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诵读就是指把文字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活动,就是通过有声的语言来对文字语言进行再创造的艺术形象,准确、鲜明、生动地反映思想内容,让学生获得语文课本中的诸多信息、知识,以达到美的享受。自古以来,人们就把诵读作为学习语言、驾驭语言、运用语言的重要方法。一、营造诵读氛围,明确诵读的重要性(一)有利于语感的培养诵读是传统的优秀教学法。有人说语文教学就是要抓语言,语言教学就是要抓语感,语感教学就是要抓  相似文献   

2.
王瑾 《文教资料》2010,(27):48-49
语感,是一个人对语言的直觉的感知判断.也就是对作品的语言文字敏锐而丰富的感知和正确丰富的理解力。语文教学要抓语言,语言教学要抓语感。语感教学要抓朗读。语感在朗读中表现为对语言符号的感受深度和运用有声语言表达的能力,朗读教学就要在理解和表达方面培养学生获取对语言文字敏锐的语感能力。在朗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感,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拓展晕生的思维.而且可以陶冶举生的情操。  相似文献   

3.
《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语感是对语言文字敏锐的感受力,它是在语言实践中所获得的。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感?一、诵读吟咏触语感语感的培养离不开语言积累,读是语言积累的第一步。教师要搭建朗读平台,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吟咏,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文本、品味语言,进而产生强烈的语感。在解读经典作品时,我们发现不少作品包含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句子,这些句子的感悟并非教师传授就能达到,而是需要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产生  相似文献   

4.
“读”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中的精华,是帮助学生品味名篇佳作、培养语感的最佳方法之一。语文教学要抓语言,语言教学要抓语感,语感教学要抓诵读。我所理解的诵  相似文献   

5.
诵读:归去来兮——关于诗歌语感的训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诵读。在琅琅的读书声中形成语感 所谓语感.就是人们对语言文字达到的一种心领神会的境界。其中就包括人对言语声音形式的感受、领悟;对言语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的把握。因此,诗歌教学要抓语言,语言教学要抓语感,语感教学要抓诵读。  相似文献   

6.
诵读教学是初中语文诗歌教学中的重要方法。要做到诵读而致精,在诗歌教学中,应当突出"诗眼"与"秀句",启发学生的审美关注与诵读兴趣;指导学生反复诵读,从中收获语言美感;加强语感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诵读记忆质量。  相似文献   

7.
诵读是传统语文教学的一种重要方法,在文言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一、诵读有助于培养语感 诵读的核心是培养语感。学习文言文要立足于诵读,实质上就是要把这种语体变成自己的语言习惯。而语言习惯来源于听和说。  相似文献   

8.
一、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 中学教材中入选的古诗文几乎都是意蕴丰富、千古流传的精品。可为什么有的学生学起来就昧同嚼蜡呢?最关键的原因是他们缺少文言语感。无法突破文字外壳进入思想内容深层。因此,培养文言语感对古诗文教学是十分重要的.而语感的获得要靠学生长期的语文实践.在反复吟咏中领会文(诗)意。文言语感的培养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了解词句大意、读准字音、掌握节奏停顿是培养语感的第一步:读出文章的思想感情是培养语感的第二步:在诵读中逐渐融入自己的感受领悟是语感训练的最高境界。语感训练的第一步目标比较容易实现.要达到语感训练的第二步、第三步目标。就必须重视对内容的分析梳理。  相似文献   

9.
<正>如何打开语感教学大门,让语文教学真正回归本源呢?笔者以为,可以从丰富课堂诵读形式做起。诵读是培养语感的主要途径,是加强语文感知学习的前提,是语感形成的基础,它不但有助于提高语感的直觉性,还有助于培养语感的情感性。只有反复诵读才能体会出文章的真味。通过各种诵读方式,让学生充分感受语言,进而触发语感,为更深一步地品味语言、领悟语感,实践语言、习得语感,积累语言、积淀语感作铺垫,这应该是广大一线教师思考的一件事情。丰富课堂诵读形式,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相似文献   

10.
洪静 《教师》2010,(28):87-88
诵读是一门用声音进行再创造的艺术,它融人了诵读者的思想、情感和想象。加强诵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和理解力。新课标指出:诗歌教学过程中,要“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在诵读中感受和体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得到精神陶冶和审美愉悦”。可以说,诵读在诗歌教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贯穿诗歌教学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1.
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语文能力的培养。语文能力是指人作为个体,能顺利完成读、写、听、说诸项中某种语文活动所具备的本领。语文活动以语言认识为特征,在于揭示语言本质意义。语文技能技巧体现揭示语言本质意义的本领。一、提高语文能力策略1.强化熟读背诵,在诵中积累语言。语文教学要抓语言,语言教学要抓语感,语感教学要抓诵读。熟读和  相似文献   

