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我们把两个国家之间进行相互贸易往来的过程中,由于贸易不平衡而引发的贸易壁垒与争执叫做贸易摩擦. 近年来,中日两国的中日经济关系已显现趋冷迹象,日本对华经济援助急剧减少、中日经贸摩擦连续不断、合作进程明显滞后等,已经严重影响和制约了中日经贸关系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今年3月29日,在中国总理温家宝即将对日本进行“融冰之旅”访问的前夕,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以下简称国际台)举办了一场由中日两国专家、学者和媒体人士参与的“中日网络对话”。两国嘉宾分别在北京和东京,通过互联网与网民探讨两国国民在生活、文化和思维方式等方面异同的“中日国民相处之道”。旨在借助互联网为两国国民提供一个相互交流的平台,以期在中日邦交正常化35周年之际,进一步增进两国民间的相互了解和沟通。  相似文献   

3.
王敏 《对外大传播》2008,(11):58-59
中日两国之间的文化差异 不可忽视 在日本人和中国人的脑海中,对于“异文化”的第一反应就是西方文化,两国的异文化研究通常会将焦点集中到西方各国的文化上。中日两国使用同样的汉字,所以人们往往认为同一汉字表达的是相同的意义,两国的价值观及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也应该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4.
中日两国于1972年恢复邦交正常化以来,双边关系的发展大致分为70年代单纯强调友好的"蜜月期"、80年代以经济合作为主导的"务实期"、90年代合作与摩擦同时上升的"碰撞期"和21世纪初首脑互访停止的"冰河期"。从2006年开始,中日两国进入构建"战略互惠"关系的新阶段。作为东亚两个最大的经济体和最有影响力的国家,中日各有所长,各自具有的优势在长时间内都无法替代。互利互惠和共同利益是中日关系长期稳定的基础,也是两国关系持续发展的动力。  相似文献   

5.
正唇枪舌剑、剑拔弩张、口若悬河……用这些中国成语来形容新年伊始中日大使在英国广播公司(BBC)的论战再贴切不过了。这场交锋是在英国广播公司《新闻之夜》节目当红主持人伯克斯曼的主持下,分别通过对日本驻英大使林景一和中国驻英大使刘晓明,就西方社会对中日两国间近日纷争的质疑展开的访谈。主要内容包括日方政府悍然参拜靖国神社、钓鱼岛主权归属、中国设置防空识别区等问题。这个不到十分钟的短短访谈视频被中国各大主流媒体报道并转载,这一短暂的交锋却拓展了中国民众对于中国利用媒体开展外交活动的思考。  相似文献   

6.
澳门是中国最早进行中西文化交流的桥头堡 ,也是西方了解和进驻中国大陆的首选 ,葡萄牙最早进驻澳门时 ,中国和西方世界处于不同的形式当中 ,两个世界有完全不同的文化观念 ,两国的政治形势以及当时世界的趋势 ,对葡萄牙进驻澳门的影响很大 ,而且也影响了中西文化交流的形式和特点。  相似文献   

7.
中国与日本都面临着从经济强国到文化强国的变化。中国、日本都设立了专项资助基金,扶持本国图书输出国外。通过中日两国的图书出版“走出去”资助基金状况的对比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探讨如何改善我国图书出版行业走向海外的境况。  相似文献   

8.
《人民日报》驻日本记者于青已经在日本这个与中国一衣带水的国家生活、工作多年.今年3月11日,他在日本东京亲历了地震,同时也很关注中日两国媒体有关此次震灾的报道。他分析了我国媒体在此次震灾报道中的整体表现,并对如何改善今后我国的对日传播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9.
于强 《文化交流》2008,(7):47-50
最近,上海教育电视台播放山口百惠主演的日本电视连续剧<血的锁链>,该片由瞿麦(又名朱实)翻译.瞿麦不但以翻译许多日本电影、电视连续剧著名,而且在与日本进行汉俳、俳句交流等方面有所建树,为中日友好的画锦彩绘了浓浓一笔.……  相似文献   

10.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强大的西方文明冲击着曾屹立于世界文明之巅而又积弱已久的中华民族。面对这一重要的历史转折,当时的中国是如何应对如暴风雨般蜂拥而来的西方文明体系和文化冲击的?“西学东渐”背景下,有着相似文明的中日两国在接受西学方面又有何异同?该文通过解读近代史料,对这些问题进行了一一考察,并对清末西学的传入及借道日本学习西方的事实进一步进行了论证。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文化身份认同和建构为切入点,对全球化语境下的中日文学关系进行了重新梳理,指出文化身份的建构不仅从18世纪的“西方”主宰初期始有,而且中日古代文学关系史上早就出现此类问题。中日两国有着不同的现代化近代化模式,导致了两国近现代文学史中对文化身份的不同建构方式。我们在使用全球化这一新的理论概念看待这一问题的同时,也应该警惕其中的陷阱。  相似文献   

12.
他以风媒花自比,没有鲜艳的色彩,也没有浓郁的芬芳,只有借助风力传送才能结出丰硕果实.于强,一位长年在一政府部门工作的非专业作家,20年里出版了四部中日题材的长篇小说,成为中日友好的民间使者.……  相似文献   

13.
"通过《人民中国》,我第一次接触到了原生态的中国"、"我觉得《人民中国》就是一本充满启发性智慧,教人如何增进相互了解的综合性杂志"、"我一下子被《人民中国》刊登的日本媒体无法深入的细节报道所吸引……通过《人民中国》的各种报道选题,我认识到了中  相似文献   

14.
该文采用历时语料库的方式考察了中日同形词“人间”和「人間」的词源及历史动向。语料考察发现:“人间”一词诞生于我国战国时期,有“世俗社会”和“人”两种意思,但最终只有前者保留了下来。对于「人間」:「ひとま」的读音始于奈良时代而终于镰仓时代,其释义受到了我国春秋时期“偶遇”词“人∣间”的影响;「じんかん」的读音始于平安时代,受到了白居易诗歌的影响;「にんげん」的读音始于平安时代的《枕草子》,起初和「じんかん」表示同一概念,指“人类社会”,后来自镰仓时代起,其意义稳定在“人类”上。  相似文献   

15.
正2010年中国GDP超过日本,两国经济实力的"新座次"使中日两国必须摸索出"新关系"。当前,中日关系处于调整期,各种矛盾集中爆发,钓鱼岛争端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矛盾之一。2010年钓鱼岛撞船事件后,尤其是2012年日本将钓鱼岛"国有化"以来,两国之间剑拔弩张,民众的相互印象也一落千丈。2013年8月7日,《中国日报》披  相似文献   

16.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跨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翻译实践不仅要重视语法和句子结构的准确性,更需要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细微差别。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承载着一个国家的历史、地理、人文、行为意识、风俗习惯等丰富的内涵,任何一种语言都已深深留下民族的烙印,必定有其独特性。日本的民族特性孕育出日语的暧昧性和距离性,这两大特点体现在日本人日常生活交际活动中的配虑表达和敬语上。对于语言文化差异,翻译时稍有疏忽,便有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的可能。该文从配虑表达和敬语两个方面分析中日语言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并探讨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