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前中国正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阶段,过渡经济实践向传统计划经济道德观和现代市场经济道德观提出了挑战,实践呼唤过渡经济道德观,过渡经济道德观是中国传统道德化与现代道德化的精华融汇,是一种承先启后的道德观,根据经济过渡实际,过渡经济道德建设应体现先进性,广泛性和层次性的统一,把社会道德,职业道德建设作为过渡时期道德的战略重点,从经济,教育,法律,管理等多方面综合推进过渡经济的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与之相适应的道德化,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得以完善的必备条件之一。建构适应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型道德化,应以马列主义、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从实践出发,从社会生活实际出发。这种新型道德化体系的确立,应建立在市场经济所包含的内在合理性的基础上,既着眼于对传统道德化的继承和发展,亦着眼于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广大人民群众的道德实践。  相似文献   

3.
司法道德化是法律道德化的现象之一,从法的起源、功能和内容上看,司法道德化具有合理性。对司法道德化进行本体性考察,可以发现司法道德化具有隐蔽性和一体性特点。在现代法治视野下,法律对道德的天然依赖和法治的独立性特质之间的矛盾使得司法道德化处于进退两难的困境之中。全面提升司法者法律职业素养、保障正当程序的实施、正确认识对司法道德化的限制,确定科学的思路,正确处理法律和道德在司法考量中的地位与关系,实现二者在司法过程中的平衡状态是防止司法道德化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4.
“伦理法”是相对于中国传统法文化而言的,即中国传统法文化的特质为“伦理法”。但“伦理法”的概括,并不意味着中国传统法文化的外延与伦理的外延全部重叠,而是就其总体精神而言,中国古代法受着伦理道德的支配,从而成为伦理的附属物。其主要表现为:立法的道德化、司法的道德化、实现法律价值取向的道德化。  相似文献   

5.
中国儒、道、佛思想文化是传统文化的内核,它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作为文化和艺术载体的中国陶瓷艺术,源远流长,集中反映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德化为中国陶瓷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在几千年浩如烟海的历史发展中,其陶瓷文化深受儒、道、佛传统文化的影响,并以其地区文化的形式,在泥塑、瓷塑与绘画艺术中得到充分的体现。本文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思考德化陶瓷艺术,希望为德化陶瓷的创造、发展提供一点可供参考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本文简要介绍了德化传统捏塑技法,德化传统捏塑技法的基本材料为高岭土,分为瓷土加工,造型,和最后烧成三个过程,捏塑方法多种多样,距今已有俩千余年历史,在现代陶瓷产品造型中有广泛应用,德化传统捏塑技法在现代陶瓷产品造型中具有传承历史、美化外观和发扬文化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阅微草堂笔记》是清代言小说的重要作品,学界对它的研究仍缺乏新意和深度,主要原因之一,是对纪昀的劝惩风教存在着误读。纪昀有倡导风化的一面,也有对传统伦理道德体系进行反思的一面。从某种意义上说,《阅微草堂笔记》在学上的价值,在于其深刻的寓意;其思想之深邃,也正在充盈于其间的道德化与非道德化的矛盾统一。对它的思想内涵及在小说史上的地位应重新评估。  相似文献   

8.
受传统化消极影响,中国现代法治化进程中出现“泛德化”倾向。中国传统道德成为中国法治化培育环境的“温情杀手”,传统道德的残余使中国法治化进展大打折扣,法律的价值和权威一直没有得到根本的确立,因此,清除“泛德化”对中国法治化进程的影响实属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9.
社会如何对个人进行有效的道德教育,是我们共同关注的重要议题,传统中国社会许多道德化无疑对现实道德建设具有积极意义,本从个人道德品质教育,人伦关系道德观教育以及有关整体主义道德观教育三个方面论述了道德社会化的传统取向。  相似文献   

10.
“教育中的除道德化现象”这一概念是由英国女性哲学家苏珊·曼德斯提出的 :由于社会价值多元化 ,导致教育与道德逐渐脱节 ,道德教育在现代社会中既是不必要的又是不可能的 ,只需提醒人们面对道德情境时 ,有无可逃避的责任。本文从三个方面提出与黄藿教授不同的见解 :1、曼德斯夸大了多元价值观的冲突性 ;2、教育中的除道德化现象不是必然的 ,而只是一个局部的特殊的现象 ;3、教育中的除道德化现象是道德教育转型带来的暂时现象。  相似文献   

