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公共新闻主张新闻报道与媒介活动相结合,重视公民参与和公共协商。“免费午餐”计划作为由记者发动公众力量,引领国家行动的一次创举,是媒体利用微博等新媒介实践公共新闻的有效尝试。本文将以此活动为例,实证探究“微时代”背号下,媒体公共新闻实践的新表征,并提出相关的危机预警建议。  相似文献   

2.
傅海  李明远 《当代传播》2013,(2):106-108
微博具备民主参与功能,这一功能主要表现为:公共知识分子意见领袖的参与增加了微博的深度和社会影响力;草根的声音可以得到放大,草根可以成为意见领袖;微博成为思想启蒙阵地。微博民主参与功能的特点有:把关人的个人化;公共领域的扩大;大众传媒议程设置功能的弱化。微博民主参与功能的社会价值在于:推动言论自由,拓宽公共领域;促进新闻改革,改变传媒生态;维护公民权益,有效监督政府;推动电子政务,改善政府形象;缓和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3.
在近期的公共事件中我们不断发现微博的作用,尤其是在2011年7月23日温州动车事故中,微博再次展示了强大的非权力性影响力,在新闻、评论、救援行动等方面都发挥作用.微博传播改变了当代的传播格局,它推进了社会化互动信息生产模式、行进式实时移动表达模式,并产生了信息流动的多重多向性及传播效果的多元化.微博以其超常规的用户扩张...  相似文献   

4.
微博空间热点议题层出不穷,评论行为逐渐演变为一种意见表达的重要手段。本文借助马克斯·韦伯的社会行动理论,通过参与式网络观察和深度访谈的方法,进一步分析微博评论的心理动因。研究发现,工具理性下的微博评论出于增加权重心理和利益驱动心理;价值理性下的微博评论出于公共参与心理;传统行动下的微博评论出于娱乐消遣心理和群体归属心理;情感行动下的微博评论出于自我情绪宣泄心理和群体心理。同时也指出网民评论心理的复杂性,在分析心理动因的基础上提出了舆论引导的相应策略。  相似文献   

5.
随着网络微博客平台的开启,一大批公共知识分子所构成的思想团体开始了积极的微博运用,大众传播媒体的传统新闻范式受到冲击和修正,微博的使用照见了当下中国社会结构和传播环境的转型与变迁。一、社会系统的发展变迁:社会分层加剧、利益诉求多样,社会舆论呈现躁动表征,传媒公共性需求凸显。  相似文献   

6.
王璇  曹坤 《新闻前哨》2011,(7):28-31
一场"微博打拐"行动掀起了中国新一轮的舆论浪潮,"微博"俨然成为时下新媒体中最时尚的热门标签。在这次来势汹涌的公共事件中,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协作创造了一次网络公民行动。本文从"微博打拐"行动说开来,试分析微博传播过程的特点,并与都市报这一传统纸质媒体进行比较,分析二者传播模式的不同。异质昭示着融合的应然与必然,笔者重点探析都市报与微博媒介融合的意义,并从"线上合作"与"线下合作"两个维度提供媒介融合的策略,以期对都市报与微博的媒体经营模式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7.
随着社交媒体的快速发展,用户迁移成为各类社交媒体必须面对的问题.微博与微信用户规模的此消彼长,既缘于微信独特的优势,也与微博自身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其生存环境密不可分.但微博并非因此就丧失了存在价值,相反,作为中国最活跃的公共表达平台,微博与新闻信息的传统和谐一致,以至于微博空间中新闻信息的呈现逐渐影响了大众获取新闻的方式.商业化发展必须充分挖掘微博的核心价值,才能真正使其焕发应有的活力.  相似文献   

8.
由于不同的新闻传播制度,中国传媒公共领域的发展历程与阿伦特、哈贝马斯等西方学者描述的资本主义公共领域存在较大差异。传媒公共领域理论一度被认为是理想主义的乌托邦,而微博的飞速发展,似乎为中国传媒公共领域的实现提供了理想的平台。微博发挥了传媒公共领域在技术层面的平等性、开放性、交互性、批判性,削弱了传媒的政治控制力,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的民主进程。但可否就此认为微博是私人(广泛参与的受众)通过对话、协商与辩论形成了公共舆论,从而建构了现代传媒公共领域?本文以"微博约架"事件为例,从公共领域所要求的理性批判、交往理性、公共性、独立性等层面,揭示微博在中国传媒公共领域的实践困境。  相似文献   

9.
2009年8月新浪启动微博测试以来,立刻激起了中国网民的参与热情。微博的影响力已经渗透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公众使用微博发布信息、参与公共事件的行动也日益彰显出理性与成熟。2011年春节期间的"微博打拐"行动更是见证了微博在引发公共议题、激发公众参与公共事务热情中的独特优势。本文分析了这次微博事件的发生、发展机制,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方式。  相似文献   

10.
最近一年来的许多新闻事件都有微博的介入,业界对于微博所隐含的巨大的传播效力也多有文章论述。微博在进入我们的研究视野时,从其引发和参与的诸多公共事件考察,我们不难发现微博在推动其传播效力的深层化的同时,本身  相似文献   

