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 毫秒
1.
安涛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3(5):99-104
明清时期江南市镇普遍兴起。"地以人兴"的金山四巨镇之一的干巷镇具有特殊的发展条件,吸引着不同身份的人前来或隐居或经商。根据朱栋撰《干巷志》统计至少有43个姓氏杂居一起,他们通过建立起"婚姻圈"、"文化圈"和社会上层与下层之间的"互惠圈",编织了一个复杂而稳固的社会关系网络,对稳定和团结社会力量起了一定作用。但是,在以传统儒学为主流,"四民观念"、"等级尊卑"思想影响下,要想进入这一网络是相当艰难的,特别是对"四民"之末的社会新生力量--商人来说,更是要付出沉重的代价。 相似文献
2.
安涛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3(4):95-99
16世纪,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在江南市镇诞生,中国社会步入经济社会转型期。朱泾镇依托其传统资源,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纳入到以苏州为中心的传统商品经济体系之下,融入到江南乃至全国的市场网络中,逐渐成长为金山区域中心市镇。朱泾镇的发展代表了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的一种成长模式,探讨其成长道路,有助于我们加深对江南市镇发展的理解。 相似文献
3.
赣东北地区是连接闽、浙、皖、赣的重要区域,一口通商时期该地区曾出现过境贸易的繁荣,其社会经济相应得到了一定发展。五口通商之后,随着上海取代广州而成为全国进出口贸易中心,全国贸易格局和商路也发生了根本性转变,由以前南北纵向的贸易路线转变为以上海为中心的东西横向贸易路线,赣东北地区的区位优势开始丧失。与此相适应,该地区的商路、市镇和社会生活均开始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4.
南宋太湖流域市镇的社区结构与社会生活--宋代太湖流域市镇研究之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宋时期,太湖流域的镇级中心地和规模较大的草市,在空间规模上大多达到或超过了县级城市,并呈现出类似州县城市的社区结构和街区布局特点。在社会管理方面,也逐步形成了有别于一般乡村的行政、税收、治安、户籍、役法等制度。同时,市镇的文化教育日趋发达,社会生活丰富多彩,重商逐利、追求富裕的观念颇为流行,竞奢好侈、尚慕虚荣的风气相当普遍。 相似文献
5.
明清时期江南商品经济发达,市镇普遍兴起。“地以人兴”的干巷镇是金山“四巨镇之一”,位置的偏僻吸引了许多不同身份的人前来隐居或经商。移民的到来是干巷镇发展最重要的动力,另外,江南重赋、奢靡之风和人地矛盾都构成了干巷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相似文献
6.
"无徽不成镇"这句谚语广为流传。本文试以上海棉纺织业为中心市镇作为个案,结合相关地方志内容加以说明这句谚语。并指出徽商在这些市镇做出的巨大贡献:促进这些市镇商品生产的发展;促进棉纺织业技术的提高;带动相关行业和风俗的变化。 相似文献
7.
墟市是观察一个区域社会组织结构的重要视角。本文采用田野调查资料和相关文献资料相结合,旨在描写明清以来粤东梅县墟市的历史、周边宗族、墟市庙会的基础上,认识客家传统社会中有关宗族、墟市和庙宇这三大网络的互动关系,进而希望展示墟市历史文化与客家地域社会形成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鲁芳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38(5)
社会主义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日新月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社会的每一次重大制度性变化和结构调整,都对道德生活产生了深刻影响,使道德生活呈现出功利化、政治性弱化、多元化、一体化特征. 相似文献
9.
10.
许晓瑾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23,(6):35-38
《小村故事:罪过与惩罚》是朱晓阳教授对于云南省昆明郊区滇池东岸小村的田野调查资料。该书采用“延伸个案法”描述小村惩罚变革历史,展现了不同时期国家权力与村落文化间的关系,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村寨头人掌权、村落自治,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农民利用国家权力来实现地方性目标,再到国家适当控制下的基层社会自主性增强,国家权力与基层村落关系不断调整适应,成为重塑乡村秩序、推动农村社区改革的核心动力。 相似文献
11.
肖海鹰 《孝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3):61-66
我国传统社会的统治者通过促进乡镇社会系统内各个子系内部诸要素的联系,保持各子系统内部的稳定以及各个子系统相互之间的平衡,克服了小农经济的分散性,在世界的东方建立起一个接一个强大的、疆域广阔的封建王朝。但由于过于强调系统内部的平衡与稳定,社会被封闭起来,新生事物的生长受到抑制,最终导致了社会发展的停滞。今天,我们创新乡镇的社会管理要从中吸取经验教训,通过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全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乡镇社会子系统内部诸要素以及子系统相互之间的良性互动,把社会系统的稳定建立在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12.
