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964年,当代文化研究中心(CCCS)在英国伯明翰大学宣告成立.霍加特、威廉斯、霍尔等人成为伯明翰学派的代表人物。自此以后,文化研究在英国开始蓬勃发展起来。作为文化研究主要内容之一的大众传媒,从一开始就成为伯明翰学派关注的对象。而文化产品的消费者——受众.在它的生产、消费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对  相似文献   

2.
3.
受访人:黄卓越采访人:肖寒胡疆锋时间:2007年3月19日地点: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黄卓越教授办公室背景:黄卓越,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教授,近年从事伯明翰学派的学术史梳理工作。问:您这两年为何开始关注伯明翰学派?答:首先是受到大家的影响,因为大家都在说文化研究。但更大的原因是,人们对文化研究界定的非常宽泛,究竟从哪入手、到底哪些人是文化研究、他们在一个怎样的坐标系上等问题都很模糊。我想,首先应该先把背景资料搞清楚。比如学者常说詹姆逊、福柯、霍尔,但他们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到底谁是文化研究?另外,对这个发展过程,我看到有些学者的一些论述,比如王宁、陈晓明,他们  相似文献   

4.
《斯图亚特·霍尔文集》的出版,为中文读者带来了一份较为全面的、资料索引性的霍尔作品清单。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霍尔从参与英国社会重大议题的论争中解放出来,将关注视野移位到全球化流散状态下的种族、族性问题。从某种角度看,这既是其对早期文化研究建构时期提出的思想所做的修正性延续,也与其专属的“身份”经历等有着密切关系,为此也就有了一个“霍尔的后殖民时刻”。本文着重解析了中文文集后3个单元中的相关作品,对霍尔文化研究工程后期的诸多概念与问题进行了阐发。  相似文献   

5.
在这个被称为“理论之后”和“后革命”的年代,列维一斯特劳斯、乔万尼·阿里吉、哈维尔、艾瑞克·霍布斯鲍姆等一批叱咤风云的思想巨擘相继离世,笔者近日又从英国《卫报》获悉英国著名文化研究学者斯图亚特·霍尔病逝的噩耗,痛悼又一颗思想巨星陨落了!这个时代不再盛产理沦和思想,20世纪喧嚣繁芜的文化理论盛景渐趋沉寂,伴随着“短20世纪的终结”,当今世界的思想知识图景在后冷战、新自由主义和金融海啸等多维坐标的参照下,正在经历着又一场“拼图游戏”。  相似文献   

6.
引言1964年,理查德·霍加特(Richard Hoggart)在英国伯明翰大学创办了当代文化研究中心(The Birmingham Centre for Contemporary Cultural Studies,简称CCCS),确立了作为一门学科的文化研究的绝对起点。作为一个以研究生教育为主的机构,伯明翰当代文化研究中心先后培养出了迪克·赫布迪格(Dick Hebdige)、多罗茜·霍布森(Dorothy Hobson)、安吉拉·麦克罗比(Angela McRobbie)、保罗·威利斯(Paul Willis)等一大批驰骋于文化研究疆场的学者,促成了文化研究的飘洋过海、显见于世界各地。当年求学于伯明翰当代文化研究中心、日后又紧紧  相似文献   

7.
“青年”已经成为现代社会普遍使用的一个司空见惯的称谓和概念,它不但表征着代际关系和年龄特性,还被赋予了诸如创新、热烈、积极、希望甚至鲁莽、浮躁等多重引伸性的含义.事实上,成人主流社会对于青年群体的这种认定和赋予意义的行为,有一个相当曲折的历史过程.与之相关,有关青年群体所体现的文化形态和生活方式的研究,或者说关于青年文化或青年亚文化的研究,也经历了一个较长的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8.
在全球化背景下,国与国之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文化交融成为一种趋势.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能够在这种交流中获得经济、文化的更好发展,但同时也会面临文化阵地失守的风险.霍尔文化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帮助我们认清"全球化"本质,尤其是该文化理论对于文化本质、功能等方面的分析可为我国制定文化强国战略提供支...  相似文献   

