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品德与生活》是一门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具有良好品德、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它十分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经验,与学生生活和现代社会联系紧密,具有很强的活动性。因此《,品德与生活》新教材突出了图画、图片在呈现教材内容方面的特殊作用,强调图文并茂,以图为主。在使用以图为主的新教材的过程中,教师有时感觉到新教材好看不好教,教材呈现的是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学生有兴趣、喜欢看,而教师感觉没有什么可教的,感到“无从下手”。那么如何才能利用好教材,使教学活动更具有实效性呢?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  相似文献   

2.
品德与生活(社会),是小学一门崭新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强调:“本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课程改革已进行了几年.人们不禁问:“活动.以‘宠儿’身份进入课堂后,究竟带来了什么?”  相似文献   

3.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它不同于以前的思想品德课,而是整合了品德、地理、历史、社会等学科的内容,具有更强的综合性、思想性、开放性、社会性。品德与社会课作为一门崭新的课程呈现在广大教师面前,由于许多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和对教材的把握不到位,导致了品德与社会课的变味。  相似文献   

4.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它不同于以前的思想品德课,而是整合了品德、地理、历史、社会等学科的内容,具有更强的综合性、思想性、开放性、社会性。品德与社会课作为一门崭新的课程呈现在广大教师面前,由于许多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和对教材的把握不到位,导致了品德与社会课的变味。  相似文献   

5.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活动性是这门课程的显著特点之一。现行教材增加了大量学生活动的内容,把“学科”和“活动”这两类相对独立的课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且都是以主题内容构建单元。《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均在主题活动中落实。因此,  相似文献   

6.
一、品德与社会课程的信息化教学设计思想 (一)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特点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对促进儿童社会化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品德与社会课程源于儿童的社会生活,重视与儿童真实生活经验的联系,特别关注儿童正在进行中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解决他们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帮助儿童适应社会、参与社会,培养他们的良好品德和社会性的发展;在品德与生活课程中,教师主要不是知识的直接传授者,不是“教”教材的人,而是儿童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指导者,是引导、激发和深化儿童活动的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课程,教给儿童关于品德与社会的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的能力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因此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设计要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强调教学通过儿童的社会生活进行,注重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7.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活动性是这门课程的显著特点之一。现行教材增加了大量学生活动的内容,把“学科”和“活动”这两类相对独立的课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且都是以主题内容构建单元。《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均在主题活动中落实。因此,  相似文献   

8.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一门活动型的综合课程,它强调儿童的经验、体验、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积极的生活态度,其内容是儿童自身、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然的有机整合,让儿童的品德发展、社会学习、科学学习、劳动技术学习等通过综合的活动呈现出来,因此在品德与生活课程中应实施活动化教学。品德与生活活动化教学的实施策略如下:  相似文献   

9.
周伟华 《教育》2014,(5):71-71
《品德与社会》是新课程改革中一门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为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的独立的综合型课程。课程标准提出:“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在小学低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具有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的特点。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是三年前全面推行新课程改革中诞生的新学科,综合了原有的思想品德、自然、劳动等学科。  相似文献   

11.
《品德与社会》课程注重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并注重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反映儿童的需要,帮助儿童参与社会,学会做人,培养学生乐于探究,热爱生活,促进儿童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一、教学要凸显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促进儿童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生活是人的生命的存在形式,而儿童的品德形成与社会性发展都来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这一发展、动态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必须转“变从学科知识教学的逻辑中去获得”“为让儿童通过自己的生活实践和活动体验来获得认知发展”。教育家陶行…  相似文献   

12.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是在课改中推出的新型德育课程。《课标》指出:德育新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是“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或游戏为载体”。  相似文献   

13.
<正>《品德与生活》新教材突出了图画、图片在呈现教材内容方面的特殊作用,强调图文并茂,以图为主。在使用以图为主的新教材的过程中,有的教师感觉到新教材好看不好教,所谓好看,是指教材呈现的是学生  相似文献   

14.
《品德与生活》新教材突出了图画、图片在呈现教材内容方面的特殊作用,强调图文并茂,以图为主。在使用以图为主的新教材过程中,有的老师感觉到新教材好看不好教,所谓好看,是指教材呈现的是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身边的生活事件,学生有兴趣,喜欢看;老师感觉不好  相似文献   

15.
王舰 《中国德育》2012,(8):33-34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中这样写道:“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一门以小学低年级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具有良好的品德与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这样的提法更加符合儿童的生活和认知规律,体现了培养一个“好儿童”的中心思想,其中有几点内容颇具新意。  相似文献   

16.
<正>《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阶段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新课程理念倡导品德教育回归生活,强调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基础。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我们要特别关注儿童当下的现实生活,增强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品德与社会》课程以儿  相似文献   

17.
品德与生活这门课程的性质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要体现这一性质,品德与生活课的教学内容必须开放。  相似文献   

18.
品德与生活作为一门生活实践课程,它从生活出发,必须让它回到生活中去,成为其中的一个“活性因子”,改善生活方式,促使人们过上一种有道德的社会生活。那么,该如何使我们的品德教育从生活中来,真正回到生活中去,切实提升品德教学的有效性,让品德与生活这门课程真正体现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呢?本人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有如下几点做法。  相似文献   

19.
小学品德学科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新教材强调从儿童的视角出发,运用儿童的语言,采用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充分发挥了图画、照片的直观作用,增强了教材的趣味性、可读性和启发性。然而,新教材中所呈现的儿童的生活场景与现实生活中儿童的生活状  相似文献   

20.
《品德与生活》的课程标准中在《前言》部分首先指出:“品德与生活是在小学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在新课标的设计中努力使儿童能置身于他们生活中所能遇到的各种自然、社会、文化等等复合因素之中,引导他们在各种环境因素、社会关系、社会生活的相互作用中形成和发展各种良好的品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