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怎么让自己没有名气,这是略萨的理想。 略萨,秘鲁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略萨现在真的很痛苦,他说,自己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为现在很多人来采访他,特别是新闻界,采访是无休止的,不让我好好地安静地生活,不让我好好地工作,总是有记者来问那些我不想回答的问题。有时候我想逃到岛上去生活,在没有记者的地方生活。略萨说,他也当过记者,所以理解他们。但诺贝尔文学奖使得一个作者成了一个受难者。  相似文献   

2.
于舰 《记者摇篮》2004,(1):52-52
一次,同电视台的朋友聊天,谈到拍纪录片的话题,他说的那句电视人的行话,对我触动很大:如果你拍得不够好,那是你离生活不够近。同理,作为平面媒体记者,时时有稿子不好写、写不出好稿来的困惑,觉得自己报道领域内的好多事情多年来按部就班,倒亏了我这新闻记者。枉自怨天尤人, 却没有在皱着眉头时好好地反问自己:你离生活够近吗?  相似文献   

3.
采访和写作     
记者的写作现在我们来谈谈记者的写作问题。采访和写作是一件事情的两个阶段。采访是写作的准备,写作是采访的表现。没有一个记者不经过采访能够写出新闻报道,同样,就是最好的采访如果记者没有把它写成报道,也不能说尽到了自己的职责。正因为这个原故,解决了前面提出的那一切问题——记者修养问题、采访问题等等,就可以说解决了写作问题的大半。但是写作问题毕竟还有一些特殊的问题需要解决。这里只就这些特殊的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我谈的既不是这个问题的全部,更不一定正确。记者能不能写出好的新闻报道,我认为主要是由三个因素决定的,即观点、材料和表现能力。有了正确的观点、丰富的材料以及这两者的统一,并用熟练  相似文献   

4.
真实的遭遇     
中学时期的一位老师从家乡来,我们几个同学去看他。谈话间他对我们说:“你们都是记者,你们是我的学生,今天没有外人,我讲个真实的故事:前些日子咱家乡邻县去了一位记者,采访全县办计划生育协会的事。记者要到村里采访,县里有关部门通知了某某乡,乡里选了一个村子。其实,村里没有什么这协会那协会  相似文献   

5.
北京的三月,春光明媚。八届一次全国人大会议正在此召开。在河南代表团的一次小组讨论会上,代表们正在热烈地审议《政府工作报告》,一名代表打开了随身携带的一个鼓鼓囊囊的包: “我是一名记者,我不想多说什么,这个包里都是农民群众反映问题的信,我来给大家念几封。”说罢,他从包里拿出信念了起来,代表们认真地听着,在座的国务院秘书长罗干一边记,嘴里不停地说:“您慢点念、慢点念……”。讨论结束后,罗干紧紧握住这位记者的手,恳切地说:“两会期间我实在太忙了,会议结束后我们一定单独谈谈,好好谈谈……”这位记者就是河南人民广播电台“大众之音”的节目主持人陈明。人代会后,我们赶去采访他,谈起此事他颇动情地说:“记者工作本身就肩负下情上达的使命,更何况自己又是人大代表呢!”  相似文献   

6.
一、从苏步青教授接待记者采访说起我国著名数学家苏步青教授,在一篇漫谈记者素质的文章中说:“一次,有位年轻记者上门采访,要我谈谈我是怎样成为科学家的。我说,这是一个大题目,你有没有事先看过有关我的报道。他说没有。那我就感到奇怪了,报社怎么会把这样一个题目交给这样一个记者呢?他又怎样去完成这么繁重的任务呢?那次采访,没谈多久,就谈不下去了。因为我在数学上的主要工作是研究微分几何学的,而他却干瞪眼,问我‘微分’两个字怎么写。”苏老还说:“希望见到高素质的记者,他们政治思想性强,知识面广,业务精通,而且人品也是一流的。我…  相似文献   

7.
记者的现场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眼下,网络新闻、大报小报满天飞,不少新闻转载来转载去,到最后甚至于面目全非,不仅扰乱了人们的视听,还搅乱了新闻环境。于是就有人讽刺说,时下记者写新闻真可谓是:“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与之相反的是“人民记者”穆青在半个多世纪的新闻生涯中,却有这样的一种习惯:每次下去采访,面对别人准备好的汇报和材料,他总是说:“我是记者,我愿意自己去看看。”革命先驱李大钊说过:“现在的新闻就是将来的历史。”忠实地记录历史,真实地再现生活,谱写时代的主旋律,这是记者的天职。作为记者,我认为新闻“三贴近”不仅要做到“零距离”报道,关键…  相似文献   

