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有德有才,破格重用;有德无才,培养使用:有才无德,限制录用;无德无才,坚决不用."企业家牛根生先生的观点充分说明了品德对一个人的重要性.所以,在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学中,要科学贯穿德育因素.  相似文献   

2.
刘丽梅 《广西教育》2014,(21):90-90
俗话说:"人无德不立,业无德不兴。"这句话点明了"德"的重要性。小学阶段是学生行为方式、生活习惯和优良品质的形成期和塑造期,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除了牢固树立教书育人的观念外,还要把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语文教材中蕴含着大量的育人典范,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把握教材中的德育内容,选好教学德育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让学生初步具有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使教学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笔者认为,语文教学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渗透德育。  相似文献   

3.
百业教当先,五育德为首。"育人为本,以德为先",这是学校教育永恒不变的主题。作为弘扬传统文化,培养塑造学生健全人格的学科——语文,应始终伴随道德教育,以德为先。而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使用符合道德规范的用语,并充分利用教材,以本为本,贯穿德育精神,且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深化道德教育。德育应为流淌于教学中的血液,带动语文教学的运行;德育应为语文教学中的基本,使语文之厦傲然挺立。  相似文献   

4.
"道、德、礼、法"是我国儒家文化推崇的价值观主流文化,在当时社会是衡量一个人品质的重要标尺。随着时光的变迁,尽管社会上对道德礼法的定义已与古代有着很大的不同,但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德"仍作为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无论是政治教学还是语文教学,无一不是将德育放在重要位置进行深入讲解,而政治教学关注的层面是大是非,大观念上的教育,语文教学则有它的独特性,它是将德育融入到博大精神的语言艺术当中,通过文学的魅力感染人,使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及写作题目的思考,深刻领悟"德"的内涵。国学经典《易经》中一句"厚德载物"道出了才能与德行的关系,因此,中职院校的语文德育教育不仅仅是作为教学需要而提上教学大纲,更重要的是希望通过语文中德育的渗透,塑造学生良好的内在品质,这也是为国家培养德才兼备人才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5.
作为学生的教育启蒙阶段,小学语文深刻地影响着学生的健康发展和成长。教师不仅要教授学生知识,对他们的文学素养有一个基本的培养,还要教育他们如何做人,培养良好的人文素养和道德品质。教师应该做到教学与育人双管齐下,深入挖掘课本中的德育资料,注重学生德育培养,充分把握好德育培养与语文教学之间的关系点,以德育人,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6.
"教育为本,德育为先",德育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而语文教材中蕴涵丰富多彩的思想道德教育素材,在语文教学中适时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环保意识教育、坚持与协作教育、感恩教育、审美教育、责任感教育。  相似文献   

7.
德育是五育之首,一个有才而无德的人比起一个无才而有德的人,其对社会的危害性要大得多。因此,当代世界各国都把国民教育作为一项紧迫的任务,并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的德育模式。谈起德育教育,人们很自然地就会想起这是政治、语文、历史这些文科老师的事。数学是自然科学,没必要进行德育教育,也没有什么可以进行德育的,但实际上数学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它独特的风格特点,承担着德育的任务。笔者结合教学实践,浅析如何在数学课中进行德育教育。  相似文献   

8.
素质教育对学生的发展目标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这些发展目标中,"德"是位于首位的,也就是说,我们的素质教育更注重学生的德育发展。小学阶段是对学生实施德育教育的最重要阶段,而小学语文又是进行德育教育的很重要的一门学科,因此,研究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便有其自身的意义。教师在教学语文的过程中,除了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还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育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9.
德育,即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和道德方面的教育,对保证人才培养的正确政治方向,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正所谓:无才无德是谓愚人;有德无才是谓君子;有才无德是谓小人;德才兼备方为"圣人",可见对学生进行德育的重要性。德育贯穿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而班级管理工作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由此可见,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班主任责无旁贷。  相似文献   

