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针对人才派遣这种新型的用人形式,以新型人才派遣工作模式为模型,基于B/S结构体系,设计了一套包括核心数据管理和信息发布收集的管理信息系统,涵盖拓展科、客服科、管理员系统维护模块,经过对系统运行情况的测试,系统实现了企业与员工基本信息的添加、修改、查找和删除以及在此基础上生成的企业用工信息、员工入离职信息和用工合同信息的操作,满足了人才派遣管理所需要的大多数功能。  相似文献   

2.
《教育》2008,(15)
主持人提示:用工合同要细致规范,在合法的前提下约定工作量,明确员工应尽的义务,注明工作要求与不胜任工作时应承担的责任。这样,就可以避免因自身的不合法操作导致劳务纠纷,从而降低非正常支付。  相似文献   

3.
1.非编员工党员发展遇到的主要问题1.1工作的不稳定性由于非编用工的劳动关系不稳定,一般只签定短期合同或固定期限合同,使得这部分人员工作岗位面临很大不稳定性,而党员发展是  相似文献   

4.
依法签订劳动合同维护劳动者权益●佟景宸《劳动法》颁布实施已近两个年头,这一年多来,我国各地的劳动用工秩序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依法用工的单位越来越多了,劳动者的法律意识也明显地增强了。以往,用工双方的合同观念都较为淡薄,认为双方口头谈妥就行了,没有必要订...  相似文献   

5.
一、后勤聘用员工党员发展工作现状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深入推进,从事管理、技术和工勤工作的聘用员工逐步进入到后勤员工队伍中,聘用员工队伍规模日益壮大。聘用员工构成的多元化导致聘用员工党员发展工作的复杂性,不同类型聘用员工的文化程度、教育背景、思想觉悟等不同,其在思维方式、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聘用员工党员发展工作呈现出一些新特征:(一)聘用员工流动性大。目前,高校后勤对社会化改革之后聘用的员工普遍采用合同的方式进行管理。劳动合同制虽然给后勤降低用工成本,灵活用工创造了一定便利,但是聘用员工的劳动关系稳定性较低。聘用员工随时会因种种原因离职,这种情况给聘用员工党员发展工作造成了一  相似文献   

6.
《国外职业教育》2009,(2):47-48
越南劳工和职业培训部近日针对全国3000个企业的员工进行了职业技能调查.仅有70%的人认为职业技能培训能够帮助他们有效开展工作.很多人表示在职业培训中心学习之后仍不能满足企业的用工要求。劳工和职业培训部人事管理办公室代表表示.职业培训中心的一些课程设置需要进行调整.适当削减课时.根据企业的需求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技能培训.  相似文献   

7.
胜任素质是影响饭店业大学生员工高流失的一个重要因素,基于对饭店管理层的调查研究,获取研究数据,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构建并验证了饭店大学生员工胜任素质的构成模型.实证结果表明,饭店业大学生员工的胜任素质可以用五个维度来概括,按重要性大小依次是情商、外貌、文凭、身体素质、智商.最后提出了优化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建议:一是改革教学内容,二是改革招生制度.  相似文献   

8.
目前,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已由酝酿逐步走到了前台,多数地方的人事制度改革也在全面推行。遵循“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录取、合同管理”的原则,中小学人事制度的改革将逐步完成由“国家用工向单位用工转变”,由“身份用工向岗位用工转变”,工资制度亦将由“职级工资向岗位工资转变”。这三个“转变”,将彻底打破制约基础教育发展的瓶颈,给中小学教育带来深刻的变革。但是,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它的发展肯定会遇到一些困难,对于在旧体制下分娩、成长的新事物,需要不断地完善,并发展自己。以下就“三个转变”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作一些调查分析,并提出一些对策。  相似文献   

9.
随着多元用工形式得到了越来越多单位的青睐,多元用工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和矛盾也日益凸显出来,单位与多元化员工之间、正式工与多元化用工之间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不和谐的现象.按照新劳动合同法的要求,健全多元化用工制度的基本措施包括:理清多元化用工的目的,根据业务发展的不同人员要求建立分层分类的用工形式,构建整体人力资源制度,建立针对多元化用工人员的长效激励机制,营造和谐、公平的企业文化.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高校用工数量激增,用工形式多元化,劳动用工管理面临着许多新问题。《劳动合同法》的实施,给高校高校后勤的用工管理带来了重大的影响。其影响主要体现在:一是用工成本增加;二是用工管理要求更为严格与规范;三是随着新聘员工的维权意识的增强,劳  相似文献   