9.
杨华 《新闻界》2005,(6):57-59
众所周知,文化研究是一个众说纷纭的话题,既没有绝对的开端,也没有固定的理论模式,它以英国伯明翰当代文化研究中心为立足点,聚集了一大批理论家,从多种向度对当代媒介和文化的权力性质进行深入阐释。如果说文化研究是理查德·霍加特和雷蒙德·威廉斯等人发现的一片沃土,那么斯图亚特·霍尔则是这片土地的播种者和开拓者,他们的传播思想为世界范围内媒介文化研究的兴盛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一理查德·霍加特(RichardHog-gart),出生于英国工人阶级家庭,曾长期在湖尔大学(HullUniversity)从事成人教育,在1957-1958年间对英国工人阶级文化…  相似文献   

10.
英国文化研究学派与受众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蔡骐  谢莹 《新闻大学》2004,(2):28-32
曾有学者认为,受众是由设想它的范式所促成的建构物。因此,研究范式不同,受众的角色定位便有所小同,而且研究受众所采用的方法也会不同。与早期立足于刺激-反应模式的传媒效果研究不同,英国文化研究学派从文本一话语模式出发,关注传播过程中意义的建立,认为意义是由传播者与受众通过文本进行协商而产生的。由此,它确立了受众在传播活  相似文献   

11.
民族志(ethnography),又被译为“人种志”、“人种学”或“方志学”,发源于20世纪初人类学学者考察异民族文化时的实践,就狭义而言是指通过田野采集工作,对于一种特殊文化的记录与分析研究;就广义而言则是利用各种文献资料与文化实践的融合来梳理出民族文化的整体内涵。它需要研究者深入群体内部与研究对象进行“交互作用”的质化研究,是在相当一段长的时间内介入研究群体的日常生活,在达到一种近乎“自然”的状态下观察发生的事情,倾听人们所说的一切,询问各种间题,借助观察、访问、记录的过程,针对所选择的场所、针对自然发生的对象而做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身材高挑,面容姣好,口齿伶俐,有明星范儿。《非诚勿扰》英国专场播出后,这个长发披肩,看起来蛮职业的英国华文报女总编映入眼帘,立即引发了观众和网友的关注和热议。80后,做过电视,创办过两份华文报纸。推崇"文化自信,源于优质阅读"。"路遥知马力。虽然出栏开跑的时候让人捏了把汗,但后劲不错,历练这么些年,还算对得住当初提携和信任过我的人。"越洋电话那头,传来清脆的笑声。访谈中,她一再强调,作为华文媒体人,应为华人服务。"多些存在感"——她这样说。  相似文献   

13.
文化研究四十年--理查·霍加特访谈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理查·霍加特是英国文化研究的奠基者之一 ,在该领域早期发展历史上 ,其思想被国际学界广泛引用。他的著作《文化知识的用途》 (TheUsesofLiteracy)与雷蒙德·威廉斯的《文化与社会》、《漫长的革命》 ,E·P汤普森的《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一起 ,成为后来斯图亚特·霍尔所称英国传统的文化研究成型的标志。 196 4年在伯明翰大学建立当代文化研究中心的过程中 ,霍加特是为该领域建立机构形式的第一人。该中心后来成为文化研究成长的基地 ,具有其他地方难以匹敌的强大的活动能力和影响力。第一期《国际文化研究》 (以下简称ICS)恰逢《文化知识的用途》出版 40周年纪念 ,同时 ,正值国际学界对文化研究进行反思 ,认为目前文化研究到了转折点的时刻。在过去的十年里 ,该领域的“爆炸”不仅极大地扩展了以其名义进行的工作的范围 ,而且也开辟了新的读者和新的场所。但是 ,对其定义及完整性也造成了困惑。该领域的核心问题是什么 ?政治动机是什么 ?言说对象是谁 ?它从何来 ,要去何处 ?这些问题难以适当简化 ,更谈不上清楚地回答。正是在这样的语境里 ,1997年 9月《国际文化研究》 (ICS)对理查·霍加特进行了访谈 ,以期获得对英国目前文化研究与 5 0年代后期文化研究之间的连续性和差异的认识。自从他对 5 0年代  相似文献   

