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隆中对》开篇就说:“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好为《梁父吟》”一句怎样解释才算正确,一直争论不体。问题有三:一、“为”字如何解释?意思是“写作”还是“吟喟”?抑或兼而有之?二、《梁父吟》指的是哪一首诗?它是否真的就是诸葛亮写的?[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隆中对》开篇就记述道:“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教材于此作注说:“《梁父吟》,古歌曲名。传说诸葛亮曾经写过一首《梁父吟》歌词。”诸葛亮为什么“好为《梁父吟》”?传说他写过《梁父吟》歌词,又是什么内容?  相似文献   

3.
释诸葛亮“好为梁父吟”唐天佑阅读古代史籍应注意这个时代汉语言的习惯用法、古今文字涵义的差异。此外,熟悉作者的撰史风格极为有助于理解它所反映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特征。“好为梁父吟”是《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中的一句并无深意的词语。传统认为:好.去声(h。...  相似文献   

4.
陈寿在《三国志·诸葛亮传》中写道:“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旧版本初中语文第六册《隆中对》这课在“好为《梁父吟》”句中有如下注释:“喜爱唱《梁父吟》。《梁父吟》,古歌曲名。传说诸葛亮曾经写过一首《梁父吟》。”那么,《梁父吟》的内容是怎样的呢?为什么诸葛亮又爱唱《梁父吟》呢?据《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诸葛亮原籍琅邪阳都人,即今山东沂水县南。父亲名珪,字君贡,汉末为泰山郡丞。诸葛亮少年时就在山东老家跟父亲住在一起,度过了黄金似的少年时代。父亲死后,他随叔父诸葛玄来到荆州依附刘表。不久,叔父诸葛玄死,诸葛亮遂与弟诸葛均迁居南阳之  相似文献   

5.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载:“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诸葛亮隐居隆中时“好为《梁父吟》”,“好为”表示经常性的行为,显然可以观出诸葛亮对于《梁父吟》的喜好程度。诸葛亮钟爱的《梁父吟》为何物呢?人教版课标教材九年级上册《隆中对》一文课下注为:“《梁父吟》,又作《梁甫吟》,古歌曲名。传说诸葛亮曾经写过一首《梁父吟》歌词。”注解本身无误,但释文过于含糊,《隆中对》开篇即指诸葛亮“好为《梁父吟》”并非修饰之言,实属微言大义耳。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在类似可以开启学生…  相似文献   

6.
诗论《梁父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凡论《梁父吟》;不管是史家还是文艺家,往往重考据而轻意蕴;辩真伪而忽感悟。然而,《梁父吟》毕竟是诗,我们有必要把它从史的园囿带回诗的天国,把它作为一篇纯文学作品,进行一番诗学的审视。本文从“政治与伦理的冲突”和“智慧与力量的较量”两个侧面,对《梁父吟》诗学的意蕴,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梁父吟》系乐府《楚调曲》名。梁父,一作梁甫,山名,在泰山下。古曲《泰山梁甫吟》分为《泰山吟》和《梁甫吟》二曲,都是葬歌。现将《梁甫吟》一篇加以注译。  相似文献   

8.
无论是平时作文训练,还是写中考作文,我们都可能遇到"一事一议"类的作文试题——【真题再现】县教育局决定对各校推荐的"三好学生"进行考核。某天,某校。进行完常规考核  相似文献   

9.
在《鸿门宴》这篇课文中作者共用了二十四个“为”字。这些“为”字在具体语言环境中所表现的意义和语法特点有较大的区别或差异。本文拟就这些“为”字作以下简要辨析。1.动词王力先生说:“‘为’字是一个动词,是做的意思,但古人‘做’的含义非常广泛,在具体的上下文中,它的含  相似文献   

10.
要想把这个题目写好,首先应该仔细审题,而关键问题是“趣”,也就是文章所选的事必须有情趣,趣味盎然。能不能把文章写好,有  相似文献   

11.
关于“为”带双宾语的辨析许锋一些很有影响的古代汉语教材,几乎都无例外地肯定"为"作为动词,能带双宾语。例如:1.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庄子,追遥游》)2.赤也为之小,熟能为之大.(《论语·先进》)3.为之驾,比之门下车客。(《战国策·齐策...  相似文献   