11.
梅意象的建立,既是一种社会历史的演进,又是一种化传统的渗透。六朝是咏梅诗的初兴期,唐朝是咏梅诗的成熟期.宋朝则是咏梅诗的巅峰期。梅意象与中国传统的道德化相互结合,表现出一种不随流俗的品格和坚贞傲岸的精神,历代咏梅诗作又是中国传统贬谪化的综合反映。  相似文献   

12.
现代人道德观的多元化趋势对传统社会结构构成明显冲击,本文作者在对西方社会“除道德化教育”问题思考的基础上。探究了多元化道德观对我国学校德育的影响。认为,这一现象促使我们从学校德育指导思想、教师传统角色、思维方式、德育方法等方面进行反思和检讨,并做出相应的变革  相似文献   

13.
儒家政治哲学中的民本思想与现代民主有明显不同,民主制度能有效弥补中国传统文化将政治道德化、缺乏制度保障的缺陷。为了使民主制度发挥最大的功效,我们应在注重制度建设的同时,还应注重人的素质培养,大力弘扬儒家文化并赋予其以新的时代内容。这不仅使传统政治哲学中有价值的资源,在当今的民主化进程中折射出亮丽的光辉,还会促使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建设走向更加完善。  相似文献   

14.
儒家作为中国传统化的主流,具有鲜明的道德主义特征,这对现代中国的道德化建设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道德与法律的关系贯穿于法治的实现过程,从法律产生到法治实现的过程,实是一个道德法律化和法律道德化的交互演进过程。道德法律化是法治的基础,法律道德化是法治的内涵,道德法律化反映了立法过程,法律道德化则反映了守法过程,法治的实现过程,也是人类对崇高的道德理想的追求过程,这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6.
素质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和人类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新课程确立了以人为本,以促进人的全面素质提高为目的的教育实践。其中重视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人才个性以及道德品性的培养。因此,校园学社团在学校道德化教育过程中,由学生自主参与,以学生的兴趣和道德化需要为基础,以促进个体道德的整个发展和社会和谐为目的的现实的社会交往活动。  相似文献   

17.
道德与法律的关系贯穿于法治的实现过程,从法律产生到法治实现的过程,实是一个道德法律化和法律道德化的交互演进过程,道德法律化是法治的基础,法律道德化是法治的内涵,道德法律化反映了立法过程,法律道德化则反映了守法过程,法治的实现过程,也是人类对崇高的道德理想的追求过程,这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一部反思文学的力作,《芙蓉镇》对中国当代文学身体叙述做出了重要贡献。作品打破了十七年文学和文革文学所形成的正面人物无欲化、无性别化的身体书写模式,塑造了富有人性美、女性美的个体劳动者胡玉音;突破了五四文学过于借重西方现代主义和浪漫主义精神书写疯癫的文学传统,创造了具有浓厚传统文化色彩的当代疯癫人物秦书田。但是,《芙蓉镇》的身体叙述最终仍然落实在宏大的政治伦理叙事层面,丑化反面人物的身体需求,缺失了对被政治异化了的人物所应有的悲悯与同情,使原本用来对抗政治专制的身体再次被政治化、道德化。这种政治化、道德化的身体认知,违背了现代理性社会所建立的身体认知,也制约了作品对历史浩劫的深度反思。  相似文献   

19.
道德法律化和法律道德化是法治与德治正确结合的一个重要途径。通过立法或其他方法,实现法律与道德的直接、间接和弹性结合,为法治与德治的结合提供法律依据和保障;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科学技术进步、大力发展化教育事业尤其是切实加强和完善德育教育、法制教育工作等,加速实现法律道德化,从而反映德治要求的法治与法治严格制约下的德治实现相互结合,即法治与德治的正确结合。  相似文献   

20.
如果把美国20世纪50年代个人主义兴起,品格教育成为“一抹斜阳”,视为道德教育的钟摆开始向左摆动的话,那么,20世纪70年代,以相对主义和浪漫自然主义为指导的“价值澄清”、“认知发展”等,则是道德教育钟摆回到了“顶点”。而新保守主义思潮浸润下20世纪90年代品格教育运动的风起云涌,表明美国道德教育的钟摆开始向右摆动。现代社会越来越彰显出曼德斯所揭示的“去道德化的教育”现象。美国道德教育钟摆的摆动轨迹。无疑是一面镜子,对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中的道德教育“钟摆”的摆动,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