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个调查:孩子最怕什么?研究结果表明:孩子不是怕苦,也不是怕物质生活条件差,而是怕丢面子、失面子。德国的心理学家阿德勒说他在念书时.认为自己完全缺乏数学才能,毫无数学学习的兴趣,因此考试经常不及格。后来偶尔发生的一件事,让他的潜能迸发出来。他出乎意料地解出了一道连老师也不会做的数学难题,  相似文献   

2.
儿童心理学家哈塔布曾说:"预测一个孩子成年后的生存能力,不是看他现在的学习成绩,也不是看他乖不乖,能不能遵守课堂纪律,最好的也是唯一的方法,就是看孩子能不能跟其他孩子合得来。"一个孩子童年的交往能力的形成对其成年后的生存和发展有着重要甚至可以说决定性的影响。但在培养孩子交往能力的过程中,家长切忌以下错误做法。  相似文献   

3.
忍住一份甜     
陈惠芳 《青年教师》2006,(11):47-47
曾听说这样一个故事: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瓦尔特·米歇尔曾经在一群幼儿身上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他给每个孩子发一块软糖,然后告诉他们说他有事要离开一会儿。他希望孩子们都不要吃掉那块软糖,他许诺说:“假如你能将这块软糖留到我办完事情回来,我会奖励给你们两块糖。等他出去后回来,有些寂寞的孩子终于忍不住,吃掉了那块糖,接着,又有人做同样的事情……20分钟后,米歇尔回来了。实验远没有结束。心理学家继续追踪那一群接受实验的孩子。多年以后,他发现那些不能等待的孩子大多一事无成,而日后创造出一番辉煌事业的就是当年那些愿意等待的孩子…  相似文献   

4.
忍住一份甜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瓦儿特·米歇尔曾经在一群幼儿身上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他给每个孩子发一块软糖,然后告诉他们说他有事要离开一会儿。他希望孩子们都不要吃掉那块软糖,他允诺说:“假如你们能将这块软糖留到我办完事回来,我会再奖励给你们两块软糖。”他出去了。寂寞的孩子们守着那块诱人的软糖等啊等。终于有人熬不住了,吃掉了那块软糖。接着,又有人做了同样的事……20分钟后,米歇尔回来了。他履行诺言,奖励没有吃掉糖的孩子每人两块糖。实验远远没有结束。心理学家继续追踪研究那一群接受实验的孩子。多年以后,他发现,那些不能等的孩子…  相似文献   

5.
如果有人对您说他能"想啥来啥",您一定觉得他是个"半仙",但是在孩子的发展问题上,很多父母都或多或少地"仙化"着自己的期望:别人家孩子琴弹得好,咱们也不能差;别人家的孩子数学学得好,咱们也不能落后;等等。如果仅是想一想也就好了,为此做一些努力也无可厚非,可怕的是,如果孩子努力了却还没有达到父母的目标,父母会责备孩子,认为是孩子主观上不作为,而不是反省自己的目标是不是有问题。这样的父母需要给自己泼一点冷水。  相似文献   

6.
为父之道     
人生的主要目标是尽我所能去养育现年10岁的儿子成人。要实现这个目标 ,我首先必须尽我所能做个好父亲。我虽然不是心理学家 ,却也知道如何跟儿子相处融洽。我也常向别的父亲借镜。以下是我归纳所得的为父之道 :一、要肯花时间做父亲的如果想孩子快乐 ,就必须经常陪伴孩子。每天晚上都坐在孩子近旁陪他(她)看书或玩电脑游戏 ,远胜于仅在每个星期六花几小时带孩子出去买玩具或看电影。二、让孩子知道你的弱点父子应如朋友而非敌人。孩子如果知道父亲小时候也怕黑 ,而且到今天还是怕打针 ,就会明白他自己的弱点是许多人都有的 ,并不可耻。…  相似文献   

