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论独立学院的学科专业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独立学院创建初期,学科专业基本上是"带土移植",从申办高校直接移植过来。随着独立学院的发展,其学科专业建设必须"去土留根",建立具有自己特色的学科专业体系。加强独立学院学科专业建设,必须明确其意义、内涵和原则。在学科专业建设中,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前提,完善学科专业结构是基础,课程建设是核心,师资队伍建设是关键,实验、实训基地建设是依托。  相似文献   

2.
我校是综合性大学,以文、理类专业为主。“文”是“理”的基础,“理”是“工”的基础,保护基础也就保持了我校的特色。长期以来,我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以基础扎实、后劲足、适应性强为特点。这是我们必须坚持的办学方向。为了更好地适应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的需求,最近十几年来,在本科学科专业发展和建设上,我们强调为广东、为华南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原则,有重点地发展了一批应用学科、边缘交叉学科专业。但即使是这样的学科专业,我们仍然强调基础知识扎实、知识面宽广、适应力强等综合素质要求。使专业教育、专门人才的培养建立在比…  相似文献   

3.
学科专业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基本单位。现代大学按照学科的发展和分类设置专业,按照专业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学科专业设置关乎高校人才培养的规格和目标,关乎高等教育资源的配置和协调,关乎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效益。大学学科专业是动态发展的,随着科学技术自身的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变化,大学学科专业结构不断向特色、多元和综合性方向发展。德克萨斯农工大学是赠地学院的成功典型,对其学  相似文献   

4.
积极探索学科专业结构调整的新思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科技、文化和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建立与之相适应人才培养结构。推进学科专业结构调整,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提高教育质量、形成办学特色、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基础。在深入总结“十五”以来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实践的基础上,应该进一步创新内涵、完善制度、加强引导、优化结构,努力构建政府调控到位、学校自主创新、社会积极参与的学科专业建设新体制。  相似文献   

5.
初等教育专业是高等师范教育体系中一个新的独立的专业.其专业结构以人才素质结构为基础,包括"通识文化教育"、"学科教育"与"教育专业教育";其人才培养规格应达到大学专科生一般素养、学科专业素养和教育专业素养,力求文理兼通,一专多能;其专业课程体系包括大学通识课程、学科基础课程、教育科学课程.  相似文献   

6.
识课程往往是指在大学中早已开设的文化素质教育课、政治课、外语、计算机等课程。目前,培养复合型人才已成为社会和各行各业对大学人才的要求。依据学校特色设置特色通识课程,有针对性地培养行业所需的复合型人才,这是通识课程理论研究结果的有效实践。石油高校具有自身的办学特色,我校将《石油工业概论》设置为石油高校通识课程,面向理、工、经、管、文、教育学等专业授课,能使各类学科专业的学生更好地了解石油精神和石油的政治、经济地位,能使各类学科专业的学生系统地了解石油和掌握石油知识,有助于促进石油交叉学科的发展,能更好地培养符合石油行业发展需要的各类复合型人才。  相似文献   

7.
培养本科学历小学教师的研究与实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小学教育本科专业是高等教育体系中一个独立的专业,它的发展有其必要性与合理性。其专业结构必须以人才素质结构为基础,包括“通识化教育”、“学科教育”与“教育专业教育”;其人才培养规格应达到大学本科生的一般素养、本科层次的教育专业素养和学科专业素养;其专业课程体系包括大学通识课程、学科基础课程、教育科学课程。  相似文献   

8.
对大学英语教学专业化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对外交流不断扩大和我国中小学英语整体水平的提高对复合型外语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为培养具有良好专业素质和较强外语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客观上要求大学英语教学进行改革,大学基础英语教学必然要扩展成为专业英语教学,大学英语教学专业化成为大势所趋。  相似文献   

9.
地方综合性大学理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思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地方综合性大学必须要有坚实的理科基础支撑,而衡量的标准是能否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的理科人才。传统的、单一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已远远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这就要求地方综合性大学根据自身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即加强学科交叉渗透。形成理科综合优势;深化教学改革,提高理科人才培养质量;积极探索综合性大学中师范教育的新模式,培养高层次的理科师资人才;大力发展应用性理科专业,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相似文献   

