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清代康乾时期长篇小说《歧路灯》中共出现剧目32种,其中11种剧目流传至今,多为著名的元杂剧和清初作家所作的传奇;有2种源于民间的剧目,今剧本已佚;此外还有19个剧目,多是时人新打的折子戏和地方小戏,可以弥补曲目、曲话等专书著录剧目的不足。  相似文献   

3.
《歧路灯》的研究始于本世纪 2 0年代。80年的《歧路灯》研究大致上可分为三个阶段 :二三十年代 ,孙楷第、冯友兰、郭绍虞、朱自清等著名学者就对李绿园的生平资料作了初步考证与整理 ,并肯定了《歧路灯》的价值 ;六七十年代 ,河南学者栾星致力于李绿园与《歧路灯》研究 ,成绩最突出 ;80年代 ,《歧路灯》研究曾形成了一个小高潮 ,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另外 ,台湾和香港地区的学术界自 80年代以来对《歧路灯》也给予了一定程度的关注  相似文献   

4.
《歧路灯》是一部产生于我国18世纪的小说,反映了当时中下层社会人物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风貌,其中的诸多"败家子"形象刻画得非常生动和细致,在这一点上远超同时代的《儒林外史》、《红楼梦》等作品。作者李绿园在这部小说中寄托了自己宣传伦理道德、移风易俗的想法,描述了很多背景的"败家子"及其不同的结局。而18世纪中国产生诸多"败家子",则有其复杂的社会因素和家庭教育因素,值得我们进行反思和借鉴。  相似文献   

5.
《歧路灯》中的巫翠姐和戏剧密不可分,她始终生活在戏剧之中:她生活的主课是到山陕庙看戏;她说话离不开戏剧;她的学识、观念也都是来自戏剧。作者借巫翠姐形象准确地反映了清代中原地区主流社会对戏曲的认识,同时也揭示了当时下层妇女接受教育途径的单一和知识的贫乏。  相似文献   

6.
刘洪强 《天中学刊》2010,25(3):82-84
<歧路灯>的创作并非只参考了明代<型世言>中的一些情节,它至少还汲取了宋代沈俶<谐史>中的"四明戴献可"篇的养分,"四明戴献可"中的义仆"杨忠"与<歧路灯>中的义仆"王中"的名字十分相似就是最大的确证.因此,<歧路灯>曾经参考过<谐史>与<型世言>,但<型世言>在国内"佚失了近四百年",李绿园看到是应该是<型世言>改编本--<幻影>、<三刻拍案惊奇>与(别本)<二刻拍案惊奇>等.  相似文献   

7.
清代的李绿园在《歧路灯》中塑造了200多个人物形象,展示了当时社会形形色色的人物,本着重分析该书主人公谭绍闻的妻妾孔慧娘、从翠姐、冰梅的形象,研究李绿园对这3个人物塑的得失之处,并从中见出其思想倾向对人物塑造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李绿园高擎的“歧路灯”首先是儒家的理学之“灯”,中庸之“灯”,同时也是一盏汲取了佛老意蕴的道释之“灯”。《歧路灯》着力塑造了三组“雅人”形象,主人公谭绍闻周围的一批“俗人”形象也刻画得比较成功,谭绍闻自身的雅俗演变更是形象地证明了高雅精神文化之“灯”的极端重要性。  相似文献   

9.
苏杰 《现代语文》2010,(3):148-150
清代小说《歧路灯》是研究18世纪中原官话的宝贵资料。本文从认知的角度出发,结合文本校勘,对《歧路灯》中几个"字面普通而义别"的常用词进行考辨,认为:"今夜"可表示昨夜,"年纪"可表示年老,"没意思"可表示没什么不好。  相似文献   

10.
小说《歧路灯》使用了大量富有河南地方色彩的口语词,这不仅增强了小说的生动性,同时也给研究中州语言文化提供了宝贵资料。有些许语词,外地和一般读者恐不易晓悟,书注和辞书释义不及,文章选取若干,略加考释,为阅览一助。  相似文献   