10.
"人无德不立,业无德不兴"这句话就点明了"德"的重要性。由此可见,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也就是说,除了要牢固树立教书育人的观念外,还要善于把握教材中德育的内容,让学生具有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以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从事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24年以及担任班主任21年的经历使我清楚地认识到:教育必须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立德树人。笔者始终坚持认为:有德无才是半成品,有才无德是毒品,无德无才是废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始终把育人放在首位,在为高校输送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大学生的同时,培养出大批服务社会、造福社会的合格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所有教育,尤其是对中学生的教育,必须以德育为先。然而,我国中学教学的现状表明,加强德育,刻  相似文献   

12.
也许对于大多数语文教师来说,怎样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才是最重要的。其实,德育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任何一项教育工作,德育都应该放在首位。我们应该在重视语文教学改革的同时,加强德育创新的研究与实践,使德育工作与语文教学改革同步协调发展。那么在语文中怎样渗透德育呢?下面是我近几年来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的几点总结。  相似文献   

13.
高江 《教师》2020,(6):3-4
立德树人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核心所在,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本质要求。小学语文作为一门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的学科,在学科德育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功用。教师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德育目标的合理设置以及德育教学的有效实施,让小学生通过语文课堂获得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升华。文章基于学科大德育理念,探讨小学语文德育的有效实施方法。  相似文献   

14.
德育是当今教育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命题,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趣味和高尚的道德,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念,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和生活态度。作为一名新时期下的小学语文教师,应当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不仅要教授给学生教材中的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语文知识的教学,促进学生心灵的健康成长,从而在小学语文的课堂上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和思想道德修养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5.
立德树人是教育发展的基石,是教育的根本方向和使命。所以新课标也明确"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语文作为一门富含立德树人教育元素的人文基础学科,是承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在立德树人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然而,中小学学科德育的现状却不容乐观,德育主体的缺位,德育体验的缺失,学科特质的缺席导致学科德育弱化。  相似文献   

16.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之中,让德育与美育教育完美地渗透到语文教学体系之中,不仅能够增强语文涵养,同时可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从而进一步加深学生各方面知识能力的锻造。语文本就是一个美妙而充满韵味的学科,通过德育与美育的有机渗透与结合塑造学生综合素质。教师可以靠"德"这种内在力量去感化学生,利用"美"这种形象来打动学生,让学生能够在潜移默化之中感受语文、感受生活、塑造自己。  相似文献   

17.
语文是具有思想性的工具学科,是智育与德育的统一。语文教师只有善于捕捉和创造各种时机,将“五爱”教育从课前到课内再到课外,渗透在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中,才不会使德育成为空泛的口头说教。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五爱”教育,悄悄地给学生心灵以无声的滋润,方能彰显出德育的魅力。  相似文献   

18.
德、智、体、美、劳是素质教育发展的基本要求,德育在中小学教育教学中处于首要地位。语文教学作为中小学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含着诸多丰富的德育素材,对学生进行德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新形势下,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能够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促进中小学生的全面发展,是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本文在全面分析德育渗透的内涵和必要性的基础上,简要探讨了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策略。  相似文献   

19.
语文是一门具有深厚人文色彩的学科,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语文教学的德育作用受到了高度重视。在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具有德育价值的课文,这就需要教师深度发掘课文中的德育契机,发掘语文实践活动的德育价值,体现语文教学中"教书"和"育人"相结合的特点,这样才能实现语文教育和德育的无痕融合。基于此,将结合小学语文教学实践,探讨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通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语文德育活动激发学生的正向情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实现语文与德育深入融合。  相似文献   

20.
学生德育工作是学校教育的灵魂,教师应当把德育工作置于教育教学实践的首位。语文课程在传道培德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具有德育熏陶的基本特质,语文教师更应该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生力军,以肩负起德育的重任。基于此,语文教师应该正己为先、爱生如子、精通教艺,在完善自我的前提下去完善学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