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 毫秒
1.
大众艺术本身,就是一种“后现代”的美学。在美学史的前现代及现代阶段,理论家们对“美学”学科的理解一直是片面、狭窄的,集中表现在将理性与感性、艺术与生活、内容与形式、作与读主观“放对”,人为地将之置入到几个“二元”结构系统中去。大众艺术则反对这样的“美学”,甚至反对任何一种企图借“规范”之名施“约束”之实的理论。但在对传统和现代主义“二元”理路的实践性反驳中,它依然表彰了一种“后现代”的美学观。  相似文献   

2.
从单一化走向多元化,从功利性走向娱乐性,从理性化到感官化增强,是当前大众审美观的变化趋势,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应不断加以正确引导。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文献的考察,"魌头"一词最早见于郑玄注《周礼》,现今巴蜀地区方言"魌头"一词便宜、轻松义实源于丧葬习俗。汉代及其以前的"方相""魌头"二词是异名同实。由南北朝至清代,官方礼仪文献中强调丧仪中"方相"与"魌头"四目与二目的区别,以此区分尊卑,客观上促进了"方相""魌头"成为专门的丧葬词汇。在民众生活中,迟至唐代,"方相"与"魌头"仍是统言为一,析言为二。元明以后,作为送葬之具的方相、魌头,逐渐被称作"显道神"或"开路神"。在巴蜀地区,"显道神""开路神"这一称呼沿用至近当代,"魌头"一词的所指成为丧仪中供众人捡食的"鬼胆子粑粑",而巴蜀地区的民众则称捡食"鬼胆子粑粑"为"捡魌头",由此"魌头"一词逐渐引申出便宜、轻松义。  相似文献   

4.
“刘心武揭秘《红楼梦》”从私人形式变成公共领域的文化事件,是在契合大众审美趣味上,精英知识分子的文本叙述经过央视、网络、报刊等媒介,使私人空间大众化,形成了大众文化的最初形态通俗文学,红学家等精英知识分子对其学术性的批评,遭致了大众的抵制与反抗,从而形成文化事件。从文化研究的角度分析这种文化现象就更能看清事件发生的内涵。  相似文献   

5.
本文分析了从“为某些人的算术”转化成“大众算术”的三个主要因素,探讨了从“为某些人的数学”转化成“大众数学”的三个主要条件,论述了实现这一转化的必然性,给出了“大众数学”内容的框架。  相似文献   

6.
中国30年的改革开放带来了经济的繁荣并促进了大众娱乐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娱乐节目取代传统的综艺节目席卷荧屏.电视娱乐节目从"娱乐大众"走向"大众娱乐",在经历了游戏明星、平民选秀后走向大众K歌、共娱共乐,中国电视实现了在大众文化语境下的狂欢,迎来了全民参与的大众狂欢时代.  相似文献   

7.
当代动画视觉形象引导大众审美,视觉文化与动画视觉形象审美互相影响,文章以当代动画视觉形象的审美变迁为例,简述了视觉文化的大众性。当代动画视觉形象的大众审美变迁说明:动画视觉形象的构成条件、表现形式、媒介之间相互关联。  相似文献   

8.
张黎 《考试周刊》2014,(75):77-78
文化与语言密不可分已经是学界的共识,文化在外语教学中的重要性也得到了广泛认可与重视。为了有效地进行文化教学探索,法国教学法专家Galisson对文化作了知识文化和大众共有的区分,并提出了通过词汇学习日常文化的观点。大众共有文化词的内涵和特点,使其对法语教学实践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9.
从单一化走向多元化 ,从功利性走向娱乐性 ,从理性化到感官化增强 ,是当前大众审美观的变化趋势 ,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应不断加以正确引导。  相似文献   

