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先秦美学就已经把“言”的问题摆在重要的位置上。先秦诸子美学理解语言的一个共同出发点是把语言及意义看作人的行为活动的自身和产物 ,而不仅是人的认知活动的工具和过程。从而 ,先秦语言哲学呈现出审美体认和情感交往的主流倾向。先秦美学对语言问题的理解 ,产生于先秦哲学和美学的基本精神和观念体系 ,反映着它对人与人、人与世界关系的认识 ,构成“具有语言论特点”的一系列相关的概念、范畴、表述和美学命题 ,影响到秦以后中国美学的发展。探讨先秦语言哲学与美学的关系将有助于我们认识中国美学传统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2.
"以美引真"、"以美启真".一直以来,美学标准都是衡量科学真理的重要因素.正如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所说:"理论的‘真'与理论的‘美'是成正比的."马克思主义的美学观认为,凡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表现对人类社会的前进要求,肯定人类进步理想的事物,都是美的事物.任何一种理论的最高审美价值就在于其能揭示物质世界的内在联系及其发展规律,推动人类对客观世界的改造,推动人类从必然王国迈向自由王国.人们对科学理论(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学习和理解,不仅是一种科学的认识活动,也是一种审美的认识活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内涵极为丰富,闪烁着美学的光芒.  相似文献   

3.
对于事物审美特征的探索和认识有助于更加深刻、全面的认识和理解该事物的审美功能和价值。本文从美学和体育美学的角度审视网球运动的审美情趣,指出网球运动是诸多“美”的有机结合,给人带来无与伦比的审美体验。  相似文献   

4.
中国美学植根于特定的社会文化形态,有着自己独特的美学范畴和美学命题,其中"大美"观念便是先秦哲人对于审美形式、内容的独特把握,而崇高是一个典型的西方审美范畴,我们不能轻率地将二者等同起来.  相似文献   

5.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以一定的形式存在。形式不仅是人们认识事物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也是这一事物区别于另一事物的直观方式。艺术也是如此,艺术首先在形式上能与那些非艺术的东西区别开来,艺术本身就是一种形式——一种表现艺术家的审美情感的形式。而透过事物的形式,研究事物的内容,研究事物的特殊矛盾和发展变化规律,是一切科学研究的根本任务,也是艺术研究、美学研究的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6.
杨梅 《天津教育》2022,(23):156-158
<正>现阶段,审美教育的实质是希望通过认识美的事物,发现事物的美来美化人们的心灵,提升人们的审美水平。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审美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在小学语文中设置审美教育,旨在通过审美教育帮助学生更好、更快地提升语文学科素养。良好的审美教育设计有助于学生从文化美学的角度理解语文教学中的每一篇文章,直接影响学生的语文阅读理解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道德情操,为学生的精神世界提供更丰富的文化涵养。  相似文献   

7.
审美是心理处于活跃状态的审美主体,在特定的心境、时空中,在有历史文化渗透的条件下,对于审美客体的美的观照、感悟、判断。在审美这一问题上先秦两汉儒家与古希腊罗马美学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先秦两汉美学强调优美这种审美范畴,古希腊罗马美学更多的强调崇高这种审美范畴。  相似文献   

8.
美学是研究美、美感、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科学。马克思曾明确指出:人类是按照美学的规律去改造世界的。审美教育即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审美趣味和审美能力的教育。审美教育有助于提升个人的直觉能力、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有助于人们辨识并寻求真、善、美的事物,在情感上使人自觉地热爱并珍视美好的事物;  相似文献   

9.
"人的快乐认知首先是从美开始的,人们热衷于关注一种事物首先在于它的美."(皮亚杰)如何植入美学元素,让科学教学饱含艺术之美,让我们的科学课堂焕发审美意趣和生命活力,这是当下科学教学亟待攻克的崭新命题.本文试从事物的存在状态、事物的演变、事物的性质、事物的概念等四个方面展开对科学教学的审美研究,尝试和探索科学教学的艺术之美,让我们的科学教学得以诗意地表达与呈现.  相似文献   

10.
《吕氏春秋》认为事物的美应是在宇宙万物的运动变化之中,审美主客体相契相适之中,人生追求的理想之中。作为先秦关门性著作的吕书的这种观点,一如其杂家思想,是对先秦诸子思想的精英有严正取舍的一种综合融汇和社会阶段性的段落归结,而有突出的创造和推进;这并非如敏泽的《中国美学思想史》等之说,是儒家或道家或折衷于儒道之间的美学,更非像李泽厚、刘纲纪主编的《中国美学史》所讲,是什么“中国古代生物学的美学”。它反映了处于战国末新兴地主势力的认识,有其历史内容及局限性.  相似文献   

