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林洵 《新闻三昧》2004,(8):15-17
2004年7月11日至16日,第15届世界艾滋病大会在泰国首都曼谷举行。这次大会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160多个国家的1.7万多名代表,参加人数及会议规模超过了以往任何一届。来自中国的多个代表团也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在大会上展示了中国政府及社会各界在防治艾滋病方面付出的成绩和努力。与以往最为不同的是,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健康报等9家国内媒体的十位记也来到曼谷,对大会进行了全方位的报道。  相似文献   

2.
艾滋病报道的语言规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熙 《新闻界》2005,(5):150-150
艾滋病报道的相关用语能左右公众的舆论、认知和态度.当前,由于媒体记者和编辑缺乏对艾滋病基本知识的了解,往往用大量“惊心动魄”的语言来突出艾滋病的可怕性,诸如“世纪瘟疫——艾滋病”等,以期引起公众的高度关注.同时,随着新闻改革的深入,媒体开始走向产业化,“以市场为导向”的市民类报纸纷纷抢滩登陆云南报业市场,媒体之间的竞争越来越白热化.为了提高阅读率或收视率,争取更多的广告投放,抢夺能够抓住观众眼球的新闻就成了媒体的生命线.因此,在艾滋病报道中,媒体猎奇、炒作的风气愈演愈烈。  相似文献   

3.
4.
写典型断想     
1、典型非得催人泪下吗? 写典型不一定非追求催人泪下,那只是诸多效果中的一种。如果以为是典型就必须生动感人的话,那会把许多好典型写砸的.因为你非要把一棵橡树描绘成一棵河柳,那肯定描绘不好的。过去宣传成功的典型以事迹感人的居多,但现在宣扬的典型却不是以事迹感人为成功的唯一标志。有的典型令人振奋,有的典型给人以启迪,有的典型让人同情,有的典型让人汗颜,有的典型让人激动,有的典型让人心酸,应该还有无数完全效果不同的典型等待我们去分辨和挖掘。掌握了这些脉络,我们才能找到宣扬典型的正途。  相似文献   

5.
6.
7.
在电视新闻中,现场短新闻是观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报道形式,也是最能代表电视新闻特色的一种常用体裁。它以新、短、快、活见长,现场感强、时代感和立体感强烈,具有较强的生命力,采写好现场短新闻,有助于改进采访作风,提高宣传质量。  相似文献   

8.
周云龙 《视听界》2002,(4):90-90
新闻界的前辈说,记者是一种全天候的职业,即使睡觉时,也得睁着一只眼。其实,这仅仅是对记者的一种“时效”要求。新闻要用事实说话,作为记者,要全面驾驭新闻事实,准确选择报道角度,还得有  相似文献   

9.
细释电话采访的利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晓露 《传媒观察》2003,(12):55-56
在新闻采访中,主要的方式是现场采访、目击式采访。如今,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利用电话、互联网等手段进行间接采访,已比较多地为新闻工作者所采用。本文试就电话采访的利弊作些分析。  相似文献   

10.
记的工作重心在采访。可以说,采访的效率和采访的质量,不仅决定着一篇篇具体的报道的水平,也决定着一个记终身成功的程度。所以,有事业心的记一方面在日夜奔波,一方面在钻研如何用眼睛观察,如何讲求访谈技巧。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70年代的人不会不知道尼克松。知道尼克松的人不会不知道水门事件。知道水门事件的人不会不知道,那是两个小记者掀起的轩然大波——尼克松总统在水门事件中被拉下了马。 1972年6月17日,美国的一帮警察在华盛顿的水门大厦里——那是美国民主党总部所在地——抓住了5个装窃听器的人。6月18日,《华盛顿邮报》以显著位置报道了这一事件。6月19日,尼克松的新闻秘书称这一事件是“三等盗窃未遂案”。尼克松则否认白宫与这一事件有任何关系。 《华盛顿邮报》负责这一事件报道的两位记者不吃这一套。他们一个叫卡尔·伯…  相似文献   

12.
13.
14.
范莉 《新闻前哨》2002,(9):24-24
新闻敏感从哪里来?靠天生的聪明和一时的灵感都不可能。一名记者应该对周围的事物具有强烈的兴趣,而不是冷漠待之。美国的一位新闻学者说:“记者的特点之一就是他们都好奇”,这是对新闻敏感最通俗的概括。作为记者对周围事物要多看、多问、多打听,可以说保持对周围事物的一种新鲜感是新闻敏感的先决条件,而要保持这种新鲜感,就要求记者经常注意周围的情况变化,特别是一些异常现象。但如果没有新闻敏感,记者对周围事物的变化很可能会反应  相似文献   

15.
16.
17.
记者参与工作,继而围绕某一领域或主题进行连续报道,是现场采访活动的基本表现形态,而现场采访有“显性采访”和“隐性采访”之分。显性采访是公开记者身份和采访目的的采访方式。隐性采访是记者暂不公开身份,或者公开身份而不表明采访内容的一种方式。也就是说,记者以“当事人”的身份对某一领域、某一问题进行“暗访”,这种采访活动带有一定的主观策划色彩,具有较强的针对性、选择性和参与性。记者参与的报道可产生较强的舆论力量。因此,新闻媒体也应大力提倡记者到现场采访,并追求记者参与效果的最大值。  相似文献   

18.
《网络传播》2003,(1):7-7
  相似文献   

19.
商问 《新闻与写作》2003,(12):14-16
大众传播的威力是巨大的,电视观众想必对这样一个广告印象深刻:一个同样的贝壳,一边不堪轻轻一击,一边则因涂了高露洁牙膏而坚固无比,同时伴随“咣”的一声,一个鲜红的印章赫然在目——“中华预防医学会”,更加强化了人们对于产品的信任度。  相似文献   

20.
杨军 《新闻三昧》2004,(8):29-29
“中国驻伊拉克大使馆复馆小组组长孙必干12日晚证实,11日被不明武装分子劫持并扣押的7名中国人已经安全获释,并被转交给中国驻伊拉克大使馆复馆小组。”这一令人欣慰的消息,我是4月15日早上在电视上看到的。电视在播报这一新闻的同时,还播放了电视记在此之前到被绑架的7名中国人家乡采访的内容。福建省平潭县岚城乡中南村是被绑架林孔明的家乡。林孔明是7人中年龄最小的一个,只有18岁,他的两个弟弟分别上着中学和小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