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5 毫秒
1.
“五四”时期女性文学中的女性形象有着种种精神依附的痕迹,她们大多自恋于自己的弱者地位,对于丑恶的现实不是勇敢地正视而是进行种种消极的逃避,不少人物形象成为一组情绪或者一种观念的化身。丁玲在“五四”时期的女性作家步入创作的沉寂期以后崛起于文坛。早期丁玲笔下的女性形象追求自我独立人格,大胆直面人生的种种逆境,大胆的逼视自我的内心矛盾,充分展现了一代知识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而且丁玲擅长于女性形象复杂的心理冲突和错综的心理变化的描写,所写人物与五四时期女性文学比较显得丰富而独具个性。  相似文献   

2.
建国初期,丁玲在为营构政治化文学新体制而呐喊助阵的同时,对"五四"文学的个性品格和审美精神仍然有着割不断的情缘和依恋一方面,在历史维度上,她积极为"五四"文学传统的合法性进行申辩;另一方面,在现实维度上,她立足当下,积极弘扬"五四"文学传统,并将它具化到创作论中,从而为当代文学的建构提供了可供直接借鉴的资源.  相似文献   

3.
五四文学具用鲜明的功利性特征,这一特征深烙着中国文化传统的印记。中国文人身上固有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政治参与意识、中国文化中的教化传统以及古代文学的社会功利传统,使五四文学从一开始就是被当作思想启蒙的最为直接、最为有效的工具。这种文学的功利价值观虽然被“纯文学”的要求排斥,但无疑又是新文学的强有力的共识。五四文学的独立性几乎就成为一个虚拟的存在,“为艺术而艺术”最终走向了对功利性的皈依。因而,文学的社会性特征才是五四文学的最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4.
五四时期的浪漫主义文学,不管其外在表现形态如何,其骨子里几乎都有民族情感在支撑。他们崇尚自我、张扬个性,但并没有忘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在他们的意识深处是把自我、个性与国家、民族紧密连在一起。他们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后期逐步走向政治化,只是他们早期对社会改革的意见的延伸。  相似文献   

5.
汪曾祺与五四新文化传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试从汪曾祺与五四新化传统的关系入手,透视汪曾祺的化意识构成及其在当代学史上的地位与意义。  相似文献   

6.
五四新文化运动被推崇为"中国的启蒙运动",是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思想文化大革新。五四新文学则被誉为"是以启蒙主义为重心的文学现代化运动"。以五四时期翻译活动为例,分析了五四时期翻译现代性的特征,重点探讨了五四时期翻译对中国传统文学的现代化转型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7.
五四新文化运动被推崇为"中国的启蒙运动",是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思想文化大革新。五四新文学则被誉为"是以启蒙主义为重心的文学现代化运动"。以五四时期翻译活动为例,分析了五四时期翻译现代性的特征,重点探讨了五四时期翻译对中国传统文学的现代化转型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8.
王文倩 《现代语文》2005,(12):35-37
中国文学在“五四”十年间(1917~1927)发生了质的飞跃,这其中固然有社会历史的作用,更是文学本身发展的结果。然而“五四”文学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学高潮又与西方文化的推动有着特别的联系,它是近代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撞击的产物,而这一撞击在文学领域的具体矛盾运作及其经验教训也值得我们研究总结。一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发展中形成了以儒家文化为代表,杂以道家宇宙观的文化体系。其特点在于:它是一个“自足体系”,并强调“家族整体意识”。泯灭人的个性,使人缺乏“独立性”,而又特别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用这些以人的感情为基础的…  相似文献   