11.
在素质教育中,艺术修养及审美能力是不可缺少的因素。为此,我们在工科学生的美学教育实践中,对教学方法进行了研究与探讨。一、对美的认识 1.美的无定论性。古往今来,究竟什么是美,众说纷纭,至今无定论。西方古典美学对美的探讨有两条途径:一条是从精神世界出发探讨美的本质,属唯心主义的美学体系。古希腊唯心主义哲学家柏拉图认为美是一种理念;黑格尔提出的美的理念,又不同于柏拉图,他认为美是感性的显现。但他又认为理性支配感性,理性起决定作用。所以唯心主义学派对美的理解,仍然从主观意识出发,认为美来自心灵、理念和绝对精神,而不是客观物质世界及社会活动所决定的。另一条是以古希腊美学思想代表亚里士多德的唯物主义美学史观,认为美就在感性事物的本身,人通过自己的  相似文献   

12.
审美教育是审美掌握世界的教育武西娜人对于世界,并不只是被动适应,而且还能主动掌握之。审美掌握世界是以审美的眼光去发现、认识、理解、评价世界,按照“美学规律”去美化自身、完善人格、改造世界。审美掌握世界的教育是审美教育的本质。(一)审美掌握世界的教育是...  相似文献   

13.
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研究所有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都属美学范畴.语文教学中的美学教育所指的就是人对现实社会的观察及对文学作品的审美欣赏.语文教学是美育的重要途径,因为语文教材内容都是古今中外的优秀名篇,它们蕴含着无穷的美的因素.然而学生的生活经验较少,他们的审美大多只是一种直觉,对美的事物的欣赏处在一种初级阶段,作为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该遵循学生的审美规律,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语言,有针对性地采用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引导学生认识美,激发学生对美的热爱,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与能力.然而在语文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呢?  相似文献   

14.
"美"在先秦儒家美学中是一个重要概念.先秦儒家美学对这个概念的界定是从两个大的方面入手的否定的方法,强调审美意义上的"美"不是"善";肯定的方法,一方面强调美与"情"有关,这种情不是生理快感,另一方面强调"美"是一种特殊的形式,是一种有特定意义的"文".先秦儒家美学之"美"可以界定为能传达情感或引起情感反应的"文".  相似文献   

15.
<正>学生无论在大自然还是在社会生活中,都会接触到大量美的事物。但是每个人对美的感受不同,存在着自觉或不自觉造成的差别。一个人如果能自觉地培养自己审美、创造美的能力,没有一定的美学知识是不行的。这也恰恰是我们开展美育的首要条件。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作为教师,要想对学生进行美育,自己首先要有一双认识美和发现美的慧眼。于是,我们利用各种形式向学生传授美学知识,进行审美教育。  相似文献   

16.
美学是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科学,是指人们在欣赏和创造美的事物时与周围事物发生的关系.由于在现实生活中美是普遍存在的,所以人们对现实的审美关系也是普遍存在的.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是近代科学发展的产物.随着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日益丰富和提高,人们对欣赏对象及一切事物的艺术美、自然美、社会美、形式美的追求也不断发展,不断完善,人们对于美的追求也在各个领域有着不同程度的体现.  相似文献   

17.
审美对象并不是人们眼前的物理事物,而是以物理事物的知觉表象为基础,结合大量的社会内容与审美主体的情感重新组合而成的感性形象.这一规定能更好地对审美现象进行解释说明,并能弥补当前美学理论的某些缺陷.  相似文献   

18.
孔子是中国古代先秦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和艺术家.他在音乐美学上所取得的成就与“百家争鸣”时期的其他学派是不一样的.孔子一生都在致力于音乐美学理论体系的建设.本文从孔子的生平和“仁”的思想、“尽善尽美”思想的提出、“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审美准则的制定这三个方面来论述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以他的理论来反应先秦时期儒家音乐美学思想的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19.
尊重科学、按科学规律办事,这是我们人类认识客观事物的根本性的指导思想.在我们的现实世界中,客观事物形态各异,每个事物均有其内在的不同于其它事物的规律及表现形式,但无论事物的形态如何变化,我们是完全可以透过这些现象,经过我们大脑中的智慧与知识去探寻出隐藏在这背后的一些本质的规律.抓住了事物的规律,我们便可以利用这些规律去把握事物运行的轨迹,可以弄清楚它的发生、发展、变化的情况,进而我们就可以预测它的未来走向.把握规律并运用规律,这是我们后人认识世界的一条捷径.认识并把握每个独特领域的规律并在具体的实践中应用这些规律是对每个从事该领域活动人员的最基本的要求.  相似文献   

20.
鲁迅审美价值发生论,是对鲁迅的审美之于价值关联的认识、态度、观念以及践行的审美事态如何生成的研究.鲁迅审美价值发生及其生成是在内、外机缘共生的场力下完成的,我们认为传统审美文化积淀、科学美学的吸收、唯美个性的张扬、深度美学的夙求构筑了鲁迅审美价值发生的深度轨迹,探究鲁迅审美价值发生论,对澄明鲁迅的美学范式及其价值多有裨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