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联,是华夏文学百花园中独有的一朵奇葩,无论是从继承优秀文化传统的角度,还是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角度来说,都有必要学习对联.  相似文献   

2.
对联,作为中国学独有的一种用语言字表达思想感情的学形式源远流长,在语教学中发挥着独特作用。其作用有四:帮教师卒章显志,助学生抓住要领;引发思考的切点,透析章的标尺;只言片语解缘由,化繁为简寓其中;悠悠对联娓娓语,指点迷津惜光阴。  相似文献   

3.
中华传统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语教学不单是一门技术,而是同整个中华传统化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近至语言、学,远至书法、音乐、建筑艺术等,都对语教学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对联艺术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是学的远亲,属于一门独立的艺术类别。上至朝堂的君主大臣、人雅士,下至工商农兵。不同阶层,都有它很多的爱好、追随。从名胜古迹到宗庙祠堂到寻常百姓家,  相似文献   

4.
陈天波 《中学文科》2007,(12):118-118
对联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艺术形式,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有着独特的价值。在历史教学中巧用对联,可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加强思想教育,弘扬传统文化,从而使历史教学收到良好效果。[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对联,是一种喜闻乐见、短小精悍、言简意赅的文学形式,语文教师恰如其分地选取对联,恰到好处将其介入到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不仅可以浓厚语文课堂的“语文昧”,激发学生学好语文的兴趣,而且可以引导学生纵横拓展,谈古论今,提高语文素养。现以阅读教学的几个环节和作文教学的几种表达形式为宇,举例说明。  相似文献   

6.
对联是有独立意义的对偶句,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是汉语言中永不凋谢的一朵奇葩。它是我国特有的一种语言艺术,历来为人们所喜爱。  相似文献   

7.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伟大智慧的结晶,经历了千年风雨屹立不倒,而近年来,随着各种通讯媒体的不断崛起,各种网络文化、流行文化、快餐文化冲击着我国青少年甚至于儿童的生活。在这种巨大的影响力下,很多青少年开始走向迷茫,那么在这个文化碰撞激烈的年代中,谁应该是小学教育中弘扬我国伟大传统文化的中坚力量呢?毫无疑问——小学语文!  相似文献   

8.
《中学生数理化》2007,(2):36-36
对联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一块瑰宝,不少对联与数学结缘,成为佳联妙对,我们在欣赏这些对联时,既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又提高了文学修养,别有一番情趣。  相似文献   

9.
转变考试的功能,创新考试命题形式,正确处理好积累与运用、知识与能力的关系,关注学生独特的感悟与体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更好地把语文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0.
对联是中国古典文学形式的一种,理所当然具有文学性和艺术性,它形式短小,文字精悍,是一种特殊生动的艺术形式,同时又是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它以诗、词、曲等前所未有的灵活和完美而体现了中国文字的语言艺术风采。对联之美在于对称、对比和对立统一。对联的艺术性,可以用当代学者的一副对联来概括:对非小道,情真意切,可讽可歌,媲美诗词、曲赋、文章,恰似明珠映宝玉;联本大观,源远流长,亦庄亦趣,增辉堂室、山川、人物,犹如老树灿新花。只要教师们重视,一定能够重新拾起对联这一传统文化的瑰宝并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1.
对联是我们中华民族独有的一种文学样式,被誉为“民族国粹”。古往今来,人们从未间断过对对联的艺术探求,许多文人墨客以联抒情,不少志士仁人以联砺志,他们为我们留下了一大批宝贵的文化遗产和丰富的轶闻趣事。不少名联佳对更是人类智慧火花的进发,聪明才智的结晶。欣赏一些优秀的对联,不仅可活跃思维,开启智慧,还可陶冶情操,提高情趣。  相似文献   

12.
“两行文字”——对联,是中国汉语言文学丛林中最具民族特色的一枝奇葩。这种为大众所喜闻乐见的文学体裁,本身所包含的丰富的文化底蕴正与当前语文教学所倡导的人文精神琴瑟和呜。不仅如此,它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和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具有非同一般的作用。因此,随着素质教育的逐步深入,课程改革的全面启动,在中学语文试卷中时常能见到对联形式的题目,而在语文课堂中引入对联艺术,已成为许多有识之士的实际行动。但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对联到底还是较为生疏的。那么如何将对联引入教学,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邱荷兰 《考试周刊》2013,(68):32-33
新课程要求教师在引导学生掌握语文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是学生语文能力的综合体现,也是学生生活学习的必备技能.本文从课堂教学组织的角度出发,分析语文课堂的特征,阐述通过语文课堂的有效实施,提出促进学生语文素养提高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4.
15.
陈胜全 《教育艺术》2006,(10):24-25
语文信息素养是传统文化素养的重要组成都分.主要由语文信息意识、语文信息知识以及语文信息能力组成,其中,语文信息意识是前提,语文信息知识是基础.语文信息能力是核心,学生语文信息素养的培养离不开实践,而课堂又是语文信息素养培养的实践主阵地。如何有效地将语文信息素养的培养科学地融入课堂教学观?关键在紧扣语文信息素养的三个内涵来组织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16.
具有高度艺术性和语言魅力的对联与语文教学也息息相关,首先,借助于课文中引用的对联,可以使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深切的感受到语文课堂与生活紧密相连。再次,借助于对联的学习,还能使学生受到启发教育,获得欣赏的乐趣。  相似文献   

17.
对联是表现中华民族文化的一种特有的艺术形式,讲究对仗工整,平仄押韵。对联中嵌入数字会妙趣横生,耐人寻味,下面撷取几副,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8.
文化是教育的根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是开展教育的瑰宝,在开展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中,有效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对于提升小学语文教育质量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可以实现当代小学语文教育的目标。  相似文献   

19.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即语文修养、语文水平、语文能力、语文素质等概念的总和,而核心素养是语文能力及品质。在其核心素养下,语文教育工作者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方法,更新教育观念,创新教学手段,不断提升教育教学水平。  相似文献   

20.
对联,兴起于唐宋之间,盛行于明清之际,千百年来,已经深入人心,为人们所喜闻乐见,成为我们民俗的一部分。尽管它作为一种文学样式,还不能与唐诗、宋词、元曲等相提并论,但是,如林则徐等名家撰写的名联,丝毫不比诗词曲逊色。况且,对联比诗词曲等文学样式更普及,更实用,至今还活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