11.
高校的人事部门管理着大量的人事档案,若要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就必须重视高校人事档案的排架方法。因此,人事档案的具体排架法成为各高校人事档案部门在日常管理中必须认真解决的问题。本文结合高校人事档案的划分状况,简要分析高校人事档案普遍使用的几种排架法,旨在希望各高校的人事档案管理部门能根据本校实际,选择更为科学、合理的排架法。  相似文献   

12.
高质量人才的培养关键在于学生职业素质的提升,而学生素质和技能的提升,关键在于其人才培养模式具有自己的特色。专业设置以职业素质的培养为坐标,教学设计以职业素质的培养为宗旨,课程模式以职业素质的培养为前提,教师队伍建设以职业素质的培养为方向,培养途径以职业素质的培养为目标。这样才能打造品牌,以质立校。  相似文献   

13.
联系南京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提出了南京创新型经济发展应当具有的特点;指出了知识产权人才在南京创新型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从数量和素质方面阐述了南京创新型经济发展对知识产权人才提出的基本要求,在分析南京高校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三种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4.
德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模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德国的高职教育由职业技术学院及职业培训学院组成,本阐述了这两类学院的培训目标,这两类学院都为经济领域培训高级技术应用及管理人才,这些培训模式都注重理论与实际的密切结合,注重以企业的需要选择课程及实训教学内容,注重培训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相似文献   

15.
烹饪与营养专业之人才培养应以分析就业市场需求为出发点和归属点,以胜任就业岗位为根本和基准,以校企联合、工学结合为有效途径和创新模式,以合力施教、以赛促学为发展手段和质量保证。  相似文献   

16.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发展模式按办学主体及受教育对象不同分为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在办学模式方面,主要有以普通高等教育为依托、企业与大学和科研机构合作、职业院校与主考学校合作、以整合社会力量为主、作为开放大学中重要组成部分等主要的办学模式;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主要有以青年学生为主要对象、以在职人员或打算转岗为主要对象、以农村地区考生(包括农民工考生)为主要对象以及以其他人员为主要对象等的人才培养模式。我们应注意根据各地区及各考生群体的具体情况,选择使用不同的办学模式和培养模式,并注意使各模式之间取长补短,以取得最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高技能人才在当前和今后相当时期内存在巨大的社会需求。电大在培养高技能人才上,对中、高级工在职人员,具有其他学校和机构无法比拟的优势。但是,也存在适应培养高技能人才继续教育的视频教学资源不足,适应培养高技能人才技能提升与拓宽的实训条件欠缺,适应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双师型"教师稀少,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办学模式尚未建立等不足。解决这些问题,电大就能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新形势下高职院校人事档案管理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高职院校跨越式的发展和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人事档案管理工作面临的问题更加复杂。应通过加强领导、规范管理、创新管理模式、推进信息化管理等有效途径,发挥人事档案的功能,实现人事档案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为实现学员综合素质的评估,提供一种针对人才培养质量考核的有效手段,在对目前通用的评估模型与算法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基于学员综合素质评估的两类模型一线性评估模型和平面评估模型,设计并实现了针对两类模型的评估算法;结合指标体系,对两类评估模型及算法在实际系统中加以应用,结果符合专家预测,验证了模型和算法的可用性和科学性。  相似文献   

20.
《Africa Education Review》2013,10(4):584-613
Abstract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how decisions are made in Tunisian public higher education establishments. Some factors are identified as having a potentially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odds that the decision-making process follow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one of the most well known decision-making models: collegial, political, bureaucratic or anarchical model. For this, this investigation was based on some statistical methods related to qualitative variables and allowing to measure whether the hypotheses, identified through an inductive analysis, are expressible in the same terms and with the same acuteness in all Tunisian public higher education establishments. In particular,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how decisions are made is related to the nature of the decision itself: collegiality for pedagogic and scientific decisions, bureaucratic for decisions related to institutional management and politic for academic personnel decisions. This finding can help the university leadership to evaluate and improve the governance in the higher education establishm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