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幸福是什么》是六年制第十一册中的一篇二类课文,作者通过智慧姑娘让三个牧童用劳动实践弄清了幸福含义这一有趣的故事,告诉人们:“幸福要从辛勤的劳动中得到,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就是幸福”这一深刻的道理。我根据这篇课文的特点,分三步进行教学。一、争辩。教学时,我先根据课题,出示了下列几个问题让学生讨论:①如今,我们的生活幸福吗?试举出几个例子加以说明。②有人说:“我们现在的生活富裕了,吃得好,穿得好,玩得也好,这就是真正的幸福。”你认为这种想法是否正确?为什么?③你对幸福是如何理解的?对这些问题,学生一定会争论不休,在学生的学习热情被激起后,我对有关问题不忙于下结论。而是告诉他们课文能给大家一个满意的回答。这时可放手让学生通过查、读、想、议的方  相似文献   

2.
一、怎样正确解读“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是《语文课程标准》中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理念。要使这一理念真正落实于课堂,不走样不变味并非易事,正确解读是个前提。课程标准面世至今已三年了,课堂中出现的诸如忽视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对学生的独特体验不加指导等偏向,都与没有正确解读有关。正确解读要抓住两个概念,一个是什么叫“独特体验”,另一个是什么叫对独特体验的“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是指学生个体在阅读文本过程中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对文本的“意义”进行构建。由于学…  相似文献   

3.
小学语文课本《幸福是什么》一文,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三个孩子通过自己的人生实践回答了对于幸福生活的理解:成为医生的孩子认为为别人解除痛苦是幸福;成为农民的孩子认为用自己的劳动供养了许多人是幸福;成为工匠的孩子认为靠自己的劳动生活是幸福。亚里斯多德说:“人生的主题就是幸福的主题。”中国的学者也认为:“幸福问题是人生哲理,  相似文献   

4.
幸福是什么?对于这个既简单又复杂的问题,真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很多人出于狭隘的理解,把对幸福的追求变异成了对权力、地位、金钱的追求,从而把自己搞得很沉重,很痛苦,反而远离了幸福。其实他们不懂得“幸福不只是物质需求的满足”,“幸福只是一种心情”。作者用欣赏的眼光为我们打开了另一扇思考生活的窗口。  相似文献   

5.
《枕中记》的主题既不是人生如梦,富贵如烟,也不是什么暴露官场险恶和讽刺封建文人热衷功名利禄,或是“劝人不要躁进”,而是教谕人们什么是人生幸福和怎样去实现人生幸福,思想倾向并不消极。其思想价值一是提出了“适”这个重要的人生哲学范畴,揭示了人生幸福的构成要素以及幸福模式多元并存的特点;二是肯定了劳动,肯定了劳动人民生活,特剐是普通农民生活的价值;三是强调“窒欲”,主张现实中的问题在现实中解决,反映了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四是再现开元盛世的历史真实,折射出作者对现实政治的强烈不满。  相似文献   

6.
杨红 《考试周刊》2007,(11):76-77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以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在英语短篇小说领域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在其作品《幸福》中她运用了精确的细节描写和人物心理分析,来揭示人性本质和社会问题。文章拟分析女主人公柏莎所深深陶醉的“幸福”,以及她“幸福”的幻灭,以展现其独特的讽刺艺术。  相似文献   

7.
本文站在历史和现实的高度,对当代文学史上曾经辉煌一时的“朦胧诗”及三个“崛起论”重新进行审视和评价。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作者认为“朦胧诗”是转型期的产物,它的特征是对传统的反叛精神;在美学上,它有许多突破,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规范。  相似文献   

8.
《小妇人》(Little Women)作为一部儿童小说,描述的是南北战争期间一个普通家庭的四个女儿的成长故事。该文选取了《小妇人》第一部中四个女孩乐此不疲的游戏——“天路历程”,对其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挖掘出了作者设置该游戏的真正意图:游戏作为一种教育方式,内容上传达了当时主流的清教思想;形式上突破了传统儿童小说中“说教”的教育方式,更加符合儿童天性,起到了寓教于乐的作用。该文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立足于文本,分析了游戏三次出现的不同形式和内涵,并总结出游戏在小说中的作用;第二部分则是通过游戏设置的作用,分析其体现的作者的独特的教育思想;第三部分从时代背景和作者的家庭背景分析作者独特教育思想的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9.
善于把握今天,而把美好留给明天。这就是作者的发现,也就是作者在文章中所把握的“度”。作者在文章开头就以老师布置作业时说的一个笑话,来阐述明天可期待,但今天更是需要把握住才有明天的幸福。作者在论述把“幸福留给明天”、“把轻松留给明天”、把“浪漫留给明天”和“把收获留给明天”这几个层次时,能正反互补,简明扼要,主题突出,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有所启发,去思索明天的美好。作者强调“留给明天”,并不是消极等待明天,而是要积极创造明天,也就是要把握住今天。为此,作者从生活实际出发,从日常生活中的事情谈起,积极解决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什么是炼字和创意呢 ?所谓炼字就是对诗歌中的字挑选、修改、锤炼 ,使这些字能够塑造鲜明独特的艺术形象 ,能够最大限度地充分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达到“言人之未言”的境地。“创意”就是在炼字的同时 ,作者不断地调整思想 ,使思想更加深入 ,使感情更加独特、丰富 ,使自己对生活有独到看法 ,对人生有独到的理解。创造出独特的意境。“炼字”和“创意”的最终目标就是要达到“言一字而意无穷”的境界。那么究竟怎样“炼字”呢 ?不管炼动词、形容词、数字还是炼虚词 ,一个总原则是能够炼出一个鲜明的形象。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 :“…  相似文献   

