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进行文学创作,首先要构思。正如萧子显所说:“属文之道,事出神思。”(《南齐书·文学传论》)所谓“神思”主要是指艺术构思。在中国文学史上流传着许多作家构思的故事,刘勰在《神思》篇中举出了一些,如“相如含笔而腐毫,杨雄辍翰而惊梦,桓谭疾感于苦思,王充气竭于思虑,张衡研京以十年,左思练都以一纪”,等等。但是,对作家的艺术构思进行理论探讨的则很少。从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看,最早对艺术构思问题进行比较细致探讨的是陆机。他在《文赋》中写道:“其始也,皆收视反听,耽视傍讯,精骜八极,心游万仞。其致也,情瞳胧而弥鲜,物昭晰而互进,倾群言之沥液,  相似文献   

2.
《文赋》是晋代陆机(公元261年—303年)的重要文学理论著述,是继曹丕《典论·论文》之后的一篇具有一定系统性和深刻性的比较完整的文学理论文章。在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中国古代文论选读》中也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陆机是太康(公元280年—289年)时期的重要诗人,是我国古代有影响的文学理论家。他在《文赋》自序中明确表示,他从阅读前人的作品和自己写作实践中对文章写作的复杂性有了深切的体会。他写作《文赋》的目的就是要探讨文章写作的内部规律,解决写作中经常出现的“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的问题,即思想不能很好地反映事物,语言…  相似文献   

3.
本文结合外语写作教学实际,较为详细地阐发和介绍了美国语言学家伊丽莎白·斯托克的“写作车间”理论。该理论的核心是强调作品的“加工过程”,而非作品本身;批改文章不再是外语写作教学的重点,而应该在写作各环节的大量实践中,采用多种措施,制造“工作室气氛”,以排除学生外语写作的心理障碍;从而逐步地、较快地提高其外语写作技能。  相似文献   

4.
我国古代著名的文艺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篇里,曾提出“神与物游”,比较精辟地论述了想象与客观外界的关系,指出想象不可能脱离具体的物象,不可能脱离现实而存在。“思理为妙,神与物游”可说是刘勰想象论的重要纲领,具有重大的意义。想象是身在此而心在彼,可以由此及彼,不受主观局限的艺术思维活动。刘勰没有把想象加以神秘化,他认为想象不是来自凌虚蹈空的主观冥想,而是来自对客观物象的观察  相似文献   

5.
体物,顾名思义,指作者对事物的表现。体物的“物”可以是“景”、可以是“物”,也可以是“人”。体物这个概念最初被提出来时物是指景的,陆机《文賦》:“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文心雕龙·诠赋》:“‘赋’  相似文献   

6.
链接: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1899-1986),阿根廷诗人、小说家,生于布宜诺斯艾利斯市。诗集有:《布宜诺斯艾利斯的热情》、《面前的月亮》、《圣马丁的手册》。读博尔赫斯,总感到面对的不是一个作为实体而存在着的人,而是一个游走在语言和语言之间的幽灵。他被尊崇为“为作家写作的作家”,而他的文本——只能用这个空泛并且被用滥了无数次的词,因为博氏的作品实难区分出哪些是诗歌、哪些是小说或者随笔——早已超越了纯粹的写作而存在着。他是一个阅读者,他的一生不断在图书馆里阅读他人,而在写作的过程中,他又不断地用想象和宗教式的虔诚…  相似文献   

7.
大凡新闻都是有导语的。导语是新闻的开头,通常是第一个自然段,是新闻独有的结构语言。写好新闻导语,是新闻记者和通讯员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功。“立片言以居要”([晋]陆机),“凡起句如爆竹”([明]谢榛),人们历来都重视导语写作。“万事开头难”。新闻导语虽然简短,但却不是那么容易写好。西方媒体的领导认为,一个记者在写一条新闻前,设计20条导语并不算多。两次获得普利策新闻奖的美联社特派记者雷尔迈·(帕特)·莫林,曾11次撕毁一篇特稿的导语,直到他相信自己写对了方才罢休。大量的新闻写作实践证明,许多学识渊博的名记…  相似文献   

