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吉家林 《现代语文》2007,(12):17-19
屈原《天问》是一首千古奇诗,注家对《天问》篇末诗句之意的歧解甚多,通常认为"能流厥严"的是吴王阖庐,"忠名弥彰"的是楚成王熊恽。我的新解是,"能流厥严"和"忠名弥彰"者均系楚勋子文。  相似文献   

2.
屈原《天问》体现了以求真为目的,为知识而知识的兴趣为动力的向自然和历史的奥秘深入探索的精神,表现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意识,因理性的觉醒由神话向科学的过渡。但由于《天问》的科学精神与我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相抵触,因此《天问》精神在我国两千多年的历史中得不到理解和发扬。因此,虽然我国古代有十分发达的实用科技,但由于缺乏《天问》中所体现的纯粹理性精神的引导,在近代我国未曾发生科学革命,因而我国未产生现代科学。这就是对李约瑟提出的难题的解答。  相似文献   

3.
解决问题教学是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载体,也系沟通数学与生活的重要桥梁.教会孩子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应用数学的意识,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教学目标."用数学"一课能很好地体现这一教学主张.  相似文献   

4.
"西学中述"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起始阶段文本迻译的主要理念,即用中国传统的理论体系、思维方式和话语体系翻译西方学说.《马藏》第1部第1卷收入的、由李提摩太和蔡尔康合译的《大同学》是这一理念的典型代表.通过以本土思想比配西方思想的理论嫁接、"文以载道"的内容通变以及本土化和通俗化的译述之法,《大同学》以鲜明的"西学中述...  相似文献   

5.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作文教学历来是一个重点与难点。小学生由于受知识水平不高、社会阅历不广、生活经验不多等方面的制约,于他们而言,作文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一块难啃的骨头。学生之所以觉得作文难,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没东西可写,二是不知怎样写。为了解决这两个问题,笔者在多年的作文教学实践中,摸索出"问中导,导中想,想中  相似文献   

6.
“前管后”是近年来立足汉语自身研究所提出的一种语义句法生成理论;徐通锵先生的“前管后”理论是一种动态的句法生成模式;从《山海经》描写旬的分析可以看出,还有一种静态的句法生成机制,它只发生在一个单独的句子当中,谓语前面的语义中心管辖、规定谓语后面的语义;从“前管后”生成机制的发展来看可以将描写句分为三种形式。  相似文献   

7.
"问"是一种方式方法,是一种策略,更是一种态度。《广府新探》网络课程借鉴并运用问题化教学设计的理念进行课程设计,在"问"的设计思路上把握了两个方面,一是把握"问"的原则,包括:目标性原则、支架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和动态性原则等;二是在"问"的形式、结构和内涵上把握"问"的策略。"问"在网络课程中运用于互动关系的构建,也运用于课程内容的动态发展。  相似文献   

8.
王继宗 《考试周刊》2007,(1):135-136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是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留给后人的不解之谜.前人以度运、度过、飞度解"度"均欠妥,唯以"度越"即"超过"释之则怡然理顺,而且别有洞天:诗人意在标榜自己新的通讯理想远胜古人鱼雁传书,欣喜之余也为其空想而惆怅.旧时梦想今却成真,"愿逐月华流照君"岂非今日光纤通讯与卫星通信两大技术的大胆预言?这一科幻创意实本曹植,更久远的源头或在民间.令人感佩古人慧心之余,甚感打通科学与人文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9.
一   "<我与地坛(节选)>讲述的是人该怎样来对待生命中的苦难的问题.从侧重点上来说,全文第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更注重‘生命'意义的感悟,第二部分写母亲,更注重‘情感'的体悟.写母亲,实际是写作者对母亲对待生命、对待命运的态度的‘理解',这也回答了作者对‘生命'的疑惑--自己该怎么活、怎样面对苦难的问题,文章在一问一答中浑然一体.……  相似文献   

10.
李贺的诗在中唐诗坛独树一帜,被人称之为“长吉体”。对其发展轮廓和轨迹作一勾勒,探讨其形成缘由。它的发展,首先是由李贺诗之特质所决定,而这一特质成为一种具有典型意义的抒情范式。从这个意义上审视,“长吉诗派”在后世之发展与延续,是李贺人生悲剧在后世重演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五四新化运动要取得决定性的胜利,新学要入主坛,非拓好改革旧体诗这一仗不可,五四新学运动的先驱胡适先生,首先介导白话诗的尝试,并积极投入白话诗的实践,中国第一部新诗集《尝试集》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现代诗歌的开始。  相似文献   

12.
解读宁夏作家季栋梁的三篇散文,解析其冷峻的主题,品味其深挚的父爱真情,揭示其语言鲜明的地域特色。  相似文献   

13.
《学记》纲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学记》形成于汉代大学出现以前。其中关于大学的构想,为战国至秦汉间关于完整的教育实体的预想。本文力求排除以后来的经验忖度以前事物的阅读障碍,通过对《学记》结构的分析和对其中若干概念、命题的考辨,以尽可能辨明这一难得的教育文本的原义。  相似文献   

14.
Asher等在编著的《语言及语言学百科全书》中将“语法化”定义为:具体语境中实词虚化或松散的结构紧凑化的过程。就实词虚化而言,又可分为实词向虚词的完全虚化和由意义较具体向较抽象转化的实词内部虚化。本文在对《论语》“及”字进行穷尽性分析的基础上,试图探讨“及”字的一些虚化问题。  相似文献   

15.
“唐律”是指唐代诗人贾岛、姚合等人的诗歌创作所形成的风尚。南宋后期四灵、江湖诗人致力于追踪这种诗风。刘克庄对“唐律”的特点和它的优缺点,都有很深刻的认识。他对这一问题的阐论,构成了他的“唐律”观,是其诗学思想的重要部分。  相似文献   

16.
著名学者蒋寅先生<王渔洋事迹征略>一经出版,即产生了良好的学术影响.但正如陆林先生所说,该书也存在白璧微瑕.文章在陆文基础之上,也提出疑问二则,以求证于方家.  相似文献   

17.
“文学史热”及相关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的文学史热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编写出现了一个热潮.陈平原先生在一篇文章里,批评了中国文学界、尤其是大学中文系对"文学史"的这种"迷思".对这种现象,他做了有趣的描述,"眼看学界及文坛上,涉及'文学史'的话题此起彼伏,有人老骥伏枥,奋不顾身,有人初生牛犊,身手矫健".而他则始终抱着怀疑的态度.他的问题是,作为一种著述体例,而不是研究对象的"文学史",真的有那么重要吗?  相似文献   

18.
司马迁的《史记》在塑造人物时,大量地运用衬托这一艺术手法,并且灵活多变:或让人物两相对照,相互衬托;或虚实参用,以实托虚;或以宾衬主,对人物进行侧面烘托;或引用歌诗,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或大衬托下包含多层小衬托。他之所以如此不吝笔墨大肆运用衬托手法传写人物,是有着极为复杂的主客观方面的原因的。由于善于吸取前代成功经验并加以发展,衬托艺术经他而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相似文献   

19.
"多样性"是物理探究式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教师采用适当的方法策略,利用学生表现出来的多样性会使教学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