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郭强 《文教资料》2013,(27):1-2
《古诗十九首》是五言诗的冠冕之作,行乐意识是其基本主题之一.从现实世界的及时有为得不到满足只能寄希望于精神领域及时行乐,显然是受历史环境造成的一种无奈之举.通过无限的空间扩展有限的生命,以期待人生的第二次飞跃.  相似文献   

3.
《古诗十九首》以其“文温以丽、意悲而远”被誉为“一字千金”与“五言冠冕”。本文从美学风格的划分入手,探讨优美与弱美之区别,随后以抒情主人公所面临现实与理想的巨大反差为切入点,分析其形象所体现的依赖特征,内在意蕴的哀情、愁绪特点以及下行、婉曲的情感表现与主人公感伤激情之间的联系,认为其所呈现的为弱美形象的审美特点。进而分别以“气”、“韵”为基点探讨《古诗十九首》作品风格具有气弱韵显的弱美的审美形态。  相似文献   

4.
《古诗十九首》在汉代古诗系统中具有独立性的类型的意义。这些作品拥有一个颇为 一致的主题,它们所抒发的是人生的哀愁苦闷,所反映的是失意文人的羁旅愁怀。本文试从哲学、 心理学的角度对《古诗十九首》的主题加以解读。  相似文献   

5.
论《古诗十九首》的女性心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诗十九首》基本是游子之歌、思妇之词,抒发游子的羁旅情怀和思妇闺愁是它的基本内容。本文从女性视角入手,分析《古诗十九首》的女性心理的形成原因和女性心理的具体特征、表象,凸显《古诗十九首》以孤独和等待为核心的女性心理。  相似文献   

6.
单缇 《现代语文》2007,(6):12-14
《古诗十九首》是成熟的文人五言诗,它之所以受到历代评价家的称颂,并且能引起各个时代读者的共鸣,除了得益于它触及了人类感情的基型与共相——离别之情、失意之情和叹老之情外,还得益于它主题的意象表达方式,其意象的悲情性与丈人气质以及时间意象的反复使用,使其主题表达更明晰、更深刻,遂使其成为“千古至文”。  相似文献   

7.
从《古诗十九首》中提练了动物、景物、时空和音乐等几种典型符号,以挖掘其深层埋藏着的尚待发现的大量信息,从而发现诗人对无生命物和有生命物、对人类和动物世界、对时空和音乐艺术的审美观。  相似文献   

8.
时间的情感化是《古诗十九首》的主要特征,汉末文人在对时空感悟中深刻地领悟到在有限的生命中获得永恒存在的人生真谛,他们找到了释放自我情感的最好方式,从而获得了审美的超越。  相似文献   

9.
《古诗十九首》的艺术魅力依赖于它那独特的节奏 ,这种节奏主要表现在重复和变化两方面。  相似文献   

10.
本文在对《古诗十九首》的审美价值进行探究的过程中,试图将切入的角度由文本之外转向文本自身,借助与中国古代诗歌极具亲和力的英美新批评学派的批评方法,通过“细读”的方式,从双重语境的魅力、时空意象的悖论、和隐喻机制的巧设等三个方面来体会《古诗十九首》“深衷浅貌,短语长情”的审美效应。  相似文献   

11.
《古诗十九首》为南朝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昭明文选》而成。《古诗十九首》所抒发的,是人生最基本、最普遍的几种情感和思绪,其对生命的感悟和其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令古往今来的读者常读常新。  相似文献   

12.
《古诗十九首》首开我国古代文人五言抒情诗的先河,是古代抒情诗的典范。"古诗"中流露出鲜明的游子思归的思想情感。  相似文献   

13.
弥漫于《古诗十九首》中的时间意识,表现为时之迟和时之速具有对立意义的两种形式,分别对应于诗人两种不同的感受--生命焦虑和功业不就的感伤情怀。  相似文献   

14.
《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乱世士人心态的真实写照,集中传达了士人功业难就与时光易逝两相矛盾的焦灼意识。其焦灼意识的产生,既源于儒家的入世精神,更源于东汉末年黑暗破败的社会现实。当《古诗十九首》将这种焦灼感融入“逐臣弃妻与朋友阔绝”的主题之中时,不仅表达了特定时代里士人的独特情绪,也传达出了整个封建社会士人的共通情绪,而这正是《古诗十九首》之典型性所在。  相似文献   

15.
《古诗十九首》继承与发展了《诗经》、《楚辞》与《乐府民歌》的抒情艺术,并在其基础上有了长足的进步,使五言诗基本成熟。本文分析了《古诗十九首》在艺术上取得的巨大成就。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古诗十九首》中《客从远方来》、《迢迢牵牛星》、《西北有高楼》三首诗的解读,分析《古诗十九首》部分诗篇既具有汉乐府诗想象的质朴、浅近、自然、新奇,更追求一种文人想象的精美、节制、平和,感情温柔敦厚,力求深邃的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17.
《古诗十九首》最早著录于梁代昭明太子萧统的《文选》。在内容上多借游子之歌、思妇之词抒发怀才不遇、穷困潦倒的落寞情绪以及思妇缠绵悱恻的寂寥闺愁。这种情感,在中国古代具有典型性和普遍意义。其抒情艺术,更是被历代的诗论家们所称道,对于《古诗十九首》的抒情艺术,可以用“委曲婉转,反复低徊”这八个字来加以概括。  相似文献   

18.
<古诗十九首>把审视的焦点从外部世界转向人,从男性转向女性,着力塑造了思妇这一独特的审美形象.作者借助女性视角审视着女性丰富敏锐的内心情感世界,充分彰显了女性生命意识的觉醒,同时也传达出自己孤独忧伤的人生体验与精神苦闷.<古诗十九首>作为拟女性写作发展过程中的第一个高潮,为日后文人拟女性写作的发展成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古诗十九首》多采用通过身体的生理感受来表达内心情感的写作方式,女主人公多为倡者身份,居江南一带,游子多为活动在洛阳不得志的士人。从二者彼此的畅通联系看,作品创作时间为汉灵帝时期。此期的京城能够符合游子身份的,唯有出身寒族、凭借大量带有民间文学气息的以“辞赋”入仕的数量众多的鸿都门学士。《古诗十九首》作者推定为鸿都门学士,这可从其流传中为清流世族所否定、诋毁而导致作品与作者分离,以及战乱导致其作品遗失方面得到印证。  相似文献   

20.
在《诗经》中,创作个体既没有突出自身因素对女性形象塑造的影响,也没有强调女性形象本身的审美性,在这两方面,他们所付出的力量是均等的,但创作手法显得落后。而《古诗十九首》的作者在塑造女性形象时则打破了这种力量均衡,强调了自身因素对形象塑造的影响。在这里,朦胧模糊的女性外形仅是作者表现自我的工具,女性形象的"神"清晰突出。这种变化体现了作家创作思维的进步,在古代诗歌女性形象塑造中具有重要的传承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