10.
大众文化与“大众的文化”、“文化的大众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的今天,大众文化风光无限,文化个性化创造的空间一天天在缩小,主流、经典、高雅的文化何以哺育深患偏食症的大众,怎样才能避免文化生态的恶化,这是大众文化研究最重要的问题。把大众文化与“大众的文化”、“文化的大众化”之间的关系作为一个特定的考察视角,有助于形成建设性的文化观念。  相似文献   

11.
流行词的词义理解,既要全面把握其内部构成与外部组合,又要深入考察大众习惯与文化语境。“杀手”新义,是当代社会生活的反映,也是汉语词义演变基本规律的体现。当前,“杀手”虽有语义弱化苗头,但由于词汇系统相关词语的影响,“杀手”仍基本维持着语义强势。  相似文献   

12.
消费文化是指在一定的历史阶段中,人们在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社会生活以及消费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消费理念、消费方式、消费行为和消费环境的总和。近代日本自明治维新起大众消费文化开始了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政治制度的变革、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价值观念的改变等都对消费文化的历史变迁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14.
现代大众是都市中的平均存在或者说常人,其庞杂性和无个性的特征导致文化在现代大众那里退化成文化产业。文化产业化的显著标志是技术对艺术的根本性置换。大众的文化消费使以机械复制为特征的非韵味艺术取代了以韵味为标志的传统艺术。当今的人文知识分子应在来势汹汹的大众文化消费中保持清醒。  相似文献   

15.
“文化工业”批判理论认为工业化大生产已经入侵文化领域,形成“文化工业”。工业为大众生产貌似艺术的商品,并且诱导大众产生对这个商品的虚假需要。当大众在消费“文化工业”制造的商品后,便得到相应的满足感,但这满足感并不是出于自身真实需要的满足,仅仅是为了让大众安于现状。“文化工业”批判理论的分析拓宽了资本主义批判的新维度,但也存在诸多局限:对技术的评价不符合辩证法;对大众的态度过于消极;没有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法;难以解释新兴的“文化产业”。  相似文献   

16.
文学述"道"、表"意",但必须经过"象"的中介。作为文学特质的"象"与图像之"像"之间同中有异。随着图像时代的到来,文学中的"像"元素与日俱增。文学的无形之"象"被大量改编成了有形之"像"。从无形之象到有形之像、再到符号之像,精神的因素逐渐减弱,主体重建的问题又一次摆在人们面前。  相似文献   

17.
大众文艺在中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已经成为当代文化的一个鲜明的特征,它比较充分地体现出了后现代主义的某些特征。主要表现在:向现代性的严肃文学艺术和主流叙事挑战;反省/检讨、质疑/追问"现代性";厌倦那种大胆的历险与尝试、创造新潮的姿态,而回归一种对世俗日常生活的兴趣和温馨、柔美的文化絮语情调;坚持直觉原则,对理性进行质疑和挑战,藐视权威和权力角逐,追求个性张扬或物质利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18.
卜海艳 《语文知识》2014,(11):10-11
语言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深深植根于民族文化之中,并反映着该民族的信仰和情感。不同民族由于地理、种族、宗教及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表达同一理性概念的词,在各自独特的传统文化作用下必然会产生附加在词汇本身概念之上的不同文化内涵,这就是词语的国俗语义。对于国俗语义,王德春先生是这样界定的:“国俗语义是指在词汇的概念意义上添加历史文化、民情风俗、地理环境等文化色彩的语义。”  相似文献   

19.
大众化是当前艺界讨论的热点,但从法兰克福学派到大多数中国本土艺理论家,对大众化都是持一种贬斥的态度。大众是个社会学概念,但当它用于艺界时有什么意义呢?大众到底是大众化的受害人还是大众戕害了化?大众是在消费中泯灭了批判意识还是增强了反抗性?大众对化的消费是自觉还是被欺骗,大众在化消费中抱什么心理?扮演什么角色?弄清楚大众的产生和特点对我们理解大众化揣摩大众化走向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反义语素构词是一个特殊的语言现象.本文就反义语素构词在结构、语序和意义等方面考察其具有的特点,以便更好地掌握和运用这类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