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什么是"太极"?我查阅了一些经典专著如《辞源》《辞海》《大词典》《拳械录》《人名辞典》和几位名家专著。"太极",实为某些战国时期,以至秦汉以来儒道学者们朴素辩证法的观点。简单说,"太极",乃"最原始的混沌之气其"运动而分化出阴阳,由阴阳产生四时变化,继而出现各种自然现象。  相似文献   

2.
太极拳的确是张三丰创造发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肇平 《武当》2005,(10):35-36
最近.道友介绍我阅读萧天石先生主编的《道藏精华》第二集之五《张三丰太极炼丹秘诀》。笔者在《张三丰太极炼丹秘诀》卷二《太极长生诀》中,发现几篇有关《太极拳》的论著,足以说明“太极拳”的确是张三丰刨造发明。比如《太极拳论》、《太极拳歌》、《太极七十二图势》等五篇,篇篇都是讲“太极拳”与“行功”之奥妙。  相似文献   

3.
李滨 《武当》2005,(2):27-30
三、朱丹溪医学太极思维 医学有太极思维,追述于《黄帝内经》,简称《内经》,为上古黄帝与当时十三位名医中的岐伯、鬼臾区、伯高、雷公、少俞、少师六臣讨论医药卫生保健的经典著作。《内经》虽然没有出现"太极"这个名词,却有"太始"、"太虚"、"太一"等名词。"太始"和"太虚"出现于《素问·天元纪大论篇》,系引自鬼臾  相似文献   

4.
文章通过对《太极拳论》的篇题、注标、段章进行校注,并对其内容进行比较分析。得出结论:《太极拳论》所阐述的理论对太极拳运动确有积极的指导意义,但《太极拳论》并不是一篇专门针对太极拳的解释,而是用太极阴阳学说对广泛意义上拳术进行论述的著作。《太极拳论》是太极"拳论",而不是太极拳"论"。  相似文献   

5.
马原年 《武当》2001,(1):16-18
王宗岳的《太极拳论》(以下简称《王论》),对各派太极拳爱好者来说,几乎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但其中有两句话,即“所向无敌”和“从心所欲”却被人忽略了。如何达到这两句话的境界,更少有人去研究。因此,我想就太极推手如何走向“所向无敌”之路,谈一点个人的认识和体会。  相似文献   

6.
昌沧 《中华武术》2006,(3):38-39
读过解守德先生著的海外版《太极内功心法》,令我受益匪浅,也令我惊喜不已。  相似文献   

7.
侠客行 《武当》2005,(10):33-34
太极学说源自三千年前的《易经》。孔子在《系辞传》中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相似文献   

8.
罗峰 《武当》2005,(1):17-19
太极一词是孔子为《易经》作《系辞传》时提到的,孔子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太者,大也。太,大二字古代常通用。大而能小,小又能大,大中含小,小中寓大。大指相对中有绝对。极,指尽头,极点,系无限之义。“乱极则治,暗极必光”,“极则必变,变则化”。变化之道乃太极也。  相似文献   

9.
陈威 《体育学刊》2012,(4):116-120
通过与《论太极推手的技术和文化特性——兼论传统太极推手竞技化不可行》作者商榷,对该文作者提出太极推手仅适用于"对练运动形式"提出质疑。认为现代太极推手运动源于传统习练太极拳之"用"的练习,体现了对传统的继承和创新,传统的太极推手练习不乏对抗性,太极推手竞技化可行,传统与现代并重并不矛盾,并对竞技太极推手的继续开展提出看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一、功法简介"养生健身太极功"是武林前辈在长期武术健身实践中根据《道德经》的基本思想创造的。这些前人智慧的结晶,又经过后人多年的修炼和体悟,得到进一步发展和推广,因而更加具有时代特色。因其方法独特、效果快捷,实为学习太极的捷径。本方法以老子《道德经》为指导思想,强调虚极静笃、道法自然;以太极之理为修炼依据,强调任督通顺、阴阳平衡。把养生理论与修炼实践相结合,目的是借助学练太极拳基本功来悟道养生、强身健体。  相似文献   

11.
张绍堂 《武当》2000,(4):2-4
天人万物是一个整体,同受大自然的普遍规律主宰。这一普遍规律古人称之为“道”。“道”者,道理,规律也。“一阴一阳谓之道”。《内经》云:“阴阳者,天地之道也,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可见阴阳及宇宙万物的基本属性,自然界万物的生生化化,无不是阴阳运变的结果。周敦颐在《太极图说》中说:“五行,阴阳也;阴阳,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进一步指出五行统一于阴阳,阴阳统一于太极,太极是天地万物之根本。古人主张取象于天,并动用阴阳八卦五行之理探索宇宙万物。故《太极拳论》开篇即说:“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太极学说是太极拳的重要理论基础和命名的由来。  相似文献   

