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最老     
《考试》2008,(5)
老师问学生:"你们谁能够说出,哪种乐器最古老?"  相似文献   

2.
<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可是纵观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堂,还普遍存在着"满堂灌""假问答"的传统课堂形式。那么,如何构建平等、民主、高效的师生对话平台呢?一、眼中有"生"——还学生的主体地位笔者曾听过一位老师执教《大江保卫战》,学生齐读课题后,教师随即提问:"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有学生问:"谁保卫大江?怎样保卫的?"又有学生举手发  相似文献   

3.
一、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对学习材料的反映也就越清晰,思维活动最积极最有效,学习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用"激将"的方法设疑:"你们随便说出一个多位数,大家都不用笔算,看谁先很快判断出这个数能否被3整除."比赛结果,还是老师很快说出每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这时学生觉得新奇:"老师有什么诀窍?"不等教师提问,学生们求知若渴的情绪被澈活起来了.  相似文献   

4.
张怀芹 《教师》2011,(22):29-29
现在的语文教育出现了许多怪异的现象: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昏昏欲睡;许多学生喜欢阅读,却不喜欢上语文课;面对出题者所选的阅读分析文章,作者本人做不对自己所写文章的阅读理解题,15分竟然只得了1分,甚至一个被作者认为"说出了我内心最真实意图"的选项答案都是错误的(2008年10月28日《中国青年报》);语文教学特别是...  相似文献   

5.
我国著名教育家李吉林说:"教育的灵魂便是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语文因其特殊的地位贯穿于其他各学科中,也因其与我们的生活联系紧密,常常在课堂中容易放飞学生的思维.那么如何正确合理地放飞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呢? 一、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人们能够从学习中得到乐趣和满足,从而产生强烈的创造欲.如在教学《山沟里的孩子》时,为了让生活在城市里的学生深入透彻地了解文本,我先提问:"每天你们是怎样来学校上学的?"学生争先恐后地说出了很多答案,课堂气氛一下子变得活跃起来.于是我趁热打铁,追问他们:"那你们猜猜,生活在山里的孩子们每天又是怎样上学的呢?"学生们又开始议论起来.结合现实生活来思考,学生思维发散的空间就更大,想象的东西也越来越丰富.  相似文献   

6.
现在的语文教育出现了许多怪异的现象: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昏昏欲睡;许多学生喜欢阅读,却不喜欢上语文课;面对出题者所选的阅读分析文章,作者本人做不对自己所写文章的阅读理解题,15分竟然只得了1分,甚至一个被作者认为说出了我内心最真实意图的选项答案都是错误的(2008年10月28日《中国青年报》);语文教学特别是文言文教学只讲不读、思  相似文献   

7.
王爱民 《山东教育》2012,(Z5):53-54
老师讲着力点是在"传授"上,希望通过"讲"来达到让学生"会"的目的。在这种思维的制约下老师最经常从嘴里说出的一句话是:"明白了吗?"或是:"懂了吗?"如果学生回答"明白了"或是"懂了",老师就认为自己的教学任务已经完成。实际上这是一个错误的认识。语文教学同其他学科教学  相似文献   

8.
一、在反反复复的诵读中感悟语文味 于永正老师说:语文教学如果离开一个"读"字,就什么都没有了.反过来说,抓住了一个"读"字,什么语文能力、思想教育、情操的陶冶等等,便都在其中.在教学<金色的草地>时,初读第二自然段以后,我问学生:"你们想不想吹吹这美丽的蒲公英啊?"学生用诚恳的眼神望着我,我相机播放蒲公英随风飞舞的画面,并把文中兄弟俩一同玩耍的情景作为解说词,引导学生和文本进行对话,当说到蒲公英的绒毛吹到了我的脸上时,我又问道:"你有什么感觉?"由于前面的动画、音乐以及我的语言描述,孩子们都感同身受.  相似文献   

9.
<正>那天放学,我在班级批阅作业,孩子们已经走的稀稀落落。突然学生A小心翼翼地走过来说:"老师,我想问您一个问题?"我说"问吧!"他压低声音:"我和小Y谁学习更好呀?"——就拿平时的语文成绩来说,小Y是班上公认的好学生,小A是一个在及格线上挣扎的孩子。但当时我看到小A渴望得到答案的眼神,沉思了片刻后回答:"你们两  相似文献   

10.
<正>学生每天大约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而课堂是学生在学校中的主要学习场所,让学生幸福快乐地度过每一堂课,是我们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在我们平时的语文教学中,经常听到教师这样问学生:"这堂课大家都听懂了吗?"却很少听到教师问:"这堂课你们学得快乐、幸福吗?"事实上,语文是最接近生活、内容最丰富多彩的学科,语文课堂是教师、学生和文本思维碰撞和自由交流的地方,是师生生命不可重复的体  相似文献   