8.
付强 《中小学电教》2003,(11):58-59
3.用想象完善意境想象是在人脑中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是审美活动中的一种重要的心理功能。法国诗人波德莱尔称它为“人类一切可能中的女皇陛下”。想象能够突破学生直接经验和感受的局限,赋予形象以更大的内在概括性和外在完整性。陆机的“精骛八极,心游万仞”说,刘勰的“神思”说,都是讲想象的,一致强调审美想象在艺术创作中的重要地位。想象就像一把金钥匙,它能够开启一切艺术殿堂的大门。  相似文献   

9.
写作素质论     
写作并不是单纯地依靠技幼,重要的是具备写作素质。认为只要掌握技巧就能提高写作能力,是一种误解。当然,技巧的掌握也是一种素质,但在写作素质构成中是比较次要的因素。我国指导写作最早的理论是《尚书·尧典》中的“诗言志”,主要是概括指出诗歌创作的基本内容和动机。以后陆机的《文赋》、曹丕的《典论·论文》、刘勰《文心雕龙》以及后来诗人、作家和文艺理论家们的研究与著述,归纳起来,大抵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关于文章气质的理论。二、关于创作主体与客体之间关系的理论。三、关于形象塑造的理论。四、关于种种表现技…  相似文献   

10.
论陆机赋     
西晋是建安之后第一个辞赋繁荣时期,陆机是西晋赋家中最为优秀的作家之一。就题旨论,体物言志是陆机小赋斑斓艺术世界的底色,然其状物昭晰切状,其言志所表现的覆国亡家之余对仕隐、乡情、生命的独特感受,具有强烈的主体色调。就艺术论,情与物、心与物、理与境——三组二元相生的关系,形成陆赋独特的抒情方式。就语言论,文辞清丽,音韵疏亮,是陆赋语言的基本风格。  相似文献   

11.
新闻写作活动包含着“新闻写作主体——新闻作品——新闻受众”这样一个完整过程。尽管在这个过程中新闻写作主体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然而,任何形式的新闻写作部不是盲目的,即:新闻写作主体进行精神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新闻受众精神上的消费。因此,加强新闻接受主体之间的契合规律,无疑对于新闻作品价值的实现将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北师大版教材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课标 ,新课程 ,新理念 ,新教法最终将落实在课堂上 ,通过课堂教学来实现。研究、整理、剖析新课程精彩教例 ,不仅具有很强的应用价值 ,而且可以检验和升华理论 ,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一、激发想象爱因斯坦说过 ,想象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 ,推动着进步 ,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新课标强调要“运用联想和想象 ,丰富表达内容·············” ,这不仅是写作的要求 ,同时更应在阅读教学中去渗透去落实 ,去开启学生想象之门 ,点燃想象的智慧火花。学习一…  相似文献   

13.
人类实践活动的基本规律是“物一意一物”’之间的矛盾运动规律,这个规律可以概括为“客体主体化,主体客体化”。这个基本规律在写作活动基本规律中表现为:“物←→意←→文”之间互逆互动无限循环的矛盾运动规律,可以概括为:“客体主体化,主体文本化”。“客体主体化,主体文本化”既突出了写作基本规律的特殊性,又体现了一般实践基本规律的普遍性,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4.
《物色》论——《文心雕龙》散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礼记·乐论》谈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乐论》的物使心动说,和刘勰在《文心·物色》篇中所说:“物色之动,心亦摇焉”的意思相似。刘勰提出这一观点,可能受到《乐论》的一定影响,但它涉及到创作的思维规律问题,应当引起注意。《物色》篇着重讲自然环境,四季景色、气候物象如何影响诗人的情思,以及诗人的情思和诗创作的关系。《物色》对以后“情景交融”的诗说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首先是真实性问题。教学中强调的往往只是新闻基本事实或大体事实的真实,而对于新闻细节内容的真实则往往强调不够或含糊其辞。以致给学生一种错觉,以为新闻的真实性只是指基本事实而言,而对细节内容则不必苟求。大学生在主观上如此轻率地随便对侍新闻具体内容的真实性问题,是和高校写作教学中对“新闻报道中每一个细扒每一个词语、甚至每一个标点符号都是真实的”没有说明,或没有强调,或强调不够是有关的,据我们从多方面了解,现在许多高校的新闻写作教学都存在这种情况.  相似文献   