齐廉允 《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10,12(5):45-49
12世纪初,女真兴起,灭辽和北宋,并迫使高丽朝贡称臣,在东亚大陆构建起以金为中心的国际政治新秩序。东亚局势的转向促使国家实力凋落的南宋朝廷不得不调整对高丽政策,逐步放弃了对高丽的主动外交,不仅对高丽主动示好的外交行为不再热心,还多次拒绝高丽的入贡请求。一种防范的、封闭的、保守的高丽政策开始形成,并主导了之后百余年的宋、丽外交实践。 相似文献
13.
华池寨是北宋西北缘边堡寨中地位特殊的一座堡寨,与此同时,华池寨紧邻同名的一座市镇——华池镇;关于华池寨与华池镇的关系,相关研究已有初步进展,但仍需作进一步补考,新材料证明了北宋后期华池镇通管华池寨这一特殊模式的存在。关于华池寨的流变问题,尚未有学者研究,相关史料显示,华池寨自北宋之后功能再次发生变动,北宋时期的华池寨至明清时期发展为华池镇,北宋时期的华池镇(库多汗古城)则再次废弃,自北宋至清代前期,华池寨经历了由华池县到华池镇再到华池寨最终又成为华池镇的变迁过程,华池寨完成了由宋夏缘边堡寨向明清市镇的转变过程。 相似文献
14.
方晓珍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5(6):52-55
近代安庆的社会变革与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相同步。影响安庆社会变革和城市转型的主要因素是传统素质、西方影响和政治领导。安庆女子教育产生于清末,既是近代安庆社会变革的必然产物,又是推动安庆社会转型的重要力量。安庆女子教育具有自身的特点,教会女校与自办女学相辅相成,共同推动安庆女子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与普及。 相似文献
15.
胡传志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0(2):63-67
随着入金宋人政治立场的变化,仕金宋人的诗歌不仅在感情内涵方面多表现为一种两难忧伤,更重要的是在艺术取向方面完成了由宗杜向尊陶崇苏的转变,实际上奠定了金源一代诗歌的走向。 相似文献
16.
王静雯 《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3)
传统文化要在新形势下发展,变迁是一个重要途径。在现代化浪潮中,西藏林芝地区米林县南伊乡琼林村三层次的传统文化,即传统物质,传统习俗,传统思想都已经经历了或者正在经历的变化,在不同程度上进行了变迁。 相似文献
17.
邓乔彬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4(5):109-112
南宋的花鸟、走兽类绘画较之北宋来,主要有四点变化:表现出充分的创作个性和特长,风格、技法呈多样性发展;注重主体与环境关系的处理,花鸟改变了北宋的全写实,畜兽则相反地转向了全写实;将北宋的长卷大轴,转为以册页和纨扇为主,向小型、精巧化发展;继承北宋人画的传统,并发展出“四君子”、“岁寒三友”,以之寄托高洁情怀或民族气节,且将水墨花卉竹木的艺术性推进了一大步。 相似文献
18.
尚继武 《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6,22(1):56-61
宋代农村词的创作心态比之田园诗、前代农村词和其他题材的词作有了很大的转变,带来了宋代农村词词境的扩展,主旨的深化以及艺术风貌的新变,体现了宋人词体观念革新取得的成果。 相似文献
19.
新中国60年社会核心价值观念变迁探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邱仁富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2(5)
价值观念来源于价值意识又高于价值意识,它是价值意识经验形态的理论化提升。价值观念的外部冲突与内部冲突是促使社会核心价值观念变迁的两种基本模式。新中国60年社会核心价值观念变迁经历了初始、探索、拓展三个阶段,这一变迁历史启示我们:推进社会核心价值观念的发展就必须使党的核心价值观念不断创新发展,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有创造性;必须正确处理社会核心价值观念与社会多元价值观念之间的共生关系;必须着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大众化。 相似文献
20.
杨迎春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5,21(3):27-30
魏晋虽是小赋极为兴盛的文学阶段,但当社会相对稳定发展时,大赋就不断出现,甚至在某个时段占据过赋坛的主导地位。其题材内容、艺术表现等方面与汉大赋有惊人的相似,但也有变化,最终随着社会的发展,大赋失去生存的土壤,逐渐走向衰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