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史峰 《初中生》2015,(20):14-15
一篇好的作文,除了主题鲜明、结构合理、语言优美的要求之外,人物心理活动的刻画也很重要.作文如果刻画好了人物的心理活动,读者就会被人物心理“同化”,则会认定你的作文“写得好”.有同学认为,人物的心理活动是“隐秘”的东西,不太好“展示”.其实,只要掌握了人物心理活动的展示技巧,心理活动就会变得“隐而不秘”.作家琼瑶最会在她的小说里刻画人物心理活动,惟妙惟肖的心理活动是琼瑶小说“深得人心”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
《祝福》不仅是一篇思想意义深刻的小说,也是一篇在人物刻画上独具魅力的小说。在刻画人物的手法上,甚至可以和《红楼梦》相媲美。往往能寥寥几笔,就把一个人物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地呈现于读眼前。让读读后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以至于终身难忘。《祝福》中,除主要人物祥林嫂外,刻画得最生动、最形象、最深刻的莫过于“鲁四老爷”了。  相似文献   

3.
一个成功的人物是一篇小说成功的基石,一个成功人物的言行刻画往往是解码这个人物的关键.本文尝试从小说人物言行中较常见的“人称”入手,通过“还原法”与“比较法”,对小说中不同的人称使用进行分析,引领学生走进小说人物的精神世界,寻找到一条师生都较为容易掌握的常态化的“小说人物阅读”之路.  相似文献   

4.
本单元三篇讲读课,一篇自读课,各课的学习重点各有侧重。但无论怎样,写小说,重在写好人物;读小说,自然就要体会作者怎样刻画人物。单元教学要求指出了两点:“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和“描写人物的方法”。但环境是为写人服务的,人物离开了环境,也就没有了立足之地,没有了性格形成的阶级根源和社会根源。因此,我认为两个问题实际上可归纳为一个问题作为本单元的教学突破口,即“运用多种手法刻画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5.
《失街亭》是中学语文教材里的传统名篇。该故事矛盾复杂,人物众多,作品在情节安排,尤其在人物刻画上极其巧妙地设置了许多的“三”。在教学中敏锐地抓住这些“三”,可以收到牵一“字”而动全“篇”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6.
<正>教学目标:1.用补题法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2.关注描写董存瑞神态、言行的词句,体会这些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3.借助资料,加深对英雄形象的理解。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巧用课题,关注“舍身”,用补题法把握主要内容1.谈话导入,细读课题,激发阅读期待(1)为了民族解放和人民的幸福,无数革命先烈浴血奋战,百折不挠,在革命事业的道路上,谱写了一篇篇壮烈的诗篇。同学们,你都知道哪些革命先烈?  相似文献   

7.
色彩词是一类用颜色来描写客观事物性状、情态的词语.本文从色彩词在刻画人物、描绘景物、表达情感上所呈现出来的修辞特点,来论述色彩词所具有“刻画人物,生动形象”、“描绘景物,景象鲜明”、“表达情感,情感浓郁”的修辞效果.  相似文献   

8.
陈煜 《现代语文》2006,(5):20-20
司马迁的《史记》以记述人物为主,通过描写人物去展现广阔的社会历史画卷,笔法精练,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中学语教材第六册(人民教育出版社)中选取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是历来被人们广为传诵的名篇,篇中成功地刻画了蔺相如和廉颇两个历史人物。蔺相如的智勇双全、深明大义,廉颇的骁勇善战以及知错就改的可贵性格分别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三件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司马迁着力从语言和行动两个方面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技艺高超,使人物鲜活生动,如在眼前。这篇章中还涉及到一些其他的人物,其中,“秦王”的形象尤其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9.
大江健三郎的《人羊》和鲁迅的《示众》都是短篇小说。两部小说中一部反映日本的公车社会相﹐一部速写了中国的街头社会相﹐可谓把世间“看客”描绘得淋漓尽致。本文试图从两篇作品的人物刻画比较入手﹐解读其共同反映出来的看客们的精神暴力。  相似文献   

10.
【总体阅读思考】这是一篇人物通讯.一般说来,人物通讯有三种类型:一是传记式,主要报道人物光辉的一生,如报道雷锋先进事迹的《伟大的战士》等.其特点是主要写人物的成长过程、业绩、先进思想等一生事迹.二是片断式,只写先进人物的一时一事.或某一侧面,其特点是不写人物“全貌”,着重写人物的一件事、一个特点或一个生动的镜头,以此反映时代的思想光华,或闪耀在人物心灵的火花.三是群像式,即一篇通讯中写多个先进人物.这篇人物通讯,明显地属于第三种类型。阅读本文,要注意从下面三个方面来把握: 1、作者是如何组织材料的? 2、作者对李克会这个新时期农民的典型是如何刻画的? 3、作者在文章中为什么要写到老秀才的梦?文章标题为什么用“银杏树下?”  相似文献   

11.
【总体阅读思考】 1、本文在人物刻画方面运用了哪些表现技巧? 2、与消息和记叙文相比较,本文有何特点?【阅读入门指津】在“自读提示”中,编者说这是一篇人物特写,其实不然,这是一篇人物通讯.人物特写与人物通讯同属于新闻体裁,它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共同点.如报道的都是真实、典型的新闻人物,都要求有时效性等;但二者又有一定的区别:人物通讯选材相当广泛,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可以不断变换,人物的各种背景可以充分地交代,人物的事迹可以充分地展开.一句话,人物通讯在主题的统帅下,注意材料的多姿、多采、多样.人物特写却有所不同,它报道的对象虽然是先进人物,但大多是政治家、专家、学者、演员、体育名星以及有某一  相似文献   

