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商州世界”是贾平凹三十余年的小说创作中一以贯之的观照视点。从《商州初录》对商州世界的诗意抒写,到《小月前本》、《浮躁》等对商州社会精神躁动的审视,再到《高老庄》与《怀念狼》对知识者精神回乡的尴尬书写,直到《秦腔》与《高兴》中对乡土文明的终结与农民城市生活的记录,尽管视角或显或隐,或正或侧,贾平凹始终执着地以故乡商洛为用之不竭的源泉,其作品也由此勾画出三十年来中国农村社会与乡土精神的嬗变历程。  相似文献   

2.
中国是一个泱泱诗歌大国。从《诗经》到《楚辞》,从陶渊明到"建安七子",从唐诗到宋词到元曲,高潮迭起,名家辈出,精彩纷呈,璀璨夺目。诗人们张目人间,寄情世外,漱涤万物,牢笼百态,人情物理,体察入微,或醉或醒,或执著或洒脱,或沉郁或飘逸,或振奋或淡远,风情万种,千古流芳。古诗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批判地吸收和创造性地继承这个精神养料,对于滋养性  相似文献   

3.
鲁迅先生很多文集的名称,略显古怪,例如《坟》、《华盖集》、《而已集》、《三闲集》等。研究显示,这些名称都寓含着一定的意义,或体现革命精神,或展示内心世界,或表明自身处境,或揭露事实真相,或说明题材范围,或表明自己的心愿。 1.体现革命精神。例如小说集《呐喊》的意思是:给革命者扬威助阵,使他们不惮于前驱。文集中各篇均饱含着强烈的反封建精神,例如《狂人日记》以狂人之口,道出了封建社会人吃人的本质,并喊出“救救孩子”的呼声,体现了昂扬的革命斗志。 2.展示内心世界。小说集《彷徨》写于1924年到1926…  相似文献   

4.
由于《世说新语》的巨大影响,人们通常将其视为魏晋文人精神的集中代表.然而从《世说新语》的文献形态演变来看,对魏晋文人精神的认识是随着它的文献记载的产生发展而不断趋于成熟的.《世说新语》是这种成熟认识的集中代表而已.所以,从《世说新语》的文本演变来探索魏晋文人精神的认识过程,不啻是认识魏晋文人精神的认识过程的有效捷径.在《世说新语》所依据的蓝本中,《魏晋世语》、《名士传》、《语林》和《郭子》是主要而有代表性的四种.从四书的演变过程可以看到人们对魏晋文人精神变迁的认识是如何的由浅入深、由模糊到清晰.  相似文献   

5.
从费翔的《冬天里的一把火》、崔健的《一无所有》,到老狼的《同桌的你》、任贤齐的《心太软》,再从谢霆锋的《因为爱,所以爱》,到今天阿杜的《离别》,校园流行音乐或优雅温婉,或热情奔放,或忧伤缠绵,或清新明快,以其独有的魅力风靡校园,细雨润物般触摸青年学子们最丰富的精神世界。音乐就是情感。流行音乐追求最鲜活的脚步,代表最现代的情感和永远精彩丰盈的青春。作为最显时代活力、最具情感张力的当代青年群体,怎能抗拒流行音乐的清新隽永与美妙旋律?  相似文献   

6.
论英国荒岛文学源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英国荒岛文学的形成 ,与英伦三岛的地理位置、英国的殖民发展史以及英国人的冒险精神密切相关。因此 ,荒岛自然而然地成为英国文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主题。从 16世纪末期莎士比亚的《暴风雨》到 17世纪丹尼尔·笛福的《鲁滨逊飘流记》 ,从 19世纪R·M·巴兰坦的《珊瑚岛》到当代作家威廉·戈尔丁的《蝇王》 ,英国文学史上产生了一系列以荒岛为题材的文学作品 ,我们称这类作品为荒岛文学。然而 ,荒岛文学并非宣传藉荒岛来寻求逃避社会的处所 ,荒岛只是一种载体 ,是表达主题的一种手段。它们或是表现人与自然的冲突 ,或寻求一种改造社会的手段 ,或宣传作者的社会、政治和哲学观点。  相似文献   

7.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从《诗经》到《楚辞》,从汉乐府到魏晋南北朝民歌,从唐诗、宋词到元曲,诗歌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中华民族的精神,我们中国人的思想性格都是经过两千多年的诗歌浸淫而养成的。因而作为一个中国人需要对中国的  相似文献   

8.
屈原继《诗经》之后 ,开创了崭新的诗体——骚体诗。《诗》、《骚》怨刺时政的精神是其主要相同之处 ;但从《诗》发展到《骚》,随着时代的变迁 ,其怨刺精神的嬗变依然明显。概言之 ,就是《骚》诗中的主体意识与个体精神的增强。《诗》、《骚》怨刺精神所包蕴的刺政刺时与主体意识两方面的内涵 ,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关注现实、积极入世与独立不迁的品质。初见于《诗》,定成于《骚》,对后世知识分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中国最早对"小说"这种文体进行研究的是史学家。他们在编撰史志目录时,将小说或列入子部,或收入史部。但无论是子部还是史部,均排斥虚构,要求实录。在实录精神的影响下,从东汉时期编撰的《汉书·艺文志》到清乾嘉时期的《四库全书总目》,绝大多数目录中的小说著录均体现出浓厚的史传意识。  相似文献   

