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游客海外大量购买奢侈品的行为几乎引起了全球的关注。目前商务部部长陈德铭谈到,2010年我国在境外消费高档商品的人群增长了30%。目前,中国对高档消费品的需求量仅次于日本,居世界第二。 作为游客,除了观光旅游外,也希望大包小包满载而归。不过,现在中国人在海外旅游时的购物行为却有些“做过了”,甚至可以说因此而制造出些许消费“泡沫”。据报道,巴黎的LV皮包正在成为中国游客疯狂抢购的对象,就连法国人都为此咋舌。  相似文献   

2.
李杰 《报林求索》2012,(11):82-87
<正>巨额的价差是造成海外狂购的一大原因。伦敦奥运期间,英国媒体创造"北京镑"这个名词,感叹中国游客强大的奢侈品消费能力。奢华时代已然来临。不过,这群消费能力极强的人群,却并未成为拉动中国内需的中流砥柱。恰恰相反,他们成就了"外需"的欣欣向荣。伦敦奥运会期间,英国媒体创造"北京镑"这个名词,感叹中国游客强大的奢侈品消费能力。目前,"北京镑"所消费的Burberry、LV、Gucci等大牌奢侈品,预计已经占整个奢侈  相似文献   

3.
“崇洋”是近代中国消费的主旋律,对近代中国居民消费行为、社会经济变迁产生过重要影响,以至于有人误认为“崇洋”是近代特有的经济文化现象,其实“崇洋”思想于清朝中期就已经在江南等地出现。  相似文献   

4.
孙炜 《新闻界》2004,(6):93-94
今天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在总体上正从节俭型向消费型转变,人们对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的认识意识增强,出现了出于面子需要和攀比心理所导致的炫耀性消费和奢侈消费的非理性经济人行为。中国“节俭为美”的传统美德逐渐边缘化,信用消费和超前消费成为时尚,中国正在步人类似于美国1920年代的消费革命时期。  相似文献   

5.
中国图书走向海外情况透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中国图书在海外的读者对象中国图书(为叙述简明起见,本文将“中国图书”的定义局限于在中国大陆出版的图书)在海外的主要读者对象之一,是旅居海外的华人。这些华人,有的在海外学习、工作或生活了相当长的时间,但依然保持着中国国籍,也有的已成了所在国的公民。海外华人由于同根同源,对中国文化有着深厚的感情,他们构成了中国图书在海外的主要消费群体,像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的华人总数分别达到了2 5 0万、5 0 0万和810万,占当地人口的77%、32 %和14 % ,是中国图书在海外最集中的销售地区。中国图书在海外的另一个主要读者对象,是进行…  相似文献   

6.
为了应对大陆游客台湾自由行的开放,诚品书店近日起推出大型书展“2011诚品暑期大阅读”。据诚品统计,在一年一亿人次的书店消费者当中,有将1000万人次是观光客,其中不乏大陆游客,依过去大陆游客的消费习惯,往往会代亲朋好友采购,平均消费金额不菲。  相似文献   

7.
向海外游客推销图书四川省眉山县新华书店余德槐四川省眉山县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沟、苏轼、苏辙的故乡,县里的名园“三苏祠”,是对外开放的旅游点,常有海外游客来参观。近几年,我27次为数千名海外游客提供图书,销售金额达7000余元,其中科技图书很受欢迎。一位...  相似文献   

8.
这是1949年以来规模最大的撤离海外中国公民行为。这也是一场集中了海陆空和军队四大力量的大营救。这更是一次影响巨大的海外中国公民救援行为。12天,35860人,中国效率和中国信誉,再次使世界瞩目。  相似文献   

9.
中国消费者热衷于海外购物,除了货真之外,最吸引人的还是价廉。而且滞后的税收制度和雁过拔毛的行政收费只会对国内高端消费产生挤出效应。近年来,中国消费者到海外抢购的消息屡见不鲜  相似文献   

10.
试论博物馆纪念品的开发与经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喻少柏 《中国博物馆》2000,(4):20-24,29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海内外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以及旅游事业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海外游客来到了中国,神州大地上星罗棋布的博物馆是他们最神往的地方之一;同时,国内民众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精神生活产生了更高层次和更健康的需求,博物馆的娱乐功能和社会教育功能已为大众所重新认识,不少博物馆备受关注;国人普遍关注的“素质教育”,今年在中央有关部门直接领导之下,已从试验阶段向全面实施阶段发展,与之相适应的各类博物馆必将成为“减负”之后学生们经常“光顾”的第二课堂……所有这一切,势必让更多的人走进博物馆。中国…  相似文献   

11.
段跃中 《出版参考》2015,(19):15-19
如何在海外讲述“中国故事”,是人在海外、心系祖国的华侨华人的使命.根据各自不同的力量、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讲好“中国故事”,华侨华人取得了很多的成果.日本侨报出版社(简称“日本侨报社”)在这方面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走出了一条以出版日语图书为主、把中国故事送入寻常百姓家、进而影响日本主流社会的实践之路.  相似文献   