8.
正采访间隙,老王不时地表示,自己老了,很后悔很多事情当初没有做;当然,他更像是在直接与自己对话,呷了一口水后,不紧不慢地说:"是呀,时代不一样了,很多东西当年确实不具备现在的条件和基础。"看着老王陷入自问自答的认真神情,记者突然想到了66岁才开始学习炸鸡技术并大获成功的肯德基爷爷的故事。采访老王过程中,他说出的最让记者印象深刻的词汇是:兴趣、钻研、努力、坚持。当他自然而然甚至  相似文献   

9.
一次,我去采访一个厂长。不知为什么,初次见面厂长就对我很冷淡。凭着记者特有的涵养,一来二去,我终于和这位厂长搞熟了。于是我直率地提出了个问题:似乎您不喜欢记者,为什么?厂长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先讲了件事:有位记者曾经采访过他,稿子见报不久,记者便提出要在厂里买台电冰箱。厂长以出厂价格,给他弄了一台。当时没有付钱。过了一些时候,记者说:我手头紧,钱凑不  相似文献   

10.
新闻采访的主要对象是人。人的行动都受到心理的支配。记者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采访活动中,必然会遇到不同采访对象的不同心理。记者怎样摸清人的心理规律来指导新闻采访呢?这是一个重要课题。有人说,我没有学过心理学,没有研究过采访对象心理,也采访到不少新闻素材,写出了较有分量的稿子。是的,有的人没有专门研究过采访心理学,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积累了一些观察人物心理的经验,自觉或不自觉地加以应用,取得一些成功。在采访中,由于不了解采访对象心理,没有达到预期目的的也不乏其例。下面是一位记者采访一名有创造发明的科技人员的一段对话:  相似文献   

11.
有这么一个小故事:两个年轻的新闻系实习生,兴味十足地去采访一位大红大紫的歌星,谁知一到场,傲气十足的歌星对他们两位“准记者”的来访,不以为然,嗤之以鼻。在这种十分尴尬的境遇下,其中一位却没有泄气,从容地站起来为那位歌星点唱一首非常好听的歌——(不要用这种眼光看我),于是事情发生了戏剧性地变化,歌星对他们笑了……故事中那位点歌的小伙子,现在已是我的采访课教员。他是在给我们讲“怎样和采访对象打交道”时,给我们讲这件他亲身经历的往事的。他说:“做记者,首先要做人,做人就要不卑不亢。”他叫傅义红。人如其…  相似文献   

12.
采访和写作     
要想作一个好的记者,或者说一个记者要想较好的完成自己的任务,是需要解决很多问题,进行很多工作的.现在我只想就采访与写作问题,以及和采访与写作有直接关系的记者修养问题,谈一点自己的理解和意见.这些问题都很大,涉及的方面也很广.虽然自己作了时间不算太短的记者工作,但一来限于自己的水平,二来又没有认真总结过自己的工作,一定谈不好,甚至会有错误.促使我仍然有勇气写这篇文章的唯一原因,是想把我对记者工作的一些体会、看法、理解和愿望说出来,向同志们请教,与同志们讨论,以便达到互相帮助、改  相似文献   

13.
在九三学社第四次代表大会上介绍的先进人物中,安振东十分引人注目。由新华社记者李尚志同志建议,我们决定一起采访他的事迹。安振东的先进事迹既丰富,又动人。他只要一踏上工作岗位,总是兢兢业业地工作。即使被错判服刑时,他也从来没有把自己与党和人民对立起来。他对我们说:“我当时穿着囚衣,别人看我是犯人。我不这样想。我是主人,不是犯人!”他在叙述当时生活情况时,很自然地说出了:“那时监狱条件差,电话机也落后,我看见管理人员拿起电话来摇半天才通,这怎么行呀,我就建议改进机器设备。  相似文献   

14.
去年6月7日,听说吕岩松奉命从贝尔格莱德回到北京,报社立刻决定派我采访吕岩松。 6月8日上午9点。人民日报社大礼堂,我终于见到了吕岩松。他既没有东北人的高大威猛,也没有一般英雄人物的矜持。他的外表确实很平凡,就像邻家的一个腼腆的男孩。我记得当许中田总编辑请吕岩松向大家讲话时,他实实在在地说:“我来报社10年了,今天是第一次站在这个讲台上讲话。”大家笑了,邵华泽社长请他坐下慢慢讲。他说:“我只是做了一个记者应该做的,党和国家给我的荣誉太  相似文献   