11.
对《故都的秋》一文的解读,应在尊重多元视角的基础上,紧扣题目中的“故”与“秋”来进行。郁达夫写“秋”有自己独特的思路,他写的“秋”深深植根在“北国”这片土地上。故都之“故”是作者心境演绎的根基,所演绎出来的“秋”则代表着作者内心丰富的情感。作者将自己置入故都情境,让自己在“故”的回忆当中,感知并体验孤独与悲凉,并在其中看到孤独的自己,从而让自己及读者真正走进故都的秋境中。  相似文献   

12.
模联,模联     
姜雨泽 《新读写》2014,(5):29-30
作者回顾了自己在“模联”的大家庭中,由菜鸟成长为骨干的过程.阐述了自己对于“模联”意义的独特理解,最后从“模联”中的沟通扩展到了一般的人际沟通,叙述与论说都比较完善。本文逻辑通顺,结构合理.是一篇出色的记叙文。  相似文献   

13.
幸福:生活着、平凡着大概是从树上下来的那一天起,人类懂得了“不满足”,自此,人的世界被分割成理想和现实两个不同的天地。就每一个体而言,我们自学会憧憬的那一天起,就被无数个美好的愿望燃烧着,心下对自己说:这些愿望的达成,那便是幸福了。幸福因之常常被我们高高地悬浮于空中、用来和我们的生存?屈雅君现实作对。而毕淑敏却说:“幸福就是没有痛苦的时刻。”这是我所有关于“幸福”知识的最惊耸动人的见解,它刷新了我对人生的理解。没有痛苦,便是幸福。作者用一个否定词,将一个大大的幸福切割下来,送给我们作礼物。她告知我们说,幸福不需…  相似文献   

14.
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这样描述他的阅读心得:“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可见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要有自己的独特见解。李镇西老师则强调:“读书要读出作者,读出自己,读出问题:”其中“读出自己”强调的是,在走进作者作品的同时,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得到独特体验。生活中读书的常理是:“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阅读教学过程中,  相似文献   

15.
这是一篇当场做的命题作文,是上海市徐汇区考区在2005年期末考试时的语文作文考题。本文的特点是作者以朴实的文笔,抒写自己的情怀,写出自己对“分享”内涵的见解。文章开篇,作者就通过快乐的自然界的生态描写,写出在大自然中人们快乐地生活,需要和谐的社会条件,这样人们才能分享幸福。作者通过这段描写,直截了当地回答问题,十分简洁地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题。这个开头很切题。作者在找到切入点后,笔锋一转,马上进入正题,并且分层次论述。先是谈“分享”给人们带来精神上的快乐,再谈“分享”能改善人际关系,加深人与人之间的信赖。以上是对个…  相似文献   

16.
张爱玲女士和老舍先生分别根据自己的人生经历、社会生活和身处当时社会大背景下的独特心境,写出了不朽的短篇佳作---《金锁记》和《月牙儿》。虽然男女有别,但两位作家都以女性视角观察社会,用男性缺席的结构方式叙述故事,写出了两代女性的悲剧人生。对比《金锁记》中的长安形象和《月牙儿》中“我”的形象,发现二者有着诸多相似之处。如何理解其相似,怎样看待这两个形象背后潜藏的时代投影,需要从“她们共同的命运注脚---缺月意象”、“母亲主导下的宿命式悲剧”、“作者身世在小说中的投影”三个方面来分析。  相似文献   

17.
参考答案     
《教学随笔》2016,(1):53-53
1.这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写了历经沧桑的荣伯就如同麦子一样扎根于土地之上,与麦子、土地融为一体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荣伯的深深敬意。
  2.①作者连用“拈”“放”“嚼”三个动词,以细节描写突出荣伯细微却又自然的动作(动作描写),表现了荣伯对于麦子丰收的不动声色的满足和喜悦;②接下来作者移情于“天”,借“天”说人,表现荣伯的幸福是巨大的、深沉的,在此基础上,将荣伯的“眼睛”比做“幸福的陷阱”,说明荣伯愿意深陷其中,心甘情愿地付出。  相似文献   

18.
鲁迅的《幸福的家庭》中的“劈柴”意象与刘震云的《一地鸡毛》中的“豆腐”意象分别作为两部小说核心的日常意象,具有独特的叙事功能。首先,它们共同为小说奠定了日常化的叙事基调;其次,这两个意象蕴含重要的结构功能,从表层结构来说,它们具有线索功能,从深层结构来说,它们含有揭示小说主题的功能;再者,这两个意象还有反讽功能,作者立足于“形而下”之基,直指“形而上”的精神困境。  相似文献   

19.
“意象”,属表象的一种。在写作中,“意象”是作者对生活表象进行加工生发,从而在文章中呈现的形象。作文《日历上的点滴幸福》中的“日历”就是作者选取的别有新意的一个“意象”。作者借助这个“意象”,深情款款地叙述了儿时的两段生活经历,表达了对母亲悉心呵护和言传身教的由衷的感激之情。且看文章如下:  相似文献   

20.
【引言】用《背影》上公开课的很多,教案也很多,但也正是因为研究的人多,反而体现它的难度。怎样突破?我根据自己的人生历程和平时对学生周记和习作的批改得出:父爱并不总是无私的,每个个体应该都对生命、人生、社会有自己独特的体验。虽然《背影》课文后面的“研讨与练习”中的问题,个个都是指向文本的,充分体现了作为语文课的语文性本质特征,但要么失之于过分简单,如“研讨与练习一”中的三个小问题,把学生很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