12.
1 在诵读中积累。语文教学要抓语言 ,语言教学要抓语感 ,语感教学要抓诵读。汉语词汇丰富 ,运用灵活 ,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敏锐感受力、欣赏力 ,可选择有价值的语言进行积累。(1)富有表现力的词语 ,如描写人物神态、动作、语言的词语 ,描写山川河流、自然百态的词语 ,……还有成语、谚语、歇后语等。学完每篇课文后 ,要鼓励学生把诸如此类的词语抄录下来。(2)富有表现力的句子 ,如细节描写具体生动的句子。积累这类语句 ,不仅能使学生积累语言 ,学习表达 ,还能使学生学习如何观察。(3)运用修辞手法的语句 ,如排比句、拟人句、比喻句等句子。积…  相似文献   

13.
儿童模仿力强、记忆力好,英语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多听、多说,培养学生基本的听说能力。语文教学中采用诵读来培养语感,英语和语文同属语言类学科,在英语教学中培养语感,诵读也是重要而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林巧莹 《语文天地》2012,(24):27-28
教师可以将语言知识融入到具体的教学中,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一、培养语感,促进语言技能叶圣陶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渐能驾驭文字。"语感在本质上是一种能力,是言语经验,是个体在生活中进行言语活动的产物。培养语感,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诵读"。诵读,早在汉代已经是一种普遍的、成熟  相似文献   

15.
<正>想要学好语文,语感是必须要具备的语言能力,而语感的培养则离不开诵读这种行之有效的学习实践活动。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诵读法在将文字转化为语言的创作过程中能够激活思维、放飞想象,从而切实形成语感、增强语感,以其完全符合学生学习语言的心理规律的重要特征而成为语感培养的"不二法门"。那么,通过诵读来培养语感的具体路径是怎样的呢?一、做好示范,夯实语感基础做好诵读示范是培养语感的重要前提。只有传输给学生正确的语言表达并引导他们模仿学习,才能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语感,否则,一味地让学生自己摸  相似文献   

16.
<正>朗诵,就是用清晰、响亮的声音,结合各种语言手段来完善地表达作品思想感情的一种语言艺术,是把文字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一种创作活动。朗诵不仅可以提高阅读能力,增强艺术鉴赏水平,还可以陶冶性情、开阔胸怀、文明言行、增强理解。朗诵是听读活动中最重要的教学形式,它对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长久以来,语文教学忽视诵读,教师"讲解"、学生"理解",围绕"高考"的指  相似文献   

17.
吕辞 《语文天地》2016,(4):78-79
学习文言文需要整体感知才能更好地理解其蕴含的意思。因为只有整体感知后,了解了文言文所写的大致内容,才能知道主题是什么。理解词语、句子是理解文言文必不可少的一步,是阅读文言文的基础,然而不进行整体阅读感知,单独的字句理解也比较困难。所以,语文教师在讲解文言文时要注意诵读与感知、拓展与传承。一、加强诵读教学,培养学生文言语感培养语文阅读的语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语感就是语言感受力,即对语言文字  相似文献   

18.
语感是对语言直觉的感知、领悟、理解和把握的能力,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之一。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要注意培养学生诵读和揣摩语言的能力;要加强阅读指导,感受生活,加强积累;要使阅读和写作要有机结合,丰富和完善语言表达,提高语感能力。  相似文献   

19.
张梦鹏 《课外阅读》2011,(11):119-119
如果说语文是一首诗,那么,朗读就是一首歌。语文教学是否充满诗意,朗读是一扇窗口,是一个显示器,是一面镜子。在教学过程中,朗读是一项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发音规范、声情并茂的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它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叶老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因此,语文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借朗读教学之光,育语文素养之果。  相似文献   

20.
顾贤芳 《文教资料》2010,(30):65-67
语感是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形成的一种心理直觉思维方式,它本身就是一种能力,同时还是形成更高言语能力的基础与初阶。为培养学生的语感,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把生活经验积累、语言知识传授与吸收、逻辑修辞能力培养等作为主要任务来抓,具体做法为:指导诵读,积淀语感;创设情境,激发语言;揣摩比较,生发语感;虚实相生,丰富语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