11.
杨建华 《师道》2013,(4):22-24
没有对话就没有真正的语文教学。语文教学中的对话可分为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两种。一、师生对话一是有疑而问,发问者为学生,应答者为教师。1.她们为什么不能随便回娘家?生问:老师:中学语文课本中披露的"媳妇不能随便回娘家"的事例有三处:一是在《记王忠肃公翱  相似文献   

12.
对话教学是对话的时代精神在教育领域的回应,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过于注重学生对知识本身的索取,学生不能自由表达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感受,这决定了对话教学的迫切性与必要性,而语文学科本身的人文性又为对话教学提供了可能性。对话教学主张语文教学应该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从而突破了教学中主客体单一的主体认识论模式,走向"教师—文本—学生"多个主体相互作用的交往实践模式。  相似文献   

13.
有人曾做过这样的测试:教师出示一张画有红色圆圈的纸,问:"这是什么?"小学生能说出很多种答案,而高中生只说:"是一个红色圆圈".为什么高中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远不如小学生?传统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掌握知识和规律越多,创造性越少.创新是一个民族的希望,创新教育应当是教学的主旋律.为了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我在教学中特别努力做好下列几点.  相似文献   

14.
放学接女儿回家,无意中问了一句:"喜欢你们的语文老师吗?" "不喜欢." "为什么?" "我们的语文老师太凶了.喜欢大声叫,叫得楼上办公室的老师都能听见."  相似文献   

15.
一问题的提起 教学机智不是一个陌生的话题,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入发展的今天重新探讨它仍有必要. 这里,仅以小学低年级<小画像>一文的教学为例.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下雪了,大雪覆盖了整个原野.清晨,小鹿、小鸡等动物都出来了,纷纷用自己的足在雪地上画出美丽的图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问道:"为什么‘青蛙’和‘蛇’没有出来?"一个学生站起来回答道:"因为他们没有毛衣,怕冷,所以没出来."教师听了很不高兴,用严厉的口吻说:"不知道,就不要乱说!"这位学生坐下以后,教师又问全班同学:"谁知道?谁能告诉大家正确答案?"这时,教室里静极了,再也没有人起来回答教师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王剑平 《现代语文》2004,(12):29-30
传统的语文教学经常运用"串问式"教学法--一节课漫无目标,问这问那,一问到底.其具体表现为:一问作者是谁,二问段落怎样划分,三问中心思想是什么,四问表现手法有哪些等等,问得茫无边际,问得无穷无尽.由于问题提得过于烦琐、零碎,湮没了主问题,把语文课上成了"满堂问"的课.曾听一位教师教朱自清的<春>,老师开始讲解课文了,问道:第一个"盼望着"是什么意思呢?那么第二个"盼望着"又是什么意思呢?"东风来了"是什么意思?"春天的脚步近了"又是什么意思?这样提问岂不是文章有多少句话就可以提多少个问题吗?而在这些问题中,有许多是明知故问,问倒了学生的学习胃口,问走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17.
"没有沟通就没有教学"。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沟通"与"合作"的活动。教学主要是在这种以"对话"是教学活动为重要特点的网状关系中进行的。语文教师在对话式教学活动中,要乐于与教材搞好对话,善于引导学生与教材搞好对话,善于引导学生与老师搞好对话,善于引导学生与学生之间搞好对话,让对话式教学增强语文教学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8.
谁是英雄     
郭学文 《师道》2003,(6):26-26
朋友的女儿读小学六年级,闲聊中我与她谈到英雄的话题,她很快就说出一大串耳熟能详的革命领袖和战斗英雄的名字来。我问她:“除了这些人,在你心目中还有谁是英雄吗?”这个聪明伶俐的小女孩想了一阵子,然后一脸茫然地看着我。面对孩子茫然的眼神,身为教师的我,自然联想到我们的教育,尤其想到了长期以来争论不休的语文教育改革。曾经在一次小学语文公开课听教师讲解课文《落花生》。在讲到“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面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时,老师要学生说出哪些是有用的人。学生们踊跃发言:“董存瑞、黄继光、刘胡兰………  相似文献   

19.
那次参加区电教课比赛,让我至今不能释怀,因为那是一节失败的课!原本是一次美妙的"精神"之旅,却被我不断的"问"破坏得索然无味.现在想来,其实语文的课堂就如一次旅行,而老师就如导游,学生就如游客. 想做好课堂上的"导游",我觉得就必须关注一个"问"字.教师的问,学生的问,如何问,问什么.现在对于那些热热闹闹的课堂许多人提出质疑:这节课,究竟谁是教师,谁是学生?我们很多的、不厌其烦的"一问到底",并非出于学生的求学真需,更多的只是为了能够顺利地完成这节课的教学流程.扭转这样的现象,我想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首先注重让学生敢于问、乐于问、善于问,其次注重自己"问"的有效性和主导性,最后要注意把握教师"问"和学生"问"在课堂中的一个度,让"问"成为真实的需要.  相似文献   

20.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出现的“对话教学”,其意图是促使课堂摆脱传统的“满堂灌”、“满堂问”等弊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