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院1981~1987年共收治结核性脑膜炎390例。死亡48例,死亡率为12.3%,低于国内外报道的15%。本组48例中47例腰穿检查脑脊液,1例因腰椎结核而未能腰穿,系死后尸检证实。  相似文献   

2.
小儿结核性脑膜炎由于起病症状常不典型,在早期易误诊或漏诊,现将我院几例误诊情况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误诊疾病有:误诊为病毒性脑炎,化脓性脑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急性胃肠炎,上呼吸道感染,低钙抽搐。 例1,女,1岁。因不规则发热10d,伴间断抽搐4d入院,否认有结核病接触史,无BCG接种史。查体:T 38℃,嗜睡,颈稍抵抗,心脏、腹未见异常,克氏征( ),布氏征( ),胸片x线未见异常。脑脊液稍混,压力正常,WBC0.  相似文献   

3.
成人结核性脑膜炎(以下简称结脑),仍为神经内科常见疾病之一。严重危害着人民的健康,农村发病率高,如早期诊断和合理治疗,使病人可以全愈,如延误诊断又不能得到合理治疗,会使病人造成死亡或遗留后遗症,造成终身残废。本文就我院神经内科(1979~1983年)五年住院治疗的结脑中资料较完整者206例做一分析,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我院从1978年初至1985年底共收治成人结核性脑膜炎(以下简称结脑)266例,占神经内科住院病人的15%,死亡42例,病死率15.7%,仅次于急性脑血管病、为总结经验,现将其死亡原因分析讨论如下。一、一般资料:男23例;女19例。年龄最小17岁,最大46岁,平均年龄27.4岁。从发病到住院接受治疗属于中期者11例,晚期者31例。发病与病情加重有明显诱因者12例;  相似文献   

5.
周某,男子63岁。20多天前无何诱因出现双侧手指震颤,双下肢活动受限,震颤在精神紧张时加剧、意问运动时减轻,睡眠状态下消失,步态呈小碎步、躯干前倾为前冲状,同时伴有低热,体温在37℃—38℃间。  相似文献   

6.
结核病的复发问题早已引起人们的注意,但有关结核性脑膜炎(简称结脑)的复发问题目前报告不多,我院自1978年初至1985年底共收治成人结脑266例,其中有11例为复发性结脑,占4.13%,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1 临床资料 例1,患者男性,18岁,农民。主因头痛伴呕吐、发热十天,意识障碍,多次癫痫发作3天于1996.1.19入院。入院后查体:意识呈昏睡一昏迷状,右动眼神经完全麻痹,左中枢性面舌瘫,左上下肢肌力0°,左腱反射活跃,左巴氏征( ),颈抵抗Ⅲ°,克氏征( )。主要辅助检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结核性和新型隐球茵性脑膜炎的临床表现、脑脊液和神经影像学鉴别要点。方法:回顾性总结2002年4月至21304年5月收治的31例结核性脑膜炎和29例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表现、脑脊液及神经影像学特点。结果:结核性脑膜炎多急性起病,发热多在38.50C以上(64.5%),脑脊液蛋白明显升高伴糖和氯化物降低;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多亚急性起病,进展性头痛,颅高压症状明显,脑脊液压力高,蛋白质轻度升高而葡萄糖明显降低,病原学检查阳性率高。二者神经影像学差异大。结论:根据临床表现和脑脊液常规检查可初步鉴别两种脑膜炎,影像学可提供脑膜或脑实质受累的证据,确诊有赖于及时进行脑脊液病原学检查。  相似文献   

9.
1 病例资料 患者女,13岁,汉族,学生,主因发烧头痛7d呕吐2d,于1998—11—1日门诊以发烧待查、病毒性脑炎收住院。发烧第二天曾在内蒙当地医院做头部CT、拍胸片、作脑脊液检查均正常。经静点青霉素、病毒唑等治疗不见好转住入儿科病房。 查体:体温39℃,脉搏120次/min,呼吸30  相似文献   

10.
椎管给药是根据脊椎解剖学特点所设计的一种选择性、区域性治疗措施,特点是将药物注入椎管后有效地提高了脑脊液中的药物浓度,使药物直接参与脑脊液循环,直接作用于脑室内膜,脑底及脑表面的软脑膜,以及走行于脑池及蛛网膜下腔中的颅神经和血管,局  相似文献   

11.
我院曾误诊10例结核性胸膜炎(系指第1次就诊错误诊断),兹将误诊原因作一分析。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男7例,女3例,年龄33岁~49岁,就诊至确诊时间最短1周,最长2个月,确诊后经治疗均痊愈。 误诊疾病为:肺炎6例,流行性胸痛2例肺癌伴胸膜转移2例。 1.2 典型病例 例1,以酷似肺炎为主要表现:男,49岁。  相似文献   