12.
《湖南教育》1985年10期刊登的《“以上”“以下”辨析)一文,对“60分以上含60分本身,80分以下不含80分本身”这种观点,提出了不同看法。认为,既然80分以下不含80分,那么60分以上也不应含60分。否则就犯了“偷换概念、自相矛盾”的错误。这种观点,我以为是作者没有全面地考察“以上”、“以下”这两个概念的含义所致。我们在解释一个词的含义时,不仅要注意释义的  相似文献   

13.
一些很有影响的古代汉语教材,几乎都无例外地肯定“为”作为动词,能带双宾语。例如: 1.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庄子·逍遥游》) 2.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论语·先进》) 3.为之驾,比之门下车客。(《战国策·齐策》) 4.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左传·宣公二年》) 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认为2、3、4是“为”  相似文献   

14.
在中学语文的练习题中经常出现这样一副对联——"收二川,排八阵,七擒六出,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征南蛮,定西蜀,东和北拒,中军帐内演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这一对联十分神妙,上联连用"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个数字,下联则用"东南西北中"五方和"金木水火土"五行作对.但这一对联的出处来历则一向不太清楚.  相似文献   

15.
记得在刚参加工作时,虽说不上对工作废寝忘食,但也一直把勤奋当作是我的工作准则。在课堂上,总是滔滔不绝,恨不得把自己对知识的理解,一下子全交给学生,就十白有哪一点没讲到,哪一点学生没学会。在学生管理上,自己也总是事必躬亲,班级无论大小事情,总是担心学生处理不好,总要亲自过问后才能安心。但这样做的效果又怎么样呢?课堂上学生学起来沉闷吃力,班级管理工作也无多大起色,  相似文献   

16.
师:在学习和日常生活中,总有各种各样的事情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开心的、快乐的、伤心的、难过的、有趣的、难忘的。那如何把一件事儿清晰明了地记录下来呢?生:我觉得,写一件事应有完整的开头和结尾。把事情叙述清楚。例如:童年的我曾做过一件傻事。(开头)如今我不会再做这种傻事了。(结尾)  相似文献   

17.
陶潜《桃花源记》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古代散文,文中说到“外人”的语句共有三处: ①其间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②……遂与外人间隔。 ③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对以上三句中的“外人”,许多选本都解释为一个意思,指“桃源以外的世人”。这就地理环境的方位来说是可以的。但是,就时间概念来说,它们究竟指的是桃源以外哪个时代的人,我们必须仔细揣摩,加以辨析。 第一句中的“外人”,是特指桃源外的秦时人,因为下文明明说:“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而从秦到东晋太元年间约六百年之久,既然一直与外界隔绝,当然“衣  相似文献   

18.
高考要求中学生写议论文,难度甚大.散文家张晓风说过:"十几岁的我并不是不会写说理文,而是我那时根本不知道自己有什么理,心中没有什么道理的孩子哪里说得出理来呢?"①诚然,中学生处于思想形成的朦胧期,很多想法不成熟,但他们需要表达,急于表达.尤其是到了高中,有意无意都在与人说理.因为这一时期他们有了抽象思维的能力,有了初步的哲学课程的教授,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同学或朋友之间的深度交往,更有源自社会的一次次的冲击波.他们虽然对写作有畏避心理,思想观点也不一定明晰和成熟,但对发表议论存在着一种潜意识的诉求.因此,我们有责任帮助他们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议论水平,帮助学生架起学会"议论"的桥梁,如指导练习写读后感,写开辩论会用的辩论稿,阅读和写作"一事一议"式的微型议论文或杂文等.这里,笔者仅以课文《陈情表》的使用为例,谈谈作文教学如何进行一事一议的训练.  相似文献   

19.
陶潜的《桃花源记》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古代散文。文中说到“外人”的语句共有三处:①、其间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②、……遂与外人间隔。③、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对以上三句中的“外人”,许多选本都解释为一个意思,指“桃源以外的世人”。这就地理环境的方位来说是可以的。但是,就时间概念来说,它们究竟指的是桃源以外哪个时代的人,我们必须仔细揣摩,加以辨析。  相似文献   

20.
屠本畯是少数亲见《金瓶梅》抄本的读者之一,因此,屠氏所记有关《金瓶梅》之事,是探究《金瓶梅》刊刻之前有关情况的重要根据之一.屠氏之记载,是阿英先生于30年代据明停德堂刊二十四卷本《山林经济籍》勾稽而出,并在其《金瓶梅杂话》一文中公诸于世,引起了研究者的重视。然《山林经济籍》一书传世甚少,颇难获见.王重民先生于1957年出版了《美国国会图书馆藏中国善本书录》一书,其中介绍了美国国会图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