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校德育创新的理性审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校德育创新的基点在于大学生的需要.正确引导大学生的需要,是高校德育创新的根本所在.开展德育工作,应注重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用先进的方法引导人,用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人,用高雅的校园文化熏陶人,用高素质的队伍带动人.高校德育内容的创新,要注重思想政治理论规范的理性阐释,培育学生独立精神、创新精神和科学精神.  相似文献   

2.
高校德育工作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理论指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概述并分析了高校德育建设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德育工作与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联系,阐述了高校德育建设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理论指导,阐明了高校德育建设的实质及其时代性、长期性和导向性。坚持以人为本,积极引导大学生自觉以科学发展观为行动指南,注重个性发展,坚持德才兼备,努力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和创新精神,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3.
高校能否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武装青年学生.能否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使大学生成为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型人才,取决于高校德育的科学性。高校德育任务是需要依靠德育体系整体功  相似文献   

4.
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青年大学生是高校德育的时代课题。高校德育要顺应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时代要求,加强理论创新和学科建设,在研究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上,在推动学科建设更好地服务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上,在探索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紧密结合的实现途径上有新的突破与发展,不断提高服务于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5.
德育不仅具有限制性、规范性功能,还有发展性功能。发展性理念在高校德育中的运用不仅是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的时代要求,也是大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发展性德育是以发展人为目的,注重人的主体觉醒与主体发展,要求主体道德认知能力和道德情感能力协调发展的德育。文章通过发展性德育的理论依据、涵义、特性的分析,对高校发展性德育的实施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在素质教育中加强高校德育体系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和主体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的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它较之应试教育更为合理、更为全面、更为科学。它赋予高校德育新的内涵,对高校德育...  相似文献   

7.
马斯洛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与我国高校德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斯洛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具有尊重个人需要的教育价值取向,同时注重发挥个人潜能,注重教学过程中的情感教育;正视大学生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防止德育过分知识化,注意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是马斯洛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对我国高校德育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新形势下高校德育工作的着力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丽娟 《江苏高教》2006,(1):128-129
新形势下,高校德育工作着力点应放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坚持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高校德育的核心内容;二是把人文教育和弘扬民族精神纳入大学德育全过程;三是注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四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相似文献   

9.
高校要实现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目标,必须始终把“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一重大课题放在重要位置,以与时俱进的精神创新高校德育。在新的形势下,着眼人的全面发展是高校德育创新的理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继承与发展是高校德育创新的理论支撑点;实现内容、途径和方法上的创新是高校德育创新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10.
高校形象德育是高校德育工作创新的理论成果,是对传统德育方式革新的新探索。高校形象德育是教育者依托和运用生动具体的形象对大学生开展德育工作的社会实践活动。高校形象德育的生成既是适应高校传统德育困境提出的新尝试,也是从大学生认知特点出发进行的融合创新。从其价值来看,高校形象德育具有理论维度、实践维度和育人维度的多重价值。为推进高校形象德育实践的有序展开,需要从德育形象的对象化构建、德育主客体形象素养的整体提升以及社会德育共同体建设着手,共同推动形象德育理论向德育实践转化,形成完善的德育工作体系,丰富德育工作方法。  相似文献   

11.
当前高校德育存在人文关怀缺失的现象,要实现高校德育的人文关怀取向,就必须以人的生存、发展和幸福作为主要价值目标,以满足学生成长需要为德育内容,把尊重学生主体性作为德育实施的有效方法,以实践教学作为实现德育人文关怀的关键环节,突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用人文关怀精神指导高校德育工作.  相似文献   

12.
国学作为中华民族的重要精神源泉,蕴涵着丰富的价值内蕴。在高校德育思想工作中,应注重以国学中的民族精神、诚信观念和仁爱追求,培养和提升大学生优秀的民族情怀、行为准则与道德精神。同时,在高校德育实践中,要注重通过国学教育对高校德育教学体系、高校德育教育模式及高校德育生态环境的有机渗透与融合,不断提升高校德育工作的实效。  相似文献   

13.
社会转型期,中职生德育必须树立科学的德育指导观:明确中职生德育的出发点;必须树立科学的德育对象观:注重德育对象的客观性、能动性、具体性和可塑性;必须树立科学的德育转化观:立足系统性,抓好反复性,注意渐进性;必须树立科学的德育发展观:坚持以在实践中创新发展的科学理论为指导,以创新精神不断推动德育再上新台阶。  相似文献   

14.
科学发展观要求高校德育坚持以人为本;强调人文关怀是高校提高德育实效的终极目标。目前高校德育人文关怀不够,应在科学性观的指导下,通过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大学生的个性化思想教育、引导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关注和满足大学生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增强德育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5.
高校德育目标是德育的起点和归宿,是德育成功与否的前提。随着社会发展和认识进步,我国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要求在与时俱进。作为东西方发达国家的代表,美国和日本高校德育某些做法值得我们借鉴。构建科学的高校德育目标,需遵循一定科学原则,最终培养具有民族精神、公共精神、主体精神、高尚品质及和谐身心等全面发展的大学生。  相似文献   

16.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要充分体现当代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的要求,“用科学理论武装大学生,用优秀文化培育大学生”。这一重要论断,对于创新“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思路和方法,有着重要指导意义,这也深刻启迪我们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高校德育的一个新的“生长点”。  相似文献   

17.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临近,培养高素质的人才越来越成为各国综合国力竞争的关键。进一步改革高等教育,强化高校德育,注重培养大学生的科技素质、创新意识和学习能力,全面提高其综合素质,对新世纪我国的发展至关重要,1、激发大学生的最高需要,培养创造性劳动观念。人的需要  相似文献   

18.
张红 《教育与职业》2006,(14):87-89
创新人才是21世纪知识经济竞争的关键,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基础。高校德育对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良好的创新精神和顽强的创新意志等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新的历史条件下,高校德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只有实现高校德育的创新,才能适应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无论是教育发展,还是德育创新,都需要注重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通共育。我们必须清晰认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融通共育的依据、现实必要性及路径选择,自觉立德树人,引导学生成为一个追求真善美的大写的人。  相似文献   

20.
通过路径依赖理论剖析当代美国高校德育发展,分析其避免强制性道德灌输的出发点、注重全方位德育资源整合的表现形式和以美国精神为核心的自我增强机制。解读突出个体主体性的公民教育路径和以信仰教育强化德育路径依赖对于我国高校德育改革和创新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