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二十世纪初,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流派蓬勃兴起,思想和艺术上都表现出“荒诞”的特点。思想观念方面.现代主义文学表现了现当代资本主义文明的危机;表现形式上,即其艺术特征的荒诞化,不重貌似,而重传神。  相似文献   

2.
全球化过程中的文化同质化与异质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全球化所带来的一个后果是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 ,在这种碰撞中 ,世界文化发展的走向如何 ?是将走向文化的同一化 ,还是走向文化间进一步的分裂 ?本文认为 ,由于存在着文化帝国主义及文化主体性诉求这双重现象 ,全球文化既不会完全走向同质化 ,也不会完全走向异质化 ,同质化与异质化这两个相互矛盾的发展趋势将同时并存于全球化的发展过程中  相似文献   

3.
我国古典诗歌最早形成的文学样式就是诗歌。古典诗歌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形成了自己的形式,并形成与新诗相链接的趋势,这就是古典诗歌从松散走向格律化又向非格律的松散化发展。正因为有了这种发展,才使得古诗与新诗顺利地对接,甚至将在今后一定时期相互融合,形成诗歌新的发展方向与新的诗歌形式。  相似文献   

4.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现代主义走向衰弱的时候,西方又出现了与之相对应的现代艺术——后现代主义。它的出现是传统的视觉艺术拓宽到视觉、听觉、触觉等各刺激的相互作用,并转变为艺术思维与艺术活动的一种组合关系。基于这种理论思考,本文从以下三方面开展论点:(1)后现代主义的界定:后现代主义的定义以及后现代主义的相关关系。(2)后现代主义的演变内驱力—观念化后现代主义是建立在一种新的艺术观念与创作行为结构方式上的形态。(3)结语。  相似文献   

5.
潘霞 《现代企业教育》2010,(18):134-135
当前我国手风琴艺术日益发展,但手风琴艺术的中国化问题也日趋明显,已经成为我国手风琴艺术发展的障碍。本文针对手风琴艺术的中国化进行了相关分析,首先阐述了手风琴艺术中国化的发展历程,接着分析了手风琴艺术中国化发展的思想,并从教学的角度对手风琴艺术中国化进行了研究,以期能为手风琴艺术的中国化发展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6.
文章认为现代主义在30年代中国小说中有一种综合化的倾向。论文从审美倾向、表现手法,以及小说文体等角度分析了现代主义与浪漫主义、现实主义,以及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这种综合化的走向,是现代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和变异,也是中国文学发展逐渐走向成熟的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7.
蒋耀辉 《巢湖学院学报》2004,6(2):84-90,109
现代主义艺术精神是由"前现代""现代""后现代"艺术精神所组成.这种结果走向艺术多元并存的复杂局面是不可避免,每一个艺术家和艺术流派在相互否定与超超同时,也在作自我批判与超越,在不断地反思艺术的本质,不断的否定自身之中,保留对文化、思想、意识的批判与超越态度,在质疑中发展,建构当代艺术的最基本的特征.  相似文献   

8.
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中期出现并流行于西方国家的一种泛文化思潮,它的发展与变化有其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后现代主义的主要特征是对现代主义的否定与批判,它倡导非理性主义、解构主义、多样性和生态原则。从修正的和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观念出发,我国儿童艺术教育发展的新路向可概括为走向观念多元、走向感性体验以及走向创造生发。  相似文献   

9.
中国佛教石窟艺术的历史透视(提要)[印度]谭中佛教发明石窟艺术是为了创造一种新鲜的、祥和的气氛。天堂是一种假象,佛教创造了这种假象使人们从自己的幻想造成的假象中解脱出来,但佛经也坦率地承认,所谓“西方净土”实际上也是一种幻觉。石窟中的神像在暗淡的灯烛...  相似文献   

10.
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中期出现并流行于西方国家的一种泛文化思潮,它的发展与变化有其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后现代主义的主要特征是对现代主义的否定与批判,它倡导非理性主义、解构主义、多样性和生态原则.从修正的和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观念出发,我国儿童艺术教育发展的新路向可概括为走向观念多元、走向感性体验以及走向创造生发.  相似文献   