15.
年初去省内一城区采访,该区宣传部长言谈之中深为自己辖区内的宣传报道工作没有起色而苦恼。他说:“部内搞文字、摄影、录像的都有,可就是抓不出好新闻来。其中的原因,我观察了很久,也琢磨了很久。觉得他们应该向记者学习,你们记者也不是什么都会,都懂,关键是会问。”这最后一句话,点出了“记者是杂家”的职业特征,也点到了记者采访的基本  相似文献   

16.
2003年9月,武汉市一家报纸登出一篇人物通讯引起我的注意。因写的是我的亲戚,通讯中描述的事我知道来龙去脉。当看到一些情节无中生有,我非常生气,打电话质问亲戚:“你怎么能向记者说瞎话?”亲戚委屈地说:“记者没有采访过我,我没看到报纸,也不知道哪个记者写了稿子。”不久,又见一家报纸登出一篇人物通讯,写的是我的朋友,事情经过我很清楚,发现有几处明显失实。我问朋友是怎么回事,他说:“署名的记者、实习生没有一个人采访过我,也没采访过我的家人。”我不禁想,这两家报纸登出的其它人物通讯,还有多少属于类似情况?记者写我的亲戚、朋友的…  相似文献   

17.
在多年的记者生活中,我渐渐地体会到,做记者也是做人。不会做人,他很难做好一个记者。很多采访对象非常淳朴,只要我们对他们好一点点,他们就会感激涕零。我曾经接待过一对遭受医托诈骗的母子。到了中午吃饭的时候,我发现他们还没有离去,就顺口问了几句,发现他们连吃饭的钱都没有了。  相似文献   

18.
近日 ,笔者看到一篇报道 ,说的是福建省委宣传部长何少川 ,在召开的一次全省新闻工作座谈会上 ,严肃批评“三不动”记者。他说 ,现在在一些记者中存在着“三不动”的情况 :不动手 ,采访不记笔记 ,要采访对象提供新闻稿件 ,回来勾勾划划就交差 ;不动腿 ,只往机关跑 ,不肯下基层 ,有的甚至连办公室都懒得出 ,靠打电话采访 ,连采访对象也不见 ,现场也不去感受 ;不动脑 ,写稿凭老框框、老套子 ,写出的报道没有新意 ,套话连篇。应当说 ,这位宣传部长的讲话抓住了新闻队伍的要害问题 ,批评得很尖锐。对我们的记者的思想应当有触动 ,好好反思。特别…  相似文献   

19.
"我父亲今年快80岁了,是老军人、老干部,最近这一个月,他吃不好喝不好,为了他的个人档案又操心又跑腿."孙女士心疼地告诉记者,不久前她父亲的一位老战友到家中做客时,带来了一份几十年前孙先生在国棉三厂的档案资料."我还活得好好的,现在竟然见到自己的原版档案了?"孙大爷抚摸着档案里自己年轻时候的照片,心里很小是滋味.  相似文献   

20.
从一次不成功的采访谈起近几年来,我采访过数以百计的专家学者,写了百余篇人物通讯和专访专讯,师友和同辈常说我采访专家学者有点儿办法。其实,我并不是一开始就懂得如何采访专家学者的,也曾走过弯路,吃过亏。二十余年前,我初进报社时经历的一次不成功的采访,至今还在脑海中盘旋。我从这次失败中吸取教训,获得经验。它影响着我过去、现在和将来的采访生活。那是一九六五年的秋天,一天中午,总编室来电话,要我立即去北京大学中文系,听听一位教授对某个文学理论问题的看法,并写一篇简讯。吃罢午饭,我就赶往北京大学,很顺利地找到了这位教授。我不敢怠慢,摊开稿纸,准备记录他的讲话。他配合得也很好,一坐下就侃侃而谈。唐宋元明清,东西南北中,他足足讲了两个小时。可是,我的知识积累不够,他提到的书,我没有读过;他说的事,我未曾听过。当时不由汗流满面。回报社后,一篇三百字左右的短讯,整整写了四个钟头。这是一次失败的采访。我当时只粗知一般采访规律,没有掌握采访特定对象——专家学者的本领,不知道应该怎样与他们交谈……专家学者学富五车,记者也得广闻博览。他是专家,你要争当“杂家”。专家学者都是有真才实学的人。他们的学问广博而精专。记者接触面广,整天东奔西跑,做学问难达精专境界,但起码要做到广闻博览。他是专家,你要争当“杂家”。以杂家的本事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