12.
宋远桥  吴家新 《武当》2008,(3):9-10
一、宋氏家传太极功源流支派考 据宋远桥《宋氏太极功源流支派论》记载:自予上溯最始,得传太极功者,系受业于唐之于欢子,许宣平,至今记之,已十四代矣。其间断续传述荒谬,难于记载,菲志其可考者如左:  相似文献   

13.
翁心诚 《精武》2009,(6):58-59
一、小引 近来重读司马平先生提供的《国学大师胡朴安论太极拳》(《精武》2007年第12期第8至9页),觉其所论均为太极拳术正理,朴实真切且精当。文中说:“宇宙之原动力在太极,人生之原动力亦在于太极”,“腹为人全身最中处,此处一动全身无不动矣。”文中谈了三种“非太极”。1.“一动而不全身皆动者,非太极也”;2.“一动作即见剑拔弩张之形者,非太极也”;  相似文献   

14.
车星辰 《武当》2003,(2):27-27
读完瞿世镜先生《武林》2001年7-10期连载的《杨门弟子素描》一文后,令我感慨万千,心绪久久难以平静。 难得《武林》及瞿世镜先生为我们提供了这么多鲜为人知、回味无穷的杨式太极内幕。同时,困扰我多年的一个疑问——现行杨式太极为何都是柔软体操?也终被解开。原来,我们所见到的现行杨式太极拳架,几乎都是由顾留馨一手扶植的,由只懂外形拳架的某些杨式太极拳代表人物传播的。他们将  相似文献   

15.
运用文献资料法等对《中庸》和王宗岳的《太极拳论》的基本观念、文化背景、哲学思想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主要结论:《太极拳论》虽然以太极阴阳理论为立据,但其思想基础还是中庸思想;《太极拳论》的根基流源在一定程度上吸纳了中庸思想的精髓,并将"守中为本"、"折中致和"、"天人合一"、"时措之宜"、"齐庄中正"等中庸的精神内涵融会于作品之中;中庸的理念投射到太极拳运动的实践上,使太极运动成为中庸思想的物化,中庸的精神内涵也得到了丰富。  相似文献   

16.
和有禄 《中华武术》2003,(11):36-36
《太极拳论》多认为是王宗岳著。这篇拳论对太极拳走架、推手和散手,都有着普遍的指导意义。在赵堡拳界传抄的《太极拳论》与外间本有所不同。原文如下: 太极者,由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究一贯。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  相似文献   

17.
顾青 《精武》2008,(3):60-60
笔者酷爱太极拳,研练及传播太极拳多年。曾参加过祝先生1994年在香港的太极讲座,并购其《太极内功解》一书,认真研读后对其太极理论颇有保留及斟酌之处。再次看到祝大彤先生在《精武》的专访,愿就其中几个笔者认为偏颇、似是而非的观点提出讨论,以期抛砖引玉,树客观阐述传统武术之学风。  相似文献   

18.
太极拳铭     
王志远 《武当》2007,(8):19-20
中华内家之拳,祖尊三丰之宗,理根太极阴阳,柔弱道德之下,专气致柔,保存武当一脉;脉传流沙,宗风仁真嫡传;文武合德,天然乃武乃文。何为乃文?隐微于理,知觉本源。何为乃武?论武于心,运动根由。太极武道,名虽曰武,其实贵和,止戈为武,和在其中;太  相似文献   

19.
经典择抄     
陈流沙 《武当》2004,(1):22-22
《周易本义》序曰:“《易》之为书,卦爻彖象之义备,而天地万物之情见。……散之在理,则有万殊;统之在道,则无二致。所以《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太极者,道也。两仪者,阴阳也。阴阳,一道也。太极,无极也。万物之生,负阴而抱阳。莫不有太极,莫不有两仪。”《易·系辞上传》第十一章曰:“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  相似文献   

20.
翁心诚 《精武》2009,(7):63-63
读《沉思“命门吐劲”》一稿,颇有收益。文中提及练内气、内劲属太极训练之枢要,能激发我的觉解。不过关于“命门吐劲”这一提法,我尚有若干疑惑,特写出一孔之见以求教于张永德先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