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建立多元模型,利用山东省17个地级市2000-2009年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工业化水平、市场发育程度、城市化水平和信息化水平等因素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影响。市场发育程度、城市化水平和专业技术人员的投入是影响山东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山东省信息化水平较低,未能起到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积极作用;山东省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关联程度较低,尚未形成融合互促发展的良好局面。  相似文献   

2.
基于企业规模维度设计企业融合得分估算区域融合发展程度的计算方法,利用825家自评估问卷对广州市制造业融合水平、发展趋势、政策成效进行深入分析,对149家样本问卷进行深度融合关键指标分析,实地调研广州市各区32家智造相关企业,结合广州市各主管部门函调结果,分析广州市制造业深度融合的问题和困境,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孙承志 《情报科学》2020,38(2):129-134
【目的/意义】新时代信息化与新型工业化深度融合发展能够提升工业经济发展质量,优化产业结构,促进 区域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其意义不言而喻。【方法/过程】通过构建新时代信息化与新型工业化融合发展指标体 系,以2013-2017 年信息化与新型工业化融合发展指标数据为基础,结合熵值法和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对新时代信 息化与新型工业化综合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从而为推进二者深度融合发展提供依据。【结果/结论】研究表明: 2013-2017 年全国整体以及四大板块地区的信息化与新型工业化融合发展水平持续增加,但距离高水平融合仍有 较大差距。为此,针对不同地区信息化与新型工业化融合发展水平的差异,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旨在为推进新 时代信息化与新型工业化深度融合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目的/意义】城乡信息化融合发展能有效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信息资源共享,优化城乡产业结构,对于 推进城乡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方法/过程】通过构建城乡信息化融合发展指标体系,以2009-2019 年城乡信息化融合发展指标数据为基础,结合熵值法、灰色预测模型对城乡信息化融合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和 预测分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城乡信息化融合发展的影响因素展开分析,进而为推进城乡信息化融合发展提供 依据。【结果/结论】研究表明:2009-2019年全国整体以及四大板块地区城乡信息化融合发展水平持续增加,但距离 高水平融合仍有较大差距。为此,针对不同地区城乡信息化融合发展水平的差异及影响因素,提出针对性的对策 建议,旨在为推进城乡信息化融合发展提供参考。【创新/局限】构建了城乡信息化融合发展评价指标,丰富了城乡 信息化融合发展研究内容;对城乡信息化融合发展水平没有展开空间计量分析,有待进一步拓展研究。  相似文献   

5.
文章主要通过对《2013年度中国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报告》中广西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指标数据,以及全区各地市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进行分析,提出促进广西两化融合发展的一些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刘国斌  王达 《情报科学》2020,38(1):132-139
【目的/意义】新型城镇化与信息化融合发展对于提升我国区域经济发展质量,促进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和社 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重要意义。【方法/过程】通过构建新型城镇化与信息化融合发展的指标体系以及融合度 模型,基于2013-2017年新型城镇化与信息化融合发展的指标数据,对全国整体、四大板块地区以及各省市的“两 化”融合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结果/结论】2013-2017年,新型城镇化与信息化融合发展度无论是全国层面,四 大板块层面还是各省市层面,均呈现出增加趋势,融合度越高“,两化”融合发展水平就越高。  相似文献   

7.
完善国家信息化水平测度指标体系的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世纪60年代美国与日本等国学者对信息化水平的测度理论与方法进行过研究,为信息化发展的定量研究奠定了基础。2001年7月我国公布了《国家信息化指标构成方案》。但是,随着信息化理论与实践的发展,需要我们对原有的研究成果进行客观而公正的评价,并对我国国家信息化水平测度指标体系做进一步完善,使其更加科学、合理。  相似文献   

8.
社会信息化水平测度模型及其应用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6  
陈昆玉 《情报科学》2001,19(1):14-17
社会信息化水平是对一个区域内社会信息化发展程度的定量描述;信息化测度方法比较流行的有美国波拉特模型和日本的信息化指数模型,二者均存在不足。本文在日本指数模型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改善,重构了较为科学、合理的信息化测度模型。  相似文献   

9.
城市信息化测度指标体系设计及应用(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付兵荣 《情报科学》2003,21(4):342-346
4 广州市信息化水平的综合评价(1)数据来源及其标准化处理。本文以广州市为测度对象。原始数据主要来自《广州五十年》、《广州统计年鉴(2 0 0 0 )》、网上检索及调研。得到原始数据后 ,按照各指标的要求进行单位换算 ,得出各年度各指标的绝对值 (见表 1~表 5 )。城市信息化测度指标体系的各个评价指标之间 ,由于其量纲、经济意义、表现形式以及对总目标的作用趋向不同 ,不具有直接可比性 ,必须对其进行无量纲处理、消除指标量纲影响后才能计算综合评价结果。消除指标量纲的过程就是标准化处理过程。本文规定 1996年的各项指标的指数为 10…  相似文献   

