出发,提出了建立在“此在”分析基础上的生存论的真理观,对传统的真理观进行匡正,以寻回“存在”的真正意义,指出真理的本质乃是“此在的展开状态”和“自由”。  相似文献   

6.
“空间三一论”是列斐伏尔提出的空间理论,他认为“空间实践”“表征性空间”和“空间表象”在空间的生产过程中构成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辩证统一体。文章以2022年皮克斯的动画电影《青春变形记》为例,借助“空间三一论”来阐述该片的成长叙事。华裔主人公美美在进入青春期后,开始利用“可变形的身体”来进行她的成长“空间实践”:一方面,她在母亲监控和家族仪式之下的“空间表象”中选择人类身体去顺应;另一方面,她又在主体意识觉醒后变身为小熊猫去逃离“表征性空间”——家、祠堂和唐人街,并最终挑战母亲及家族的权威。可以说,《青春变形记》以“变身”为契机,揭示了新生代华裔如何在社会空间中构建主体和族裔身份,生成中西文化相融的成长空间。由此来看,动画电影的成长叙事亦可看作主体如何在社会空间中生成,并同时作用于空间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传统的空间观都预设了一个客观世界,因而存在着二元对立的根本问题。梅洛-庞蒂的超越论意义上的“第三空间”,在主客观空间之先,并为二者奠基。源始的空间通过现象身体作为在世界中的出发点,是一种处境的、处在的空间,其根基在于有方向的“在世之在”,身体空间是在世之在的一个坐标。人在世界中通过身体图式的运动机能得以展开自我、实现自我。这一现象场的空间揭示了人与世界的互逆性关系,这一关系取代了传统二元论的主客和身心二分。  相似文献   

8.
文章按语义发展的顺序,依次分析了趋向动词“去”的“趋向意义”和“结果意义”。并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语义的引申发展进行了一些论析。趋向动词的基本语义是表示空间位移。但在实际语言运用中,却有很多用趋向动词表达非空间位移意义的情况,语义有了引申。本文将分别分析趋向动词“去”的趋向意义和结果意义,并试对“去”的语义发展进行一些论析。  相似文献   

9.
“9.11”事件以后,在以美国为主的西方国家出现了一股“新帝国主义论”思潮。其基本内容和理论观点是:“干涉合理论”、“先发制人论”、“主权有限论”、“单极稳定论”、“民主和平论”。美国的民族优越感和历史进程中的救世主义使命意识是“新帝国主义论”的重要思想来源;美国一直存在的通过对外战争、扩张等帝国主义政策谋求利益的传统是“新帝国主义论”产生的历史根源;美国所拥有的超强国力是“新帝国主义论”的物质基础;冷战后国际格局的重大变化为“新帝国主义论”出笼提供了客观条件;“9.11”事件成为“新帝国主义论”的催生婆。  相似文献   

10.
教学活动既是一个认识过程,也是一个情感过程。教学论研究者不仅要关注与研究“教学认识”,同样也应关注与研究“教学情感”。教学无时无刻不渗透着教师与学生特定情境中的特殊情感,师生在情感上的共同介入、相互作用,是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品性。“教学情感”对于教学而言,具有“本体性”意义。“教学情感”不同于“教师情感”、“学生情感”、“教育情感”以及“在教学中的情感”。视“教学情感”为教学论研究的一个重要范畴而进行专门研究,将为教学论研究提供新的理论生长点,从而丰富和拓展教学论的研究空间。  相似文献   

11.
合成空间理论对委婉语的阐释力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Fauconrier和Tumer等人提出的合成空间理论认为,概念整合是在自然语言的意义建构过程中的一种极为普遍的认知过程。委婉语是语言表达的一种常见形式,但由于它表达的是一种与字面意义完全不同的概念,所以对委婉语的理解同样包含着概念整合过程。本拟从认知语言学理论出发,用合成空间理论来阐释委婉语的意义建构与推理机制。  相似文献   

12.
翻译是对原作意义的解读与再现。原作是意义的基础和出发点,但原作的意义并非确定不变。译者通过对原作的解读,继而用另一种语言陈述出来,不可避免地会发生意义变异,建立新的话语和想象空间。也正是意义的流动性给译者带来了广阔的阐释空间。  相似文献   

13.
框架转换和概念合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框架转换是框架语义学的新发展;概念合成是在概念隐喻理论上发展起来的新的心理空间理论.两者都是对语言的动态研究,都是试图解决言语意义的在线生成和解读.框架转换强调新旧框架整合形成新的认知框架;而概念合成强调建立新的合成空间和新显结构.两者都属意义的动态构建理论.它们之间既有区别又有紧密的联系.  相似文献   

14.
人们通常认为四维和四维以上的空间没有明确的几何意义。本文通过选择合适的“参考点”和提出“空间级”概念,给出了多维空间的几何意义。认为宇宙是一个无限级无限维空间。  相似文献   

15.
"意"是探讨中国古代诗学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传统的"诗言志"或"诗缘情"其实就是"诗言意"。但在中国古代文论中既有强调又有反对"以意为主"矛盾的一面,这是因为中国古代文论之"意"是与"气"密切关联的"道",而"道"说到底是一种空间性的混沌或混沌的空间,这也就决定了中国古代诗歌是一种空间(或至少是偏向于空间)性的艺术。  相似文献   

16.
设计概念是设计师对所设计的空间环境气氛的设计要求,它集中体现了设计师对空间赋予的文化内涵。它是设计师运用形象思维方式,对所设计项目经过综合分析之后,所做出的空间总体艺术形象的设计构思。设计概念在室内设计中起着传达文化内涵的功能,学习和掌握设计概念是室内设计形式创新、空间个性化的途径.对于设计师设计能力的提高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填”在唐五代之后发展出偿还义,追溯其来源演变过程:首先,通过汉语“清偿债务”概念表达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填”发展出偿还义的理据在于,汉语使用者利用空间“满-空”图式对人们之间债务关系的组织和理解;其次,通过“填”在敦煌文献中的具体使用,考察了其偿还义出现的过程和条件;最后,展示了“偿还债务如填满空缺”这一隐喻对汉语词义发展和句子表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认知语言学家认为,每一种特定的语言形式,都有其自身的含义,不同的语言形式表达的语义也有所不同。语言表达形式与语义在量和距离上的关系表现为:一方面,语符(即形式)量越多,语义(即内容)信息量也越多(MORE OF FORM IS MORE OF CONTENT);另一方面,语符间距离越近,语义效果越强(CLOSENESS IS STRENGTH OF EFFECT)。这是人们把语言形式空间化,并通过空间化隐喻去认识语言表达形式和语义的结果。语言形式与语义间的关系对外语教学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9.
范畴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工具,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和普遍联系的基本概念,人类理性思维的逻辑形式。"语法意义"是语言中一种非常重要的意义,对语法意义进行概括形成的一些主要类型就叫做"语法范畴"或"语义范畴"。汉语中的"空间(处所)范畴"也是汉语中一种重要的语义范畴,从主要类别上说又可以分成两种情况,即一是跟名词(作为处所本身的空间处所)有关的空间处所范畴意义,一是跟动词(跟动作行为相关的空间处所)有关的空间处所范畴意义。  相似文献   

20.
本文打破了传统的分析同义词或近义词的方法,而力图从语言的深层结构——义位入手去分析《类篇》互训词,在词的同位义和非同位义上作了总体分析,之后在同位义中又分出几个不同的语义特征分别加以更充分地论述,如色彩性语义特征、空间性语义特征、时间性语义特征、性状性语义特征和语法语义特征等。通过这样的分析,互训词(或称同义词)的可辨析性更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