14.
传统学派与批判学派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当今的传播学研究领域有两大对垒的学派:一是以美国为主体的传统学派,或叫经验学派、行政管理学派:一是以欧洲为中心的新兴的批判学派。既然是两个学派、两个阵营,就说明二者之间存在不少差异(当然也不是绝对的,互相有渗透)本文即想对此做一初步的探讨与分析,看看他们到底有哪些不同。 一、差异面面观 批判学派的“批判”,可以说有两层含义:一是对当今不合理的、异化的传播现象进行批判性的揭露和分析。二是对商业化、实用化、经验化的传统理论进行否定性的抨击与扬弃。于是,批判学派自诞生之日起,便同传统学派处于天然的对抗状态中。这种对抗从更广阔的文化背景上看,可以说是拥有古老文化传统,作为西方文明摇篮的欧洲,同没有多少历史根底的美国,在学术思想上的较量。也可从另一角度讲,六十年代兴起的  相似文献   

15.
重申1956到1964年间“作为一种批判性智识努力的文化研究”,并非是为了将它从“批判性智识努力’‘的意义上归入“史前史”,而是指出这种“批判性智识努力”同样贯穿于i964到2002年间“作为一门学科的文化研究”,它并没有因为“体制化”而自己弱化这种努力。  相似文献   

16.
谭辉煌 《青年记者》2012,(36):45-46
法兰克福学派对广告所持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导源于该学派对大众文化的批判,即遵循的是文化批判的研究取向,这种批判实践与传统的文化批评、文学批评不同,它并不是以文化超功利的永恒价值为坐标,而是以总体的社会关系为参照来解读广告文化现象;它关心的并不是广告文化的优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之际,国内外学术界普遍经历了一次学术研究范式的转型,"文化研究"迅速成为了学术界,尤其是传播学界的主要研究范式之一。而事涉文化研究,则必然绕不开伯明翰学派。  相似文献   

18.
2010年,肖云儒150余万字的《雩山》书系出版发行,这套书辑录了他近10年来的文化论文、人文谈话、文艺评论和散文随笔,而肖云儒也步入了70岁高龄。身在书阁,却时时体察身外世界;作为文艺评论家,他一直保持着旺盛的创作力和思考力。肖云儒认为,评论家要走出书斋和会场,要改变将书本和圈内研讨作为主要思考资源采集地的状态,真正地投身到时代生活中去。他认为,解读生活,解读各种最新的社会现象,解读各种最新的人群,收集各种最新的社会、文化、心理相关的生活信息,是评论家最重要的任务。这才是最丰厚的思考资源。  相似文献   

19.
中国电视有它许多独特的地方,其中一条,是几乎所有上一点规模的电视台,出于各种原因,都会自觉地设置一档有美好的初衷的文化专栏,以弘扬文化传统,营造精神乐园。并且,电视台的名声越响,越是不能舍弃这档既能标榜自身高雅品味又能体现教化美育功能的电视专栏。尽管按市场分析来讲,这样的专栏对投资者而言,在经济上基本上得不到丰厚的回报,因为绝大多数企业家和产品推销商对此不感兴趣。从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我国的电视行业发展神速。伴随着令人眼花缭乱的频道大战,虽然不像新闻节目、体育节目、综艺节目那样备受青睐,电视文化…  相似文献   

20.
随着"葛优瘫"表情包的走红,"丧文化"逐渐成为2017年的热词。随后,丧系文字、图片和影视人物频频出现在朋友圈和微博上,引发了丧文化群体的强烈共鸣,成为青年群体中一种独特的亚文化风格。这种风格是通过"拼贴"和"同构"的手法,运用丧系文字、图片和影视人物,达到了对现实社会中困境的想象性解决,是青年人对挫败的自嘲,是对"心灵鸡汤"的温和抵抗,他们以此达到释放压力和宣泄情绪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