11.
明清时期,中国传统家族制度较为强盛,以家族祠堂为中心的伦理文化,逐渐扩展至社会的方方面面。受此影响,世情小说较多渗透着对家庭伦理及亲缘关系的审视,继而促使家族小说走向繁荣。清人李绿园的《歧路灯》叙写了一个"浪子回头"故事,侧重于表现子女教育、门第观念、宗族意识等主题,堪称一部典型的平民家族小说。  相似文献   

12.
《歧路灯》最突出的艺术成就是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此小说的人物形象塑造呈现出三个显著特点:一是独特性,败子及浮浪子弟群像,填补了中国古典小说人物类型的某些空白;二是丰富性,同类群像如此之多,在中国古典小说中是没有过的;三是鲜明性,一些反面人物、小人物个性鲜明。作者运用了环境描写、人物语言、心理描写、矛盾冲突及对比手法等高超的写人艺术,塑造出如此众多鲜明独特的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13.
姓名称谓是各类人际称谓中最重要、最基本的称谓。古人的姓名称谓及其使用,远比今人复杂得多、也讲究得多。本文主要结合《歧路灯》相关语料,从“名”、“字”两个方面,对书中姓名称谓的命名原则、相互联系、使用特点等进行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4.
长篇小说《歧路灯》中,塑造了许多生动的人物形象,笔者主要对孔慧娘和巫翠姐两位妻子形象展开分析,以期从中探究程朱理学视角下女性的存在困境,以及在新的资本经济模式冲击下女性意识的逐渐崛起.  相似文献   

15.
李绿园撰著的长篇白话小说《歧路灯》,是研究十八世纪中原官话的重要语料,很多词语至今仍保留在河南方言之中。《歧路灯》一些单音词和复音词的意义可以通过方言用例得到恰当的解释,省略式复音词则可以通过形式还原了解其意义。在今后对《歧路灯》的语言研究中应充分重视各种版本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歧路灯》是清代作家李绿园创作的一部长篇白话小说。小说通过一系列特有的艺术表现手法,描绘了一幅中国18世纪的社会风俗画。《歧路灯》的审美艺术特色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其中朴素的写实主义笔法、独特的心理描写手法、饶有趣味的反讽手法等在小说中表现的非常突出。  相似文献   

17.
《歧路灯》是清人李绿园所创作的长篇白话小说,书中对当时开封一带的世貌人情作出了精彩的描摹。在其众多的出场人物中,惠养民这一角色虽然来去匆匆,但却是作者着力塑造的“假道学”之代表。惠养民的形象不仅深入而细致地表现出其时、其地、其人的风貌与特色,更进一步向读者揭示出那个时代下层知识分子悲剧性命运的成因。  相似文献   

18.
长篇小说《歧路灯》中,塑造了许多生动的人物形象,笔者主要对孔慧娘和巫翠姐两位妻子形象展开分析,以期从中探究程朱理学视角下女性的存在困境,以及在新的资本经济模式冲击下女性意识的逐渐崛起.  相似文献   

19.
现代汉语普通话用在动词后面表动作行为可能性的"得",<歧路灯>对应的有"得"、"的"、"哩"三个,其中表可能的"得/的"见于"动+得/的+补+(宾)"、"动+得/的+(宾)"、"动+宾+不得"、"动+不得/的+(宾)"四种格式;表可能的"哩"仅见于"动+哩+(宾)"和"动+不哩+(宾)"两种格式.普通话保留了<歧路灯>表可能"得"的绝大多数格式,区别仅在于<歧路灯>尚存的"动+宾+不得"在普通话中已经消亡;河南方言上述格式则均未沿用下来.  相似文献   

20.
以清代长篇章回体小说<歧路灯>为样本,对它的词汇系统进行定性定量的统计分析和研究,包括词频、音节数量和词长的统计,这有助于了解汉语词汇发展历史,丰富汉语词汇研究的基础信息库存,在一定程度上揭示近代汉语白话词汇系统的面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