16.
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意和客观物象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简而言之,就是情与景的和谐统一。那么怎样领会诗歌的意境呢?首先,要领会诗歌的意象。一首诗的意境好比一座完整的建筑,意象便是构成这建筑的砖石。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例如,“梅”这个物象,本是一种客观事物,但由于诗人融入了自己的人格情趣和美学理想等,因此,它在不同的诗里,便有了不同的意趣,寄寓着诗人不同的情感。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与陆游的《卜算子·咏梅》,其形象就明显不同,前者是傲霜挺立、笑看风物的形象,后者是寂寞孤独、无依无着…  相似文献   

17.
《文心雕龙·神思》篇,旨在论述写作构思问题,重点描绘写作构思过程中联想和想象的情态,而其核心则是力图阐明文思开塞的因由。此前约二百年,晋人陆机在《文赋》中曾形象地描述过写作构思时有开塞的不同感受和状貌,但他未能明白何以会出现这种情况的道理,只能“抚空怀而自惋”,发出“吾未识夫开塞之所由也”①们感叹.从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对陆机的评论来看,《神思》篇对《文赋》有所继承和发展,而“神居胸臆,志气统其关键”句,正是针对着陆机的疑问。所作的一种回答。  相似文献   

18.
“缘情”和“绮靡”是陆机诗学观中两个不可分割的部分。陆机在强调诗因情而生的同时,也强调诗歌语言必须文辞美丽繁盛。但陆机的诗作大都在“绮靡”上下功夫,空虚乏情,只有少数写切身经历的作品流露出真情。在诗艺上,陆机的诗形成了重文轻质的华丽诗风.开启了西晋至南朝注重语言美的风气。  相似文献   

19.
张侯 《嘉应学院学报》1994,(4):75-78,74
《诗经·东山》是主要运用艺术想象写成的诗篇,诗人的想象过程在千载之下也几乎可以复按。归家的心情和在车下独宿的凄苦触发了诗人的艺术想象。在思家情感的推动下,诗人由物而人,由今而昔,由景而情地展开想象,在联想的导引下完成了全诗的情感抒发和形象创造,表现出古代艺术想象的一些特征和规律。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典诗歌一向以含蓄蕴藉为美,诗人往往寄情于物、托物言情,创造出情景交融、物我合一的诗歌境界。当客观外物打上了诗人主观思想情感的烙印后,就不再是客观存在的无意识的事物,而是投射了诗人思想情感的意象。意象是“意”和“象”的融合,“意”是诗人的思想情感,“象”是客观物象,意象是渗透了诗人思想情感的客观物象。中国古典诗歌独特的含蓄蕴藉之美和意象创造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朱光潜先生认为:“美不仅在物,亦不仅在心,它在心与物的关系上面……它是心借物的形象来表现情趣。世间并没有天生自在、俯拾即是的美,凡是美都要经过心灵的创造。”意象是诗歌的灵魂,在古典诗歌教学中,把握了诗歌的意象也就把握了诗歌的灵魂。但是意象不等同于客观外物,在古典诗歌中,最普通的小草、古树、大雁、杜鹃都有着“言外之意”、“象外之象”、“韵外之致”.如何才能由“象”得“意”,品味到诗歌意象之美呢?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开启想象之门,找到“物”与“心”,“象”与“意”的关系,在想象的世界里画出诗歌意象,构筑出诗歌所描写的艺术境界,这样才能真正品味到诗歌意象之美。在由“象”到“意”的过程中,有三个方面值得我们注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