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期刊编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让我说些什么呢?咱们都是当编辑的,都是同行;我又编过几种期刊,跟各位可以说是小同行。我就说说我是怎么当起编辑来的吧。我生长在一个编辑的家庭里。我的父亲叶圣陶,大家都说他是文学家,是教育家,是语文学家,其实他当编辑的时间比干什么都长,花在编辑工作上的心力比干什么都多,就是没有人说他是个编辑家。我父亲一九二三年进商务印书馆工作,开始正式当编辑,到一九六六年离开人民教育出版社,这四十三年间,他几乎没有放下过编辑工作。  相似文献   

2.
作嫁二记     
1955年5月,就是6年前劝导我留在部队锻炼的那位可敬的首长,主动提出让我转业到地方。我的去向,当然是上海的少年儿童出版社。至今32年,其间下放劳动,参加“四清”,加上一场大动乱,实际上只为孩子们工作了20年,而前10年中也是时风时雨。我初来的一年多时间在第一科,即后来的文艺编辑室。我编过报,编过刊物,这编书却是第一遭,只能当个学徒。 1956年4、5月间,领导委派我主持《小  相似文献   

3.
在我的生活当中,曾经有过一段时断时续当编辑的经历。这中间,铅印的报刊我编过,打印、复印的报刊我办过,手刻的刊物我也搞过。而且我既当过业余编辑,也从事过这方面的专职工作。象我这样当编辑的,恐怕算是特殊的吧。如果累计一下我八年来所编辑过的文稿,差不多也有七八十万字哩!  相似文献   

4.
苦耶,乐耶!?     
步出校门,进到湖北日报当编辑,一晃30好几年就没挪窝。虽编过文教、理论稿件,但较长时间是编辑文艺副刊或主持这方面的工作。说编辑是“为他人作嫁衣裳”,这无疑是对编辑奉献精神的赞誉,同时也是编辑本人的自嘲。确乎,在一次某作家的作品讨论会上,有位老编辑嗟叹:“缝缀了一生,自己到头来只有几块尚未连缀成衣的布片。”  相似文献   

5.
叶圣陶     
叶圣陶先生今年九十二岁了。大家都知道他是作家、教育家、语文学家,没有人说他是个编辑家。其实他在编辑工作上花的时间比干什么都长,花的心力比干什么都多。一九二三年,他进商务印书馆,编小学课本,编《学生国学丛书》,后来代郑振铎先生编过《小说月报》,还编过《妇女杂志》。一九三一年,他进开明书店,编辑《中学生》、《新少年》、《月报》等刊物,编辑《开明青年丛书》和《开明少年丛书》等,并和夏丐尊先生等一同编了若干种中学语文课本,独自编写了一部  相似文献   

6.
沈肇熙,1914年生,湖北天门人,民盟盟员。1955年调人民邮电出版社工作,担任过《无线电》月刊、《电信科学》月刊主编及《通信学报》总编,并在图书编辑部担任过编辑、编审,编过100多种书。沈肇熙同志热爱编辑工作,始终把做个好编辑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  相似文献   

7.
从一则新闻看报纸与网络新闻标题制作的不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近这几年,一直做报纸新闻版的编辑,清楚要做个好编辑,需要从做好标题开始.于是在日常的工作中,养成了一个习惯,上网时对于自己编过的新闻就更为关注,总是有意无意地将自己编过的稿子标题和网络上同样新闻的标题对比一下,在对比的过程中就发现由于传播媒介的不同,传播对象的小同,对于同一条新闻,在新闻标题的制作上网络同报纸有着很大的不同.  相似文献   

8.
林穗芳 1929年生,广东信宜人。建国初期在学校读书时进广州《南方日报》当见习编辑,编过副刊和《南方周报》。1951年毕业于中山大学语言学系,遂赴朝鲜在志愿军某部担任英语翻译组长。停战后在部队学校教中文,并开始自学俄文。1956年调人民出版社继续从事编辑工作至今,曾任国际政治编辑室主任,1983年被授予编审职称。现兼任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特约研究员、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理事、中国译协社会科学翻译委员会委员。书籍的思想内容是通过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他认为编辑的主要工具或第一武器是语  相似文献   

9.
叶至善先生是叶圣陶的长子.他是1945年正式从事编辑工作的,直到晚年还在为父亲编文集,写传记,编龄长达60年之久.这在出版界当属凤毛麟角.先生还是著名的科普作家,当过出版社的社长、总编,又是全国政协常委、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民主促进会名誉副主席……但他最看重的头衔还是"编辑".他曾编过一本集子,书名便叫"我是编辑",干脆,明确,坚定,从中流露出来的是职业的自豪感.  相似文献   

10.
向名家约稿     
当编辑也有十个年头了,却没有编过一本能堂堂正正立在书架上的书。也没有向名家组过稿,总顾虑是少数民族地区出版社的小编辑,不能与大家们在同一层次对话。开始改变这种顾影自怜、裹足不前的状况是在1994年。那年,北京的一个同学来了个电话,透露了著名法国文学专家柳鸣九先生的《世界最佳性态小说》书稿刚杀青,现在北京、安徽两地的出版社正在与他联系出版事宜,问我有不有兴趣参与竞争,如果愿意,她可以帮我们牵线。  相似文献   