9.
丁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颇具盛名的女作家。从闻名文坛起,丁玲的文学创作就与时代、政治等关系密切,文学语言也随之不断变化。尤其是延安时期,丁玲的文学语言风格与其早期的文学创作相比,产生了较为明显的差异,欧化句式明显减少。她通过词语的选择、音节的安排、句式的选用、修辞文本的运用,使小说语言呈现出通俗、简练的风格特点。这与丁玲的生活经历、思想性格,以及其所处的社会时代、地域文化都有着密切的关系。从中国现代文学语言变迁史来看,丁玲延安时期短篇小说语言推动了文学语言的通俗化,为新时期文学语言的构建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10.
建国初期,在文学成为政治工具的时代,教条主义几乎成了文学创作中的顽症.为了纠正文学创作中的不良倾向,丁玲不但富有胆识地提出了文学创作中所存在的"教条主义"的问题,而且侧重从主题题材、形象塑造和文学功用等方面对文学创作中教条主义的表现和公式化、概念化的成因做出了相当深入的挖掘和剖析,切中时弊,表现了"战胜教条主义"的努力.丁玲对教条主义的批判,既与50年代外在文学情势的变化相关,更关乎其对"五四"文学传统的理解和固守.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近代大学之门向女子开放是伴随着五四时期关于"大学开女禁"的论争,才逐渐成为现实。论争的双方围绕"大学需不需要向女子开放?""大学能不能向女子开放?"等核心问题,展开了一场唇枪舌剑的争辩,最终以北京大学招收第一批女大学生为结果表明支持派获胜。这场论争不仅在当时有着开新风气的深刻意义,而且使得男女受教育权的平等在高等教育上的初步实现,从而促进了女子高等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五四"后,随着"新文化运动"一词的产生,出现了一场关于"新文化运动"的热烈讨论。时人在概括身在其中的新文化运动本质的基础上,探讨了文化运动与社会运动、现实政治的关系以及中国的根本出路等重大的问题,并合乎逻辑地引出了关于运动发展趋向的三个不同取向:普及文化、提升学术与转向社会革命。从后来的历史发展看,三者虽不应等量齐观,但无疑都有自己的合理性。新文化运动不仅催生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善果;从长时段看,新文化运动依文化发展自身的逻辑,沿着普及与提高两个向度纵深发展,以至成为常态,有力地奠定了现代中国学术文化发展的基础;从广阔的视野看问题,在很大的程度上,也可以说,它同样为中国现代文明政治的发展奠定了一个长期起作用的"非政治的"即文化思想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五四”时期活跃于文坛的女作家的创作中洋溢着十分浓郁的基督教色彩.“五四”女作家基本上都不是纯粹的基督教徒,她们是为耶稣的伟大人格所感化,折服于基督教文化的博爱宽恕、救世牺牲和昂扬奋进精神,将之视为拯救社会和个人精神寄托的一种途径.  相似文献   

14.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与"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两个最为伟大和辉煌的时代,前者成功开辟了中华民族的古代发展路径,后者则开启了中华民族的现代化道路。对这两个时代进行比较分析,找出两个时代在新旧路径选择的异同点,从而使我们可以从第一次路径选择中获得有益的启示,对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将具有极大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五四时期俄美对华政策与马克思主义在华的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在华的迅速传播,是多种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五四时期俄美两国对华政策对马克思主义在华的传播起到了特殊的促进作用。本文旨在综合考察这一特殊作用,必将有助于加深对中国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必然性的理解。  相似文献   

16.
感伤是“五四”新文学的精神胎记。在写实派、浪漫派和现代派的创作中,感伤有着各不相同的风格表征和审美特质。“五四”新文学中感伤情感涵蕴的精神向度是现代意识觉醒的表征,其情感主题的生成是多种合力作用的结果,由此形成“五四”新文学感伤情感的独特现代品格。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西学作为异域经验的刺激经历了从技术借鉴到思想资源的角色变迁,左翼文艺思潮里的异域资源亦如此.讨论左翼文艺思想资源的成长以及马克思主义如何成为中国文艺思想的基本资源,无论从革命政治角度还是从文艺思想史角度,瞿秋白都是关键人物.其中,五四西学的接受与瞿秋白的关系更是一个恰切的突破口,值得深入讨论.  相似文献   

18.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促进了中华民族现代意识的觉醒,也推动了20世纪初叶中国在师范教育领域里的变革。其时师范教育的变革主要表现在设置女子高师,提倡男女合校;响应文学革命,改革语文教育;重视课程组织及教学法的改革,培养学生自立,自主的精神;推动平民教育思潮的传播与发展诸方面。把这些变勒置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条件下进行考察,揭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总结经验教训,可为更好地建设21世纪中国师范教育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五四文学的发生一直是诸多学者无法纾解的心理情结。五四文学的创建主体作为五四文学的亲历者,由于他们的文化立场不同,解读五四文学发生的视角不同,于是众说纷纭。尽管后人对五四文学的创建主体的自我言说有所涉猎,但对五四文学的发生研究一直没有形成热点。直到20世纪80年代黄子平等人提出了“20世纪中国文学”概念后,五四文学的发生论研究才获得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但从新式教育与五四文学发生的互动关系来解读五四文学的发生,一直是一个盲区。事实上,是新式教育促成了五四文学创建主体现代文化心理结构的建构,也正是新式教育,促成了五四文学接受主体现代文化心理结构的建构。  相似文献   

20.
"五四"新文学源流研究述评及其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四”新文学运动发生以来,对“五四”新文学源流的研究就一直没有停止过,这些研究成果为我们认识“五四”新文学运动提供了许多新的视角,却也存在一些问题。全文通过对“五四”新文学源流的评述,来反思其中出现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