7.
你的孩子正好2、3岁? 他性情执拗,情绪暴躁、无理取闹吗? 心理学家说:2、3岁的孩子最难相处。聪明的妈妈说,我们这样做!  相似文献   

8.
正一位心理学家讲过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某中学有个孩子,每天都惹事,班主任恨之入骨,于是把他每天的故事写下来,想以此告诉世人"一个孩子是如何走入监狱的"。每学期末,班主任把写成的故事打印装订成册,送给那个孩子一本。后来,这个孩子考上了当地最好的高中,并且成为了一班之长——歪打正着,班主任对他的故事叙述成就了这个孩子的优秀。几年来,我也在做着和上面那位班主  相似文献   

9.
章四娥 《辽宁教育》2013,(2X):88-88
<正>很多做父亲的常常认为抚育孩子是母亲的事,从而忽视了自己的责任,他们把辅导孩子、参加家长会以及对孩子的品德教育等都推给母亲,自己则忙于工作,对孩子的许多情况都不了解。曾有一位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女孩子缺乏父爱则数学不好,而男孩子缺乏父爱会产生情感障碍。当然,这种说法也许有些偏颇,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父爱对于孩子成长的重要性。有些做父亲的心想:我整天忙于工作,挣钱供他吃喝玩,还要怎么爱他呢?其实,父爱并不只是体现在物质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精神上和行动上。"撑起一个家"、"赚钱养家"这些固然是一个男人对自己家庭的重要责任,但还不  相似文献   

10.
新课标下.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成为热门话题。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教师的讲解传授和学生的模仿记忆。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智力、思维及心理发展的实质和原因既不是先天的成熟,也不是后天的经验,而是来源于儿童的动作。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孩子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学生学习数学与操作活动是分不开的,动手操作完全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重视动手操作,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数学能力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习惯,对提高其数学学习的效率具有积极的意义。让学生动手  相似文献   

11.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瓦尔特·米歇尔曾经在一群幼 儿身上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他给每个孩子发一块软糖,然后告诉他们说他有事要离开一会儿,希望孩子们都不要吃掉那块软塘, 并允诺说:“假如你们能将这块软糖留到我办完事情回来再吃, 我会奖励你们两块糖。”他出去了,寂寞的孩子们守着那诱人的软糖等啊等啊,终于有人熬不住,吃掉了那块软糖。接着,又有人做了同样的事……20分钟后,米歇尔回来了。实验远远没有结束, 心理学家继续追踪研究那一群接受实验的孩子。多年以后,他发现那些不能等待的孩子大多一事无成, 而日后创出了一番辉煌业绩的全部都…  相似文献   

12.
心理学家戴尔(Wayne Dyer)在他的《什么是你真正想给孩子的?》一书中提到:“创造力才是一切。”既然如此,有些事便是父母不该做的了:◇要求太高,不符合孩子的实际能力,比如“:你至少要说出十种以上不同的答案。”◇喜欢喋喋不休地教训孩子,比如“:你不许这样做。”◇限制孩子的  相似文献   

13.
<正>在我37年的教学生涯中,经常会看到或听到一些学生每次考试后因种种原因成绩不尽如人意,问其原因,总是说,这个题我会做,就是"理解错了"或者说我"不明白什么意思,没读懂"……家长总是说:我的孩子很聪明,他不是不会做而是很粗心……可我认为出错的原因往往是数学阅读能力差。因为只有读懂了,才能理解了,只有理解了,才能正确地分析、判断,才能把题做对,所以,学习数学也是需要阅读的,数学阅读不仅学生需要,教师也需  相似文献   

14.
正幼儿阶段的数学启蒙主要是通过活动、游戏丰富孩子关于数学学习的相关经验,发展数学思维能力。会不会数数、算数,真的不是重点。数学启蒙的内容包括理解数概念,认识量,认识时间,感知空间图形和方位,理解基础逻辑关系。这次我们选取了其中重要的几个方面,为父母介绍一些有趣、有效的亲子游戏,在家可以随时随地玩起来,在玩中提升孩子的数学能力。理解数与计算孩子是通过数量关系来认识世界、探索世界的,这也是发展数学思维的基础。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曾说:在数学教学中忽视动作的作用,而始终停留在语言上,那是一种极大的错误,特别对幼儿来说,摆弄物体的活动,对理解计算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操作性游戏对于孩子理解数与计算有很大帮助。  相似文献   