10.
本文采用广州市1950—2004年这55年间人口、地区生产总值(GDP)的历史数据,用SPSS统计软件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建立回归模型并进行检验,利用这一回归模型对广州市2010年前的主要年份全社会需电量进行了预测、对比和分析,结果表明这一回归模型在统计上呈显著相关性,所计算出的用电量指标基本与现实情况一致,基本上能反映广州市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用电水平。  相似文献   

11.
日本信息化指数模型指标间信息重叠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70年代后期日本学者提出的用信息化指数模型综合测度社会信息化程度的方法,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关注.在我国,尤其是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采用日本指数模型对全国和部分省区的社会信息化水平进行了测算,有的还在日本模型的基础上不断增添新的指标,提出了诸如综合信息产业力度法、信息产业综合水平模型以及信息资源丰裕度系数等多种测度方法.  相似文献   

12.
地区信息化水平与经济增长内生性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树友林  王怀民 《情报杂志》2007,26(10):85-86,89
目前在信息化水平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研究方面,基本不考虑内生性问题,只注重信息化水平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而忽略了经济增长对信息化水平的反作用。基于此,首次从内生性视角研究信息化水平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内生互动关系,遵循内生性的研究思路,根据我国31省市2006年的截面数据为研究样本,采用两阶段最小二乘法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信息化水平对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而且经济增长也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提升信息化水平,但作用程度不够显著。  相似文献   

13.
上海城市信息化现状分析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焦微玲  粟湘 《情报杂志》2006,25(11):120-122,126
简述了经济发展和城市信息化发展的关系,介绍了上海市1992年以来经济发展的特点和今后发展的目标,并按照比较优势理论分析了上海城市信息化发展的定位和目标,通过信息化指标对上海2000~2004年的城市信息化水平进行测算,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上海城市信息化发展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最后对上海城市信息化的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中国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首先,根据我国工业化与信息化的实际情况,本文对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度和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效率进行了定义;其次,在协同度评价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了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度的评价模型,并对我国2003年到2010年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度进行了评价;再次,在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效率定义的基础上,从投入产出角度构建了全要素融合效率评价指标,并运用仁慈型DEA交叉效率评价模型对我国1997年到2010年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效率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从2003年到2010年,中国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度越来越高,但是融合效率却越来越低,融合"大而不强,多而不精"的现象十分明显。最后根据分析结果,得到相应结论,为我国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发展提供决策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2003-2010年江苏省两化融合发展状况为例,构建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水平评定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AHP)计算出相关指标权重,并运用模糊关联度分析法,对2003-2010年江苏省两化融合的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定,并提出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6.
吴晓颖 《情报杂志》2007,26(5):146-147
通过计量分析的方式对中国信息化发展水平同美国、日本及其他国家的主要差距进行了比较,分析了中国信息化发展在宏观层面的现状,阐述了中国信息化发展的目标与方向。  相似文献   

17.
广州市信息经济测度与比较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作为我国华南地区中心城市,广州信息经济规模的发展倍受研究者的重视.卢泰宏和王宵(1992)借助信息化指数方法,首次对包括广州市在内的珠江三角洲信息化水平进行了测度分析[1].在此基础上,张启人(1993)通过一个改进模型对包括珠江三角洲在内的广东省信息化水平进行了国际比较[2].随后,邓兆参等(1994)再次对广州市信息化指数进行测算[3],谢康(1995)借助广州市首次第三产业普查咨询和其他统计资料,应用波拉特方法对1984年广州市信息经济规模进行了测度[4],江辉煌(1997)以广州市统计局资料和波拉特方法为基础,对1990-1991年广州市信息部门规模进行了测算,并完成<广州市信息经济测度与国际比较>硕士论文[5].本文在上述研究成果基础上,对广州市信息经济规模发展结构和特征,及广州市作为华南地区信息中心城市的地位进行初步探讨和分析.  相似文献   

18.
阐述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内涵,对区域“两化”深度融合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进行探讨,设计了一个包括3个一级指标、9个二级指标和39个三级指标的区域“两化”深度融合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基于熵值法构建了区域“两化”深度融合水平综合评价模型.  相似文献   

19.
基于2006年国家信息产业部公布的国家信息化水平评价总指数指标体系,以及国家信息化测评中心的测评数据,对新世纪以来,山东省信息化水平的总体和分类指标状况分别进行分析,揭示当前山东省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针对性建议.  相似文献   

20.
我国社会信息化指数测度研究述评   总被引:28,自引:2,他引:28  
信息化指数法(Index of Information)是日本学者小松崎清介在70年代后期提出的分析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信息化水平的测度方法.由于其计算方便、数据易得、结论直观、实用性强,可以宏观地反映社会信息化程度的纵向趋势和进行横向比较,因而在传人我国以后,很快受到情报界的关注和青睐,成为分析我国社会信息化进程的有利工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