12.
由人 《新闻三昧》2004,(6):28-28
北京某报5月8日刊载题为《潭戒香火旺盛 5万香客礼佛》的消息说:“长假7天京西著名古刹潭柘寺和戒台寺共接待游客近5万人。”“由于5月3日正好是阴历3月15日,潭、戒两寺的僧众举行了佛事活动,因此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参观,两寺接待的游客数量当日达到13000人之多。”笔者认为,这则消息内容是实有其事的,但标题用语是不妥的。消息只是说接待“游客”近5万人。即使5月3日举行佛事活动也只是吸引“游客”13000人前来“参观”。整条消息从未提到“香客”前来“礼佛”。而标题却把这5万游客说成“5  相似文献   

13.
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中央确立了“开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的新局面”的战略方针。文化产生国际影响力的前提是走出去,目前中国文化还处于比较初级的“送出去”阶段,大多数仍然是政府行为、政府买单,文化产品在海外总体上仍处于弱势,没有形成对西方主流文化的影响力。以电影、电视剧为例,目前,国产电影和电视剧还没有真正走出国门,国内很多高票房电影和高收视率电视剧都难以进入国外主流院线和主流频道。  相似文献   

14.
邓依林  张伦  吴晔 《新闻大学》2022,(9):14-28+117-118
本研究利用计算传播学研究范式,探究了中国官方媒体在以“推特”为代表的海外社交媒体平台的中国文化议程设置效果。以“网络议程设置”理论为研究框架,本研究发现,中国官方媒体与海外受众在海外社交媒体平台均已形成了较为稳定的中国文化话语体系。但中国官方媒体议程尚未能影响海外公众议程,同时亦没有基于海外受众特征建立起有效的传播策略,仍采用“以我为主”的姿态构建中国文化对外传播话语体系。本研究通过探究中国官方媒体对中国文化在海外社交媒体平台的议程设置效果,拓宽了网络议程设置的理论视阈,对中国官方媒体的中国文化全球传播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中国研究”是海外学者对中国传统文化及现代中国研究的总称。对海外中国研究成果的借鉴与利用,首先需要提供文献资料的保障。文章阐述在CALIS框架下建立高校“海外中国研究文献中心”的意义,并就“中心”的建设目标、组织模式、机构建制和主要任务等提出了具体的设想。  相似文献   

16.
"世界上谁是在节日期间花钱最大手大脚的人?"对这个问题的答案,二三十年前可能是日本人或韩国人,也可能是美国人.但在中国兔年春节期间,从伦敦到柏林再到拉斯维加斯,从东京到首尔再到迪拜……中国消费者成了各地期盼的"财神爷".在全球经济还有些困难的时候,中国"狂购族"在海外显示出来的强大消费能力,让各国媒体频发感叹:中国人到底是穷是富?在这些媒体和很多学者看来,这是一部分中国人非理性的消费现象,但它可能会像昔日的海外日本客、韩国客一样,还要实打实地存在一段时间.或许,直到有一天中国人在英国商店里能用人民币结算,或者办理到日韩等国签证手续越来越简便时,才会不再显得那么"扎眼".  相似文献   

17.
江苏人民出版社的“海外中国研究丛书”系列自21世纪初开始出版以来,至今已经出版了百余种,蔚为可观,并择其优者另做成“凤凰文库·海外中国研究系列”丛书。在将海外中国研究译介到国内方面,这套书的意义不言而喻。  相似文献   

18.
横店集团的“好莱坞”之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菲 《声屏世界》2005,(6):39-42
10年前,要是有人提到“横店”,恐怕大多数人都会一头雾水,而10年后的今天,“横店”的名字在影视界已如雷贯耳。她不仅是中国影视导演和明星大腕云集热聚的地方,还成了海内外游客向往的观光胜地。“中国好莱坞”的美誉也奇迹般地降临到了“横店”的头上。  相似文献   

19.
"节俭"小考     
郭立珍 《兰台世界》2006,(16):56-57
“节俭”一词在先秦汉代的文献中就已经时常出现,作名词表示在人们在生活或消费上的克制、约束行为。“节俭”为什么能表示人在生活、消费行为上的克制、节省行为呢?本文旨在对这个词进行一点浅显的考证。  相似文献   

20.
占琦 《新闻知识》2023,(5):67-73+95
沉浸式文旅的风靡,使真人NPC作为一种新兴职业进入大众视野。从游客到玩家,从凝视到参与,从观赏到互动,沉浸式文旅体验中,真人NPC通过符号表征建构自我身份,既是文旅游戏的“摆渡人”,又是体验互动的“掌控者”,全知视角固化其角色地位和玩家认同。真人NPC通过符号包装重塑文旅场景,全感官包裹增强现实性的“真”,开放叙事再造合法性的“善”,深度互动营造戏剧性的“美”,全感官演绎场景维度。通过符号消费生产文旅价值,耦合游戏空间、文化空间和消费空间,黏合玩家对文旅场景的集体记忆和文化认同,促进空间消费。真人NPC已作为沉浸式文旅景观存在,但“工具人”“舒适物”“消费品”的刻板印象,易使其在符号消费和过度营销中迷失自我,从而导致情感耗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