15.
教子十戒     
美国儿科心理学家撰文提出教子十戒: 谬赞与挑剔父母为了鼓励子女,事无大小都大加赞赏,有时反而会弄巧成拙。心理治疗师詹姆斯·温德尔说:“惯于受父母称赞的孩子,做事往往不是为了让自己满意,而是为了博得别人赞赏。”这类孩子即使做日常家务也期望别人盛赞,没人赞赏似乎就难以把事情做好。过分挑剔也有害无益。温德尔说:“光是指责孩子怎样不对,也许只会导致孩子不断犯错。”赞赏和管教的比例应为3:1。比例过高,赞赏就显得虚伪夸大;比例太低,则显得挑剔过甚了。总之,称赞孩子要实事求是。一般来说。一句“谢谢”也够了。把孩子当小大人看待儿科教授施米特医生说:“孩子小时候管教  相似文献   

16.
徐光 《家教指南》2004,(11):64-64
常言道:做妈妈容易,做个好妈妈却很难。《从从容容好成绩》一书会给希望成为好妈妈们的读者一份自信和一份智慧,使读者真切地感受到原来做个好妈妈也可以这样轻松。本书的作者不仅是韩国著名心理学家、育儿畅销书作者,而且还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她在本书中,不是给妈妈们讲教育孩子的大道理,更多的是与读者分享她教子中的一些困惑、教训和经验;同时也给着急的妈妈们提出36条建议,这也是本书与其他育儿图书的不同之处。作者认为做个好妈妈务必要学会等待,因为人的大脑发育一直持续到青春期。她提倡的从容学习法就是适合大脑发育的学习方法,因人…  相似文献   

17.
马老师:您好!我儿子是小学二年级的学生,他只对语文感兴趣,对数学一点兴趣也没有,以至于数学成绩一塌糊涂。请您告诉我,怎样才能让孩子对这一学科感兴趣?我们做家长的应该如何指导他学习数学?谢谢!  相似文献   

18.
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儿童都有很大的潜能,重要的是能否发现并发挥这种潜能。大多数成绩落后的孩子往往是在开始学习的时候由于某些原因而掉队了,以后一直没有获得成功的感觉。他们的潜能之所以始终没有得到发挥,正是由于他们处在落后的地位,经常被家长、老师否定,自尊心受到伤害,个性长期被压抑所导致的。德国的心理学家阿德勒在念中学时,曾认为自己完全缺乏数学才能,毫无学习数学的兴趣,因此考试经常不及格。后来偶尔发生的一件事,让他的潜能迸发出来了。他出乎意料地解出了一道连老师也不会做的数学难题,这次成功改变了他对数学的态度,使…  相似文献   

19.
如果有人对您说他能“想啥来啥”,您一定觉得他是个“半仙”,但是在孩子的发展问题上,很多父母都或多或少地“仙化”着自己的期望:别人家孩子琴弹得好,咱们也不能差;别人家的孩子数学学得好,咱们也不能落后;等等。如果仅是想一想也就好了,为此做一些努力也无可厚非,可怕的是,如果孩子努力了却还没有达到父母的目标,父母会责备孩子,认为是孩子主观上不作为,而不是反省自己的目标是不是有问题。这样的父母需要给自己泼一点冷水。  相似文献   

20.
自圆其说     
胡玉龙 《音乐世界》2010,(6):151-151
美国心理学家兹格尼克做过一个妙趣横生的实验。他给138个孩子布置了一系列作业让他们完成其中的一个部分另一部分则令其在中途停下来.一小时后他对这些孩子进行测试.结果发现多数孩子对中途停下来的作业记忆犹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