10.
王符《潜夫论》中引《诗》众多,或从文字比对,或从诗意核查入手,可以考证其为《鲁诗》系统。《鲁诗》学派严谨的学术态度和经世致用的现实精神以及《诗》史互证的文风对《潜夫论》产生了巨大影响。王符《潜夫论》与《鲁诗》之间关系密切,是汉代经学影响文学的典型个案。  相似文献   

11.
荒岛小说这一题材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基本遵循了人遭遇海难、流落荒岛和回归社会的情节模式。《鲁滨孙漂流记》、《蝇王》和《昨日之岛》三部代表性作品可以充分表现出荒岛小说在空间意义、欲望表征以及终极指向三个方面哲学意义的流变。从《鲁滨孙漂流记》中昂扬自信的时代精神,到《蝇王》对这一精神的摧毁,再到《昨日之岛》中温和的反思性重建,展现出从绝对到相对,从一元到多元,从"务实"到"务虚"的转变。  相似文献   

12.
基耶斯洛夫斯基的《蓝色》堪称电影的经典之作。文章主要从《蓝色》的精神层面探讨了主人公茱丽的心路历程:由逃避到面对,由不选择到自主选择,由自由到不自由。并从这一心路历程解读导演的内心精神,借以阐述选择和自由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从《狼图腾》到《狼毒花》,从动物的野性到英雄的血性,一批阳刚之作相继“亮剑”,震撼、滋润着人们枯竭、萎靡的心灵,铸造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刚柔相济的天空。  相似文献   

14.
道是《老子》本体论中的核心概念,是《老子》对天下万物进行抽象之后对宇宙做出的哲理化解释。这一抽象过程经历了从天下万物到有、从有到无、又从无到道的过程。《老子》认为道是有与无的统一体,是生化万物的终极根源,但就其实质说,道是物质与精神的混合体。道是《老子》哲学的逻辑起点和理论基石,对它的研究不仅是理解《老子》本体论的关键,也是开启《老子》哲学体系大门的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15.
中国是一个诗的阂度。从《涛经》到《楚辞》,从汉乐府到魏晋南北朝民歌,从唐诗、宋词到元曲,诗歌充分展现中华民族的智慧,中华民族的精神,我们中国人的思想性格都足经过两干多年的诗歌浸淫而养成的,因而作为一个中国人需要对中国的文学要有一定的了解。  相似文献   

16.
屈原继《诗经》之后,开创了崭新的诗体——骚体诗。《诗》、《骚》怨刺时政的精神是其主要相同之处;但从《诗》发展到《骚》,随着时代的变迁,其怨刺精神的嬗变依然明显。概言之,就是《骚》诗中的主体意识与个体精神的增强。《诗》、《骚》怨刺精神所包蕴的刺政刺时与主体意识两方面的内涵。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关注现实、积极入世与独立不迁的品质。初见于《诗》,定成于《骚》,对后世知识分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以《离骚》为代表的楚辞是我国文学史上不朽的著作,它的流传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之文学,从骚体到汉代骚体赋再到六朝赋一路走来,继承与创新并存,到了王粲的《登楼赋》,无论从内容还是体式它都表现除了一种楚辞精神的回归,是楚辞精神在发展继承过程中的不可或缺的复兴,也因此成为了六朝赋之典范。  相似文献   

18.
把握和体现时代精神,并将主观精神与时代精神互动与融合,是《女神》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这一内在精神带动了诗歌外在形式的彻底解放,使《女神》从内容到形式都获得了全新的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19.
中国曾经是一个泱泱诗歌大国.从《诗经》到《楚辞》,从陶渊明到"建安七子",从唐诗到宋词、到元曲,高潮迭起,名家辈出,精彩纷呈,璀璨夺目.诗人们张目人间,寄情世外,漱涤万物,体察入微.或醉或醒,或执著或洒脱,或沉郁或飘逸,风情万种,千古流芳,真可谓诗海浩  相似文献   

20.
鲁迅一九二四年所作的小说《祝福》,其前因可上溯至一九○三年他所译的雨果的随感录《哀尘》。从《哀尘》到《悲惨世界》与《祝福》,在主题、人物等方面存在种种相似之处,这是雨果与鲁迅作品之间具有影响关系的佐证。当然,鲁迅的创作是植根于中国现实的创造性作品,《祝福》着重强调的是人物深刻的精神悲剧。与上述看法相联系,根据《哀尘》及鲁迅手书《附记》提供的线索,我们有理由认为,至迟在一九○三年(而不是一般所说的一九○四年),鲁迅思想已经发生了从科学救国到文艺救国的重要变化。通过“精神革命”来拯救祖国的看法,已经在他的世界观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