11.
许婧 《东南传播》2012,(4):72-73
随着微博的广泛运用,媒体记者的新闻实践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一方面,微博频繁地被记者运用,在新闻传播实践中功勋卓著;另一方面,由于记者对微博的使用失当,微博假新闻、纠纷屡见不鲜。针对记者不当使用微博的现象,国外媒体陆续颁布条例规范,而中国至今仍未有正式规范出台。本文在中国新闻传播的语境下,主要考察媒体记者对微博的使用情况,分析不当使用微博的案例,拟提出若干条使用规范,旨在为中国媒体记者正确使用微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一个账号,一段140字以内的文字.一个提交发言的按钮,2010年,我们见证了中国"全民记者"从萌芽到爆发的全进程.见证了微博使得整个社会公民意识的提升.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储建国说,微博不是为推进民主而专门设计的工具,但这并不能掩盖它所具备的光芒.随着微博在公共事件中影响力的不断扩大,例如宜黄事件中的微博直播、河北大学事件中的滚动播报、上海献花事件中的集体呼应等等,微博已经显现出它在推动新闻传播和群体性表达上所能体现的力量.  相似文献   

13.
朱祖熠 《今传媒》2014,(12):118-119
微博作为一种社会化媒体,凭借其信息简短、传播迅速、交互性强、操作便捷、用户规模庞大等优势,已经成为了传播公共事件,引起公众讨论和参与,甚至影响政府决策和行动的一支重要力量。广义的参与概念,不仅增大了它的范围包括公共形式的接触,甚至延伸至公众所有的特权,因而以微博等网络交流平台的政治参与范围得到了极大的拓展,不同于国外集中于选举的讨论,中国的微博用户的公众参与政治参与范围得到了极大的延伸。  相似文献   

14.
建设性新闻的中国范式是在历时性和共时性的坐标中逐渐形成自己的独特内涵和发展模式,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滋养、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核心、以社会责任与功能导向为目标的协同主义范式。建设性新闻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作为新闻理念的建设性新闻是中国范式的理论基础;作为新闻报道样式的建设性新闻彰显了中国样本的表达特征;作为辞屏的建设性新闻体现了中国经验的行动方向。基于建设性新闻的元话语,文章主要考察作为一种新闻改革中的民生新闻、公共新闻、参与式新闻和暖新闻的中国样本。  相似文献   

15.
郑亮 《编辑之友》2020,(3):22-26+46
建设性新闻的中国范式是在历时性和共时性的坐标中逐渐形成自己的独特内涵和发展模式,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滋养、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核心、以社会责任与功能导向为目标的协同主义范式。建设性新闻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作为新闻理念的建设性新闻是中国范式的理论基础;作为新闻报道样式的建设性新闻彰显了中国样本的表达特征;作为辞屏的建设性新闻体现了中国经验的行动方向。基于建设性新闻的元话语,文章主要考察作为一种新闻改革中的民生新闻、公共新闻、参与式新闻和暖新闻的中国样本。  相似文献   

16.
新论速览     
《新闻前哨》2012,(10):7
中国微博意见领袖的行动特征张涛甫在《新闻记者》2012年第9期撰文,微博意见领袖作为微博空间的核心行动者,他们的行动空间是不稳定的,不论来自哪个方向的不确定性,都可能影响行动者的表现,甚至会改变行动的方向。当下中国微博意见领袖的舆论行为有以下几个特征:一是信息机会主义策略。学者陈力丹等研究发现,在当  相似文献   

17.
政务微博,即中国政府部门或官员个人推出的微博账户,致力于公开政府信息、引导新闻舆论、倾听民众心声、树立政府形象等诸多方面。伴随政务微博的迅速集结崛起,这一新事物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文章简明报告了政务微博的发展背景,重点论述了政务微博的广泛传播对于公共决策、民主政治、道德伦理、政治社会化等四个方面的深远影响,归纳总结了其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短板,并提出了健康发展的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厉国刚 《新闻世界》2013,(4):141-142
在微博空间中出现的生活新闻化现象,不仅改变了传统的新闻形态,而且导致新闻消费有了新变化。与此同时,它打破了私人领域和公共领域的界限,使公众舆论的力量得以真正体现,旧的新闻传播情境被改变。  相似文献   

19.
本文借助新闻框架理论来分析新华网和头条新闻官方微博对2015年东方之星翻船事件新闻呈现上的差异及原因:在新闻材料选择上,新华网注重利用官方信源和原创,突出权威性,头条新闻则更加多元化,强调平民视角;在新闻材料建构上,新华网主要关注政府部门的反应与行动,而头条新闻则倾向于个体视角。以上构成了政府新闻网站和商业门户网站官方微博在构建重大突发事件新闻时的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20.
2010年被称为"中国微博元年",及至2011年,"王功权私奔"、"郭美美与中国红十字会"、"达芬奇事件"、"卢美美事件"、"小悦悦事件"等无不显示微博在社会公共议程设置中的主导性地位,加上传统媒体的跟进,更是放大了这一议程发展过程,使新闻事件产生空前的裂变式效应。笔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