10.
适应行业经济发展培养工科应用型人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伴随着工业化建设的加速推进和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社会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更为迫切。教育部在《关于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工作的若干原则意见》中指出:新一轮学科专业结构调整是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全局性、战略性调整。要以主动适应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人才市场需求和提高国际竞争能力的需要为出发点,以发展高新技术类学科专业和应用型学科专业为重点,全面进行学科专业结构调整,深化教学改革,努力形成与国家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学科专业调整机制,促进高等教育适度超前发展。  相似文献   

11.
夏秀琴 《考试周刊》2011,(57):190-192
文章通过分析地方产业结构调整的趋势及其对人才结构的需求.有针对性地提出了高校专业结构优化的对策与建议,并进一步强调了高校的学科专业结构必须与区域产业结构相适应。  相似文献   

12.
江西省高校普通本科专业结构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调整高等学校学科专业结构,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工作之一.本文通过分析江西省高校普通本科专业结构现状,结合经济与社会发展要求,指出了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布局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专业结构调整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优化学科专业结构 创建品牌特色专业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在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时代的背景下,高校要更好地为社会输送高质量的具有竞争力的人才,必须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包括学科专业的总体结构和内涵结构;准确定位,紧扣市场,改进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创建品牌专业、特色专业,确保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特色型大学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举办多样化的高等教育,是满足多样化人才培养的需求.大学应根据自己的传统、特色、优势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进行科学定位,实施特色办学,在各自的学科领域培养具有特色的各类人才.特色型大学的特色表现在其人才培养目标、学科专业设置、课程与教学模式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发展特色型大学有利于应用性人才的培养,有利于教、学、研的结合,有利于大学生的就业.  相似文献   

15.
高等学校要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指导思想,全面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并根据就业市场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不拘一格培养社会需要的大批技能型人才.  相似文献   

16.
西部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适应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实现区域一体化发展是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发展西部经济,需要与经济发展的规模、结构和类型相匹配的高等教育规模、形式和层次,充分地发挥教育的经济功能。西部高等教育目前的规模、学科专业、层次结构框架培养出来的人才结构总体上不能很好地适应西部经济对人才的总量需求和结构需求,而高校自身的科技成果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也较为脆弱。  相似文献   

17.
浅谈就业导向与教育教学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等学校要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指导思想,全面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并根据就业市场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不拘一格培养社会需要的大批技能型人才。  相似文献   

18.
认为人才、信息、创新、无形资产、知识源和边际成本最小化 ,是大学服务社会和经济的优势条件 ;构建合理的人才结构 ,强调学科专业建设 ,发挥无形资产的效能和加强科技成果的转化 ,是大学服务社会和经济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9.
钦州学院学科专业的调整建设,要正视其现状,总结分析以往学科专业建设的成绩与问题、优势与不足;充分认识对现有学科专业进行调整、优化,加强建设,是广西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钦州产业发展战略目标实施的现实需要,学科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要围绕“创特色、扬优势、强基础、拓领域、组体系”去开展。具体的措施策略是:创新办学路子,发展学科专业;创新人才工作,引进和培养学科带头人;创新财物管理办法,保障学科专业调整顺利进行;创新课题建设和科研工作,增大支撑力度。  相似文献   

20.
调整高等学校学科专业结构,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工作之一。甘肃省14所本科院校专业种类比较齐全,专业覆盖面较宽;基础学科专业实力较强,应用学科专业发展较快;新兴学科专业得到了初步的发展。但专业设置方面还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专业结构与行业需求脱节;专业设置存在盲目性和随意性;热门专业重复设置;专业结构缺乏区域特色;与新兴产业相关的专业布点较少。为此,学科专业结构调整需要政府加强宏观调控,确保专业的良性运行;各类高校应准确定位,面向社会需求调整专业结构布局;构建社会广泛参与专业建设的机制,加快专业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