12.
周乐 《辽宁教育》2013,(2):94-96
小说是一种侧重刻画人物形象、叙述故事情节的文学样式。童庆炳先生在其《文学理论》一书中,阐述小说的基本特征为“深入细致的人物刻画、完整复杂的情节叙述、具体充分的环境描写”。显然,解读一篇小说应该重点关注的是人物、情节与环境。  相似文献   

13.
高尔基曾说:“在过去或现在大量事实中,在对成千上万人的观察中,应该选取最主要的东西,并且学会用语言最充分、最鲜明地描绘人的内心生活和外部生活,描写人的意会、感情和思想。”(《回忆高尔基》)这里,高尔基说的“用语言最充分、最鲜明地描绘人的内心生活”就是指人物的心理刻画。心理刻画作为一种写作技巧大量用于人物描写之中。可以说,对于人物的刻画,离开了心理刻画是不完美的;掌握了心理刻画,就很大程度上掌握了对人物的刻画技巧。因此,必须深入细致地探索人物内心深处的情感、思想,进而描摩出人物的心理活动,这样便能把内在的、隐秘的心理活动形象化,从而让读者能够真正领会人物的真情实感。那么,在写作中如何把握人物的心理刻画呢?本文试对此问题略作研究。  相似文献   

14.
在教学一篇小说的时候,我们已经习惯了用“读”和“析”这样的传统方法来完成教学任务。情节.学生会沿着“发生一发展一高潮一结局”来梳理;人物,学生同样会抓住刻画人物的几个要素来加以分析乃至品赏:然后在此基础上形成对主题的认识。其实,小说不仅可以这样读,还可用其他方式来阅读,比如“写”。  相似文献   

15.
<正>小学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盼》一课,是著名作家铁凝的一篇刻画人物心理的力作。全文围绕“盼”字刻画一系列的心理活动,这个字是全文的题眼。所以,我们应抓住“盼”字来展开教学,引导学生探究人物的心灵轨迹。一、“盼”的一波三折1.是什么引发了“我”的盼呢?(一件新雨衣)我们可以看到“我”的第一个内心活动——想穿雨衣,并在雨中感受它的新奇。  相似文献   

16.
《野草》是鲁迅文集中的精品,《立论》是该集中的第17篇。文章很短。作者以一个“梦”的形式,用近乎寓言的笔法深刻揭露了在当时现实环境中,真理被歪曲,黑白不分的丑恶现象。坚持真理时时碰壁,鼓吹逢迎却成为“时代骄子”。鲁迅刻画人物时很喜欢刻画他的“眼睛”,这在我们中学语文课本中数见不鲜。在本文《立论》中,当面对学生的提问时,作者仍然紧紧抓住了这位老师的眼睛,用一“斜射”形象逼真地描绘了一位圆滑世故的先生的神态。全文主要采用对话的形式,通过大量的富有讽刺意味的语言来刻画“类型”,进而传递出作者内心深处的愤愤之情。不…  相似文献   

17.
中学语文比较教学浅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在,比较教学,越来越被人重视了.高中语文第三册书中,节选了《守财奴》.和《泼留希金》两篇课文.“思考和练习”中有这样一道问题:“这一课(指《泼留希金》)和前一课(指《守财奴》)所写的剥削阶级的两个人物,都表现了各自的阶级本性,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刻画人物的方法又有什么相同和不相同的地方?”《守财奴》节自法国文学家巴尔扎克写的《欧也妮·葛朗台》.《泼留希金》节自俄国文学家果戈里写的《死魂灵》.这个问题是从比较  相似文献   

18.
小学生写记叙文,一般说来比较简单,无非是这么两种:一种是叙事,另一种是写人。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把写作的重点放在刻画人物性格上面,这是不言而喻的.但如何具体地刻画好所写人物的性格,即如何把人物写“活”,使自己笔下的人物具有独特的个性,这是很有讲究的。有些学生尽管也很“卖力”,写时也很专注,但写出来的人物脱离现实生活,没有鲜明的个性,让人一看就知道这是一个“作文中的人物”;而如果掌握了一些描写、刻画人物的好方法,那么即使花费较少的气力和笔墨,也能把人物写得栩栩如生,让人看了会产生如见其人的感觉。要把人物写“活”,最…  相似文献   

19.
在《林黛玉进贾府》这篇课文中,作者让贾府的几个主要人物先后登台亮相,并调动各种艺术手法,从不同的角度对他们进行了穷形尽相的刻画,写得生动活泼、摇曳多姿。而其中用‘笑”来刻画王熙凤的手法更是令人叹服,充分体现了曹雪芹“言浅而意深,用常而得奇”的艺术匠心。  相似文献   

20.
《干将莫邪》是语文出版社八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中的一篇古文自读课文。《教师用书》在“课文说明”中有这样一段引人注目的话:“课文主要是叙述故事,但也很注意通过细节描写衬托人物的性格。如课文除具体刻画“赤”报仇坚决,不惜自刎献头的刚烈行动外,还通过他的人头被煮时‘踔出汤中,踬目大怒’这一细节,突出他对楚王的刻骨仇恨。”仔细分析这段话,至少有以下几层意思:第一,本文是一篇叙事为主的文章;第二,文章主要刻画的是“赤”的报仇坚决,“赤”是本文的主要人物;第三,文章不但刻画了“赤”的报仇坚决外,还突出了他对楚王的刻骨仇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