11.
新诗的危机是整个诗歌面临的现代性困境的反映。这种危机,不仅仅是诗歌的艺术或内容的问题,更与它所处的整个现代文化环境密切相关。在中国现代社会和文化环境中,人们审美兴趣的转移导致了诗歌本身地位的日趋边缘化。这对新诗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了严峻的挑战。30年代诗歌在都市文化市场中的境遇,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正是诗歌的这种现代性困境的一种反映。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西方现代派作家们集中运用了荒诞这一艺术手法,随着世界的变幻和艺术的发展,荒诞逐渐发展成为一种艺术思潮,并在20世纪50~60年代取代了丑的中心地位,成为又一新的审美范畴。荒诞的美学意义与荒诞产生的文化背景、成为审美范畴的缘由以及审美特征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认为,审美文化虽古已有之,但其全面兴起却是现代事件。审美文化的兴起有着深刻广泛的社会文化背景,是当代科学技术、经济发展、文化发展导致的人类的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日益普遍的艺术化和审美化的产物,是传统审美文化向现代转型的深刻产物。本文将梳理审美文化由传统形态转换为现代形态的历史轨迹,并从理论和实践上对二者的异同作分析比较.  相似文献   

14.
试论现代中国山水画的审美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中国山水画的审美取向是在继承传统中国山水画审美取向的基础上,并对外来文化的吸取与包容,尤其是在现代社会,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艺术家通过大胆探索创新,拓展了现代中国山水画的审美领域,极大丰富了现代中国山水画的艺术表现语言.从中我们会清楚地看到现代中国山水画的审美观是随着时代进步而发展的,它反应着特定时代人的思想观念和审美意识.  相似文献   

15.
当今艺术危机与审美危机出现的原因之一是用抽象的审美意识去代替对艺术的理解,用单一的审美经验对艺术的整体经验进行覆盖,从而在对艺术理解的维度中只剩下了审美,这是对艺术经验的审美意识抽象化处理,这是构成艺术经验的异化的内在根源,也是西方主体化美学倾向下体验学、纯粹美学等产生的根本原因。伽达默尔在反对审美区分的基础上提出了"审美无区分",认为艺术经验是一个包括了审美经验在内的经验整体,艺术对真理认识的特殊性体现在艺术经验的整体性中。从强调艺术经验整体性特征而言,伽达默尔审美无区分思想可视之为反拨艺术经验异化的思考,这也是西方文化研究思潮在美学研究上的反映。  相似文献   

16.
从现代传媒与艺术展览的关系角度审视艺术作品展览的策划理念,主要表现在艺术展览的艺术性和现代性两大环节,艺术展览的艺术性和现代性的创新与发展承担着引领和指导作用。艺术展览除具有较高的艺术性之外,还要用现代化的传媒形式对展览的艺术性加以传播、宣传、推广。将艺术信息和作品形式通过多维空间及互联网数字技术传递给受众者,使受众者对艺术从认识到深层次领悟,从而提高受众者的审美水平。  相似文献   

17.
燕丽丽 《衡水学院学报》2012,14(3):25-27,24
西方现代艺术旨在表征个性的解放、人性的觉醒与心灵的自由,而后现代艺术则彻底解构了现代艺术的传统思维模式与审美主旨,在消解一切中陷入了后现代的艺术困境,即在思想解放立场上对现代艺术解构有余而建构不足。唯有在积极扬弃现代艺术的基础之上注入后现代元素以达到感性美与思想美相统一的和谐境界,才能开创当代艺术思想发展的新走向。  相似文献   

18.
本以《闯王进京》、《闯王旗》、《甲申祭》三个不同时期同一题材的历史剧为例,分析了现代戏曲历史剧在艺术追求和审美倾向上的发展轨迹,并以《甲申祭》为个案着重讨论了当前历史剧对历史人物隐蔽的心灵空间进行探寻的人观照倾向,以及对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这一问题的把握。  相似文献   

19.
纤维艺术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编织工艺,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现代纤维艺术已走向多元表达和抽象表达。现代纤维艺术的魅力,是通过多种表现形式来体现的。本文着重通过对纤维材料、肌理、视觉形态三方面艺术魅力的分析,旨在阐述现代纤维工艺这三个艺术要素在空间上的灵活运用和巧妙结合,构成了现代纤维艺术极强的装饰魅力。视觉美感既是艺术形式的核心,又是艺术作品的灵魂。纤维艺术创作也要围绕视觉美感,不断创新,与时俱进,才能达到至善至美的境界。  相似文献   

20.
影视剧音乐在现代传媒时代,面对市场,面对公众,所显现出来的个性与共性统一的艺术形象,正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当代人的接受方式与审美标准,其创作样态,创作技法,及其所生发合成的审美意境乃至崭新的艺术形态,正以人们难以预想的速度和方式在持续扩展和不断丰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