11.
1939年初,韦君宜同志在延安参加了《中国青年》的编辑工作,后又在《中国青年》(晋西版)、新华广播电台以及《抗战报》当编辑。1949年到北京后,又先后在《中国青年》、《文艺学习》和作家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当总编辑,从事编辑工作已经40个春秋了。积40年之经验,她对于编辑的素质、修养、职责和作风等,有些什么宝贵的见解呢?我带着这个问题,于1981年除夕的上午,按约好的时间,来到了韦老太——熟悉的人们都这样称呼她——的家里,和她聊天似地谈了起来。  相似文献   

12.
在几十年的编辑生涯中,我大部分时间在编少年刊物,其间也编过不少图书。近几年责编的《少年报告文学系列丛书》、《台湾少年小说选》和她的姐妹篇《台湾儿童小说选》,在读者中都有一定的影响。《十六岁的思索》一书还获得了中国作协第二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但是说到编辑的体会和甘苦,我觉得最  相似文献   

13.
鲁迅一生编辑、出版过多种文艺杂志,曾为报纸编过文艺副刊。1925年,他在北京编《莽原》周刊,附在邵飘萍主办的《京报》发行。同年,他为《国民新报》编过副刊。鲁迅和报纸的密切关系,还可以往  相似文献   

14.
正笔者翻阅民国报刊,在1939年12月25日出版的《作者通讯》第1卷第10号上找到《当编辑的时候,我怕……》,署名"聂绀弩",不见于10卷本的《聂绀弩全集》(武汉出版社2004年版),当为佚文,先照录如下:我说,仁兄,我当过编辑,编过杂志什么的,你信么?如果不信,对不起,对于你,这篇文章已经完了,不必往下看;如果信,那么,我要谈编辑经验了。  相似文献   

15.
这个故事是一个人民文学出版社老编辑想写的。他叫黄伊,他向我借了两部书的相关档案,一部是《尘埃落定》,一部是《历史的天空》,他说他想写本书,类似“好书的故事”。我知道,他当编辑几十年,编过《红岩》那样的好书,他该是有些心得的。那天还和他谈过一些书事,看他劲头十足兴奋异常。几个月后,看到社报栏朴素的讣  相似文献   

16.
“文化大革命”前,我在《文艺报》理论组和评论组做了几年编辑工作。“文化大革命”后,到了人民文学出版社,开始看理论书稿,后来主要看小说书稿,偶尔也管一点别的书稿,还编过一段时间的《新文学史料》、《新文学论丛》和《文学故事报》。在编辑工作中,我深深地感到:要当好一名编辑,必须不断地学习以充实自己,深入地思考以获得提高,认真地研究以开拓新的知识领域,反复地总结以促进自己的不断进步。下面,仅就工作中碰到的一些问题,自己在学习和思考中尽力提高编辑工作水平这一方面来谈点个人的体验和感受。  相似文献   

17.
在编辑这个领域耕耘了十多年,我干过杂志,也编过不少书,领悟颇多。 我编辑的《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全集》一书,先后获得了五六个奖,而《女生贾梅全传》出版五年来,获得了无数小读者的喜欢,印数将近二十万。看着通过自己的努力出版的图书被孩子们传递着、阅读着,并且发出会心的微笑,我经常会感到特别高兴。  相似文献   

18.
我是一个多年从事古籍编辑工作的老人,退休业已十年。退休以后,我静下心来,再翻阅以往自己编过的书,发现有这样或那样的讹误。为此,我深感内疚,觉得对不起广大读者,编辑的责任感促使我写此小文,从以下几方面检查我的审稿之误。  相似文献   

19.
1972年我有幸参加了一部将近440万字的外语词典的编写工作。经过六年的努力,始得脱稿。然后排版、校对、印制装订也用了差不多四个年头,拿到样书已是1982年了。算来前后共十个年头,个中辛苦,任何一位编过外语词典的同志都是可以想象得到的。要说最令人头痛的,就属书稿的誊抄和翻来覆去地校对了。我从在出版社工作十几年,经手编辑了十多部双语词典的实践中体会到,在双语词典的编写、编辑、排版的全过程中一定要使用计算机。特别需要强调的是,从作者编写时就使用计算机。编排双语词典使用计算机的好处绝不仅仅在于减轻校对工作、减少…  相似文献   

20.
我编畅销书     
我是半路改行当编辑的,原是连队基层干部,一次偶然机会步入编辑行列。迄今,这一行已干了20多年,也曾编过几本销路比较好的书,回头想想,有几点体验谈出来,权作自勉。 发现新颖题材 求新求知之心,人皆有之,新知的载体,人必趋之。 1981年,我看到解放军报连载李炳彦同志写的《三十六计新编》,觉得从内容到题材都很新颖。作者采用原文、译文、新解、注释的形式,阐述军事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