12.
重症结核性脑膜炎(简称结脑)是结核病中能致死、致残的危重病型。在临床上,除选择可通过血脑屏障的有效抗结核药物外,寻求更适宜的给药途径亦是治疗结脑的一个重要课题。目前已有人试行鞘内用药,脑池穿刺给药等,但这些给药方式疗效如何还需大量临床资料验证。自1980年以来,我们采取化疗加鞘内注药治疗30例本院住院  相似文献   

13.
手足口病(Hand,foot and mouth d iseas,HFMD)是由柯萨奇A16、肠道Ev71等病毒引起的以口腔黏膜和手足皮肤疱疹为特征的丙类传染病,近年发病率逐年增高,并发症引起的死亡率亦增多,各地儿科医生对此病的救治取得了一定的经验。现将我院收治的56例小儿手足口病分析如下。1材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组病例均为在我院就诊的1~9岁儿童56例,男30例,女26例。发病时多在4~8月。大多无明显前驱症状,首发皮疹56例,口腔黏膜疱疹48例,大多分布于颊黏膜,也可见于舌尖、舌面、唇黏膜等处,l至数个不等,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约1~3mm,色红,破溃后形成溃疡;手足疱疹52例,肛周及臀部皮疹20例,发热30例。1.2治疗及预后治疗主要是对症处理及抗病毒治疗。抗病毒治疗用双黄连粉针剂,利巴韦林或阿昔洛韦等口服或静脉滴注;发热予退热处理,白细胞及C反应蛋白增高者给予抗生素,心肌损害者给予辅酶A、辅酶Q10、ATP等,严重心肌损害者加用1.6-二磷酸果糖。经治疗56例手足口病患儿全部治愈,无死亡或遗留后遗症,无重复感染。2讨论手足口病是以手掌、脚掌、口腔黏膜出现水疱为特征的一种病毒性皮肤病,国内外均有散发...  相似文献   

14.
<正> 对1991~1996年出院病人中730例死亡病例的病因构成和病死率进行统计分析,探讨发病情况及致死原因,以提高救治水平,降低死亡率。1 资料与分析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围产期缺氧症死亡原因,并分析与病理组织学特征的关系。方法:对56例胎儿及新生儿进行常规尸体解剖,取心肺脑肝器官进行病理形态学观察及重量测量。结果:围产期缺氧症死亡率在出生前组为62.8%(35/56)及出生后组37.5%(21/56)。结论:缺氧症是死胎和新生儿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我院自1996.1~2001.2月.遇到药源性上消化道出血56例,现作临床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56例中男41例,占73%,女15例,占27%。年龄在27~62岁,平均44.5岁。原患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者29例占52%,慢性胃窦炎27例占48%(均系本地上级医院及外地市级医院确诊病历记载)。后患脑梗塞服阿斯匹林11例占20%;风湿性关节炎服布  相似文献   

17.
分析了流行性腮腺炎脑膜炎100例的临床和脑电图。指出该病10岁以下儿童占54%,且脑电图异常明显高于10岁以上患者(P<0.05)。异常脑电波主要为弥漫性及阵发性θ及S活动。脑电图变化与临床症状及脑脊液变化呈平衡关系。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我院1984—1995年间177例围产儿死亡及其死因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本组围产儿死亡率为14.68‰。死亡围产儿中早产儿占42.94%,畸形儿占18.64%。新生儿首位死因为窒息,胎死宫内首位原因为脐带、胎盘因素所至的宫内缺氧。资料表明降低围产儿死亡率的主要环节是防治早产,加强对畸形儿的筛查,做好围产期保健,防治胎儿宫内缺氧,提高产科质量,搞好新生儿窒息抢救工作。  相似文献   

19.
自1983年4月至1988年4月5年间我科共收治住院患儿5689人次,其中病亡173例,死亡率为3%,现就死亡情况分析如下: 临床资料一、一般情况:死亡173例中男124人。女49人。死亡年龄:28天以内68例,29天~1岁55例,1岁以上~3岁9例,4~6岁11例,7~9岁13例>10岁17例。与季节的关  相似文献   

20.
脑出血是危害人类健康最常见的疾病之一。根据流行病学调查,急住脑血管病是死亡率最高的三大疾病之一。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的资料,其死亡率仅次于心血管病和癌肿。本文对我院1978—1988年,11年间住院因脑出血死亡的96例病人进行回顾性死因分析。一般资料一、本组病例:男性51例,女性45例,年龄:40~50岁8例,51~60岁28例,61~70岁33例,71~79岁23例。80岁以上4例。本